查看原文
其他

结构大师--弗雷西内 Freyssinet

2017-09-03 鼓手 iStructure


Eugene Freyssinet (1879~1962)

Eugene Freyssinet 弗雷西内 (1879~1962),法国结构工程师,是现代混凝土结构最早的实践者之一,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主要奠基人。

弗雷西内在探索预应力技术的同时,完成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包括混凝土拱桥、预应梁桥、以及大跨度抛物线拱壳、直纹曲面薄壳形式的空间建筑。


混凝土桥梁的早期实践者

从现代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过程着眼,我们更容易理解弗雷西内贡献的意义。如果说19世纪是铁的时代,那么20世纪上半叶就是混凝土的时代。

法国工程师Francois Hennebique 受到 Monier (法国园丁,铁筋混凝土的发明者) 的启发,于1892年发明了全套的铁筋混凝土建造系统,引起了当时土木工程界的轰动。

Hennebique关于铁筋混凝土梁和节点的专利

1905年,弗雷西内从法国国立路桥学校毕业,成为法国公路局的一名工程师,在法国中南部荒凉地区设计、建造路桥。在贫困地区修路架桥的成本限制严格,工程师不得不寻求最简洁、最经济的材料和建造方案。 

弗雷西内偏爱钢筋混凝土这种新材料,因为它比传统的石桥和铁桥更加省钱,而且建造方便。

引注:1898年综合工科学校没有录取弗雷西内,正如半个世纪前没有录取埃菲尔一样。弗雷西内只好重考一年,以161名的成绩勉强被录取了,然而以第19名的成绩毕业。之后继续去了法国桥梁和道路高等学校深造。

 

Pontle Veurdre 勒弗尔德桥

弗雷西内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是Pontle Veurdre桥。项目规划之初,公路局已决定用63 万法郎建造一座“石桥”以替换原址的老桥。而弗雷西内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拱桥方案,成本是石桥方案的1/3。

他后来回忆到“一封正式公函任命我为监造……桥梁的设计师和承造只有我一个人,方案不用上级审批……从来没有人享有这样的自由,没有人给我下命令,也没有人给我什么忠告或者建议”,弗雷西内十分兴奋地投入到大桥的建造工作中。

Pontle Veurdre桥共3 跨,为矢高较小的钢筋混凝土浅拱结构,每跨72.5 m的跨度创造了当时拱桥跨度的记录。

Pontle Veurdre桥,1907-1910

旁边为待拆除的老式悬索铁桥

由于是第一次设计大跨度拱桥,弗雷西内谨慎地进行了50米跨度的近似足尺试验。他意外地发现,“混凝土徐变是个可怕的未知数,而官方的规范却否认这一点”。

桥梁投入使用以后,1911年初的一天,弗雷西内观察到,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效应使得拱的效应减弱,桥面出现了很大的下挠,情况非常危险。幸好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他曾担心这一问题,在拱顶保留了架设千斤顶的开口位置。

他立刻采取措施,利用拱顶的千斤顶对混凝土施加预压力,拱顶的桥面在预压力作用下慢慢抬高,重新恢复了平整,再将顶开的缝隙用混凝土填实。以上一切由5个人耗时一天时间就完成了。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振奋的经历。


Veurdre桥是弗雷西内最为喜爱的作品,尖尖的桥墩与宁静的水面反差,桥台和远山衬托出拱桥的轻便。他晚年曾说:“我最爱Veurdre桥,所有在战争中被破掉的桥中,这一座的毁坏最让我伤心”。Veurdre桥是弗雷西内年轻时的得意之作,他对这座桥的感情像是初恋情人般热烈。

之后,他又设计建造了一系列壮观的桥梁,为他赢得了国际声望。


维尔纳夫桥(1914-1919),桥跨96m

 圣皮埃尔杜沃夫桥(1919-1921)

该桥于1940年在战争中被毁,1946年按原貌形式重建。

圣皮埃尔桥,是一座跨度131.8m的下承式拱桥,于1923年完工,刷新了混凝土拱结构跨度的记录。

圣皮埃尔杜沃夫桥:建造过程

普卢加斯泰勒桥

普卢加斯泰勒拱桥(Plougastel Bridge, 1924-1930),为单箱截面的预应力混凝土拱,3 跨各180m,再次刷新了混凝土拱结构跨度的记录。

普卢加斯泰勒桥(1928-1930)

施工过程中,单个拱在岸边浇筑完成,再利用潮汐的水位变化,用船逐个拼接成为三个连续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施工照片1:河岸桥拱预制

施工照片2:基座连接固定


施工照片3:涨潮桥拱运输

 

拼接定位成形

在这个项目中,弗雷西内运用较为完整的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桥梁的视觉美感、设计理论、建造安装技术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大跨度空间结构

抛物线拱形的飞机库

除了混凝土桥梁以外,弗雷西内也设计了一些大跨度的空间结构,包括筒壳屋顶的工业结构、抛物线拱形的飞机库,以及直纹曲面薄壳的铁路修配车间。

钢筋混凝土抛物线拱结构,机库, E .Freyssinet

奥利机场飞机库(Air ship hangarsat Orly)建于1921-1923年间,长300m,跨度86m,高60m。由一系列抛物线形钢筋混凝土拱组成。由薄板将拱肋横向连接,引入了采光,也增加了拱的侧向稳定,同时使表面形成了优美波纹型,。

机库的建造方式也很特别,类似现在的滑移工法。先搭设混凝土模板,浇筑单个抛物线拱;浇筑完成后,通过地面导轨滑移混凝土模板,浇筑下一个拱。整个建造过程方便、快速、有序。


单个混凝土拱的模板支架

 

拱线的计算,以及模板搭建示意

拱肋之间的横向连接,内部完成后的光线效果

直纹曲面薄壳结构

弗雷西内在1924-1929年间,设计了一个类似高斯拱形式的、混凝土直纹曲面薄壳,用于火车维修车间(Railway Repair Shop)。拱壳并排布置,交接处形成朝北采光的、月牙形状的玻璃侧窗。

巴涅铁路修配厂车间 1927

高斯拱形式的混凝土直纹曲面薄壳


柱顶的拉杆用于平衡拱的推力。玻璃侧窗则由混凝土拱壳吊挂的拉杆承受。这个工程以构件的纤薄著称。


预应力混凝土的开拓者

钢(铁)筋混凝土发明不久后,1888年美国工程师彼得·杰克森(Peter H. Jackson,1829-1908)首次应用了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但是,最初的尝试并不成功。低强度的铁筋限定了预应力值,随着混凝土徐变、收缩变形,预应力很快全部丧失了。

直到1928年,弗雷西内经过早期几个桥梁项目的实践后,提出必须采用高强钢材,以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比例,使混凝土内部长期保持预压状态。这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结构的跨越能力和经济性。他率先采用极限强度达1725MPa的高强钢丝。

之后,E .Freyssinet和G .Magnel分别发明了锥形锚具和麦式锲形锚具,用于后张法预应力工艺。

 

Freyssinet的锥形预应力锚具专利

 

勒阿弗尔水运终点站拯救计划, 1935

应用预应力拯救下沉的水运站,展示了预应力的潜力

卢赞西桥

二战结束后,全世界面临大量的战后重建。由于钢材奇缺,一些传统上采用钢结构的工程都以预应力混凝土代替,应用于公路桥梁、工业厂房、公共建筑等领域,反过来也推动了预应力理论和技术发展。

1946 年,弗雷西内掌握的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已基本成熟,他设计完成了卢赞西桥,跨度55 米。其中应用了新的预应力方法,分段预制 + 高强度张拉钢索。

卢赞西桥(1941-1946)

这座桥引人注目的是,用高强度钢丝束对混凝土施加巨大压力后,大跨度混凝土桥摆脱了拱的形式,呈现出更加轻盈的观感。

卢赞西桥的桥梁主体在工厂分段预制完成,在现场通过桥架吊装连接,安装顺序如下图所示。


施工1:工厂分段预制

施工2:搭建施工桥架

施工3:固定连接基座

施工4:现场吊装和拼接定位

1945年以后,弗雷西内还设计了卢赞西河上的其它5座大桥、委内瑞拉境内3座跨度为150米的拱桥、以及卢尔德教堂、圣米歇尔桥、悉尼Gladesville大桥等。


Basilica of Saint Pius X, 1958


悉尼Gladesville 大桥

混凝土拱桥,总长579米,最大跨度305米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被认为是混凝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进步,创造出一种理想的材料结合。弗雷西内曾说到“50岁时,我放弃了已经安排好了的生活,投身到一个充满疑问和危险的生涯中去。”

如今,预应力混凝土发展到了新工业化阶段,国际上著名的大型预应力混凝土公司有法国Freyssinet、瑞士VSL、荷兰DIANA、德国DSI、英国BBR等。


 

弗雷西内不喜欢巴黎的浮华,按照家乡的传统,他更愿意做一个“工匠”,偏爱简洁的技术形式、便利的建造方法。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项工程给其创建者带来的喜悦不取决于其规模大小,而取决于他对这项工程倾注的爱。”「透过这些文字,小i好像能感受到近百年以前,弗雷西内作为工程师的喜悦和成就感」

1952年,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成立,以弗雷西内Freyssinet的名字命名混凝土结构奖章。1957年结构工程师协会IStructE授予弗雷西内金质奖章。

鉴于弗雷西内对早期混凝土结构的实践、大量的优秀作品、以及在预应力方面的开拓性贡献,他称得上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师之一。


延伸阅读 iStructure 原创整理的结构大师系列

请点击→ 公众号首页→ 精彩专题→ 结构大师

Gustave Eiffel 埃菲尔

P.L.Nervi 奈尔维

Eduardo Torroja 托罗哈

Ove Arup 阿鲁普

Buckminster Fuller 富勒

Felix Candela 坎德拉

Peter Rice彼得·赖斯

Fazlur Khan法兹勒.汗

Leslie Robertson

Eladio Dieste

Frei Otto 弗雷·奥托

Cecil Balmond 巴尔蒙德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坪井善胜

参考资料:

1.David P.Billington, The Tower and the bridge, 1985

2.Efreyssinet-association.com

3. en.wikipedia.org/wiki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  iStructure微信公众号


开设iStructure公众号的初衷是分享结构工程领域的见闻、优秀的设计和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向更多人呈现结构设计有趣的一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