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章及觀點:推動香港產業結構的實體化與多元化

明匯智庫 明匯智庫 2023-08-13


《橙新聞(2022年9月2日) 推動香港產業結構的實體化與多元化》

前述,自二戰後香港經濟發展的轉型,隨著全球化及自由貿易進入千禧年代,筆者將探討第三次經濟轉型,以及為發展新型態產業提供愚見。第三次經濟轉型,香港擔任接通中國與西方不同經濟體與管治制度體系的中間人。進入2000年,香港從生產服務業基地、區域貿易、物流、金融中心,逐漸轉型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資本流通平台。其原因主要是內地巨企湧港集資,稅低及自由吸引在香港設立總部。

香港是聯通環球資本市場的主要通道,很多內地企業利用香港作為跳板,在香港金融市場融資,然後在全球擴展業務。數據顯示,自2002年開始,在境外上市集資的中國企業中,差不多每年都有7成或以上選擇香港作為上市渠道,2010至2018年期間,超過3成中資企業發行的離岸美元債券在香港發行。

香港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憑藉高效的金融基建、龐大的資金池,以及多個跨境資金流通渠道,香港為不同地方的市場參與者處理內地和離岸市場之間的人民幣計價金融服務,包括清算、結算、融資、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資料顯示,2019年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佔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約75%。

香港亦是僅次內地的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至2019年年底香港560家私募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產總值高達1,6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20家私募基金當中,就有15家已經在香港設立據點,香港亦是內地私募基金發展海外的跳板,既可以讓海外資金進入亞洲,亦是中國資金走向世界的橋樑。

香港還是亞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四大外匯市場。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三年一度的外匯及場外(OTC)衍生工具市場活動調查顯示,香港平均每日外匯成交金額由2016年4月的4,366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4月的6,321億美元,市場佔有率達7.6%。

然而,隨著金融功能的強化及國際性地位放大的同時,實體經濟服務的功能及競爭力逐漸出現弱化的趨勢。原來的諸多產業開始萎縮,如以貿易物流作為最主要的支柱產業,於2005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在GDP中所佔的比重由2005年的28.5%下降至2010年的25.3%,於2018年再趺至21.2%,對就業的貢獻從2005年高峰期聘用的81.6萬人,至2010年下降至78萬,到2018年時更不足72萬。

發展相互結合的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實體化、多元化。目前,香港缺乏多元的實體產業,大部分側重在投資,金融和地產市場,致使產業發展兩極分化,失去了平衡,催化了本地產業的轉移和空心化。因此,香港需要重新規劃,並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相結合的多元產業。

製造業不僅能提供龐大的就業市場,更是肩負生產服務業的根本需求來源,因為很多服務業本身就是製造業生產鏈上的環節,例如貿易、航運、物流等皆是最直接的例子。筆者嘗試說明製造業所帶來的價值鏈結構,產品設計、研發、測試、生產管理、品牌營銷、售後服務等環節,都是直接依賴製造業而生存。因此貨源是最重要的,沒有貨源,產業就無法進一步發展。故此,在所有經濟部門中,製造業是具有最大的乘數效應,它發揮著穩固和平衡的作用。

筆者認為,新一屆政府需以科學、宏觀、長遠的目光,發展科技服務業,發展醫藥、醫療相關產業,建立好產業生態系統,加強及改革港深創新圈的合作模式。透過改革、建設產業多元化的發展,藉以發揮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之處。


文章及觀點:
1)文章及觀點:發揮獨特優勢 主動出擊抓機遇
2)文章及觀點:新班子談訪錄|楊潤雄:中外文藝交流 港當樞紐角色
3)文章及觀點:增強港青國家認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