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JUNWUKU Intro 军事垂直领域公众号,军情动态分析,政局深度洞察,战例千古纵横,家国铁血忠魂,武备性能揭秘,杂谈百家争鸣。我们始终坚持军事观察一线,在这里,看风起云涌,烽火狼烟;在这里,看尚武丹心,戎马情怀;在这里,与你一起做家国安全的守望者! 大明的战争之第一章——汉人退无可退终造反 大明的战争之第二章——大起大落红巾军 大明的战争之第三章——朱重八的崛起 大明的战争之第四章——削平群雄,建立大明 大明的战争之第五章——明太祖北征大漠 大明的战争之第六章——少年英雄沐英 正史记载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洪武年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防御北方的秦、晋、燕、宁诸王实力最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嫡长子---太子朱标病故,继立皇太孙朱允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生性文弱,见各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难以掌控。听信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终于引发“靖难之役”。 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能够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明朝的核心内地,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觐见亲王都得跪拜。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内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九位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人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 北平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拥兵10万,北方防御核心大宁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也“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兵将、巡视要害、督造军器。宁王这个系统的封地,本在内蒙的大宁,靖难之役后,改封地为江西南昌。 第五代宁王朱宸濠在明正德14年(1519年),唐伯虎生活的时代造反,被王阳明剿灭。唐伯虎和朱宸濠是同时代的人物,而且有交集,宁王确实招聘过唐伯虎,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闹剧也算有些根据。宁王造反被诛杀,唐伯虎也差点受牵连。 晋王、燕王早在洪武后期,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朱元璋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时,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中央相对抗。 洪武十三年(1380年),21岁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成了侄子建文皇帝年龄最大,地位最高的长辈。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所立的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为了保证皇帝的权威,如果出现奸臣乱政的情况,藩王可以带兵入京勤王,以“清君侧,靖国难”。朱棣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发动了“靖难之役”。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朱棣的“靖难”,不过是夺取皇位的好借口而已。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病故,庙号太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临终前,朱元璋立下遗诏,“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允炆即位,为明惠帝,改元建文。 朱允炆 尽管有朱元璋的遗诏,不许诸王“入临、会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朱允炆闻讯后,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燕京(今北京),对此朱棣十分不悦,双方的尖锐矛盾初步显露。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诚密问燕王府之事,葛诚如实禀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为内应。葛诚回到燕王府,朱棣见他神色不对,心中不免作疑。随即朱棣亲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径直走皇道入宫,登陛不拜。朱棣察觉到朝廷对自己怀有贰心,回燕王府后,便托辞患病,以观事态的变化。 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齐泰、黄子澄以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惠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燕王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因周王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按照朱元璋原先设想和设计的“理想制度”,是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家天下体制,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然而,文弱的侄皇帝与身边的书生幕僚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叔辈藩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顶层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阵营。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家破人亡,明白如此下去,自身必无法逃过此劫。因此靖难之役,从根源上讲,是朱允炆朝廷“逼反”了朱棣,朱棣若不造反,恐怕也要死无葬身之地。年轻的朱允炆和他的书生幕僚团,终因自己操之过急的政策,导致了灾难性的结局。 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朱棣先装病,使惠帝放了在南京做人质的三个儿子回北平。之后,朱棣的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但朱棣王府的线人长史葛诚,密奏朝廷“燕王装病”,装疯把戏遂被发觉。朱棣当机立断,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朝廷官员和将领,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日,公开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七月初四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燕军控制北平后,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遂削宁王护卫。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被陈质所控制,未果。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南京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 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明初的开国功臣、宿将之后,朝廷基本无将可用,这是南京朝廷初期虽然优势明显,却越战越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率军13万伐燕,数路并进,号称百万大军,同时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给军饷。 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饮酒作乐之机,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耿炳文逃入真定城中,闭门固守。“靖难”军攻城三日不克,还师北平。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大军救援永平。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一帮官二代怎么打的过久经沙场的皇叔!)。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   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 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命令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 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而在北线,吴高怯懦,不敢应战,退保山海关。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归顺大明的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但建文帝被下面蒙蔽,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赏罚不明,南京朝廷已露败相。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再次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 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又收复德州。朝廷主将李景隆在几个月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又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 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遂被盛庸指挥的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才能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再次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的主战场在河北、山东境内。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 正当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应天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应天府空虚宜直取的重要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京城,京城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应天。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向南直进。而燕军已过徐州,山东之军才如梦方醒,南下追截。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俘获南军将领几百人。 自此,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蒙古骑兵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出城投降,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践踏的山东、河北地区,破坏最为严重,“淮以北鞠为茂草”。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 朱棣谒孝陵,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成祖)。 朱棣不承认建文年号,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凡建文年间贬谪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一律废除。 朱棣在靖难之役获胜后,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方孝孺被史无前例的“诛十族”,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之“瓜蔓抄”。罪臣家属被流放、被逼作妓女。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始获赦免,甚至后代迟至明神宗时才全部赦免 。朱棣疯狂屠杀和报复政敌与朱元璋的大杀开国功臣,显示出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惨无人道。 迁都北京 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多由边王(如朱棣、朱权)负责,而靖难后,朱棣为了防止自己造反的经历被别的藩王“有样学样”,遂迁徙北方诸边王于内地,导致三北防务空虚。朱棣鉴于“唐之守外虚内、宋之守内虚外”皆至败亡的教训,认识到继续定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很大,而定都北京,以“天子守国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在南京,建文帝的残余影响很大,也不适合朱棣继续在此称帝,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 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随后迁徙各地富民于北京。称北京为行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工程一直在进行,修建北京城防、新建宫殿、疏通漕运。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迁都,以南京作为留都。 由于朱棣自己是武装夺权,为了保证中央政权稳固,他即位后,先将诸边王改封于内地,然后逐渐解除诸王的兵权。与此同时,大封靖难功臣,将大批有经验的文臣武将保留下来,加强中央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和诸藩王的军事力量对比,巩固了中央集权。 设特务统治、重用宦官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值文渊阁,参预机要。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朱棣是造反称帝的,对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随后,永乐十八年,朱棣又设立了东厂,令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点。 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了朱棣大忙,即位后便改变明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为明朝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军武酷 简介:最新的军事资讯,最全的时事点评,拒绝打官腔,无观点不说话!  关注 军武酷微信公众号  回复 具体序号 看全文 【34】无论美韩还是朝鲜 有种你们就真的先发制人一回! 【33】火星四溅的大国碰撞必将奴性韩国烧成齑粉!  【32】战略机遇期已近尾声 中国该亮剑了! 【27】中美博弈:中国把美国玩得团团转! 【35】暂时中断与中国的外交工作关系,底气何来? 【31】福岛核灾难真相惊人 终于明白日本为什斗不过俄罗斯了! 【25】美军陆战队入驻台湾,是武统台湾最佳时机? 【49】诡异神器横空出世!澳大利亚皇家步兵战力将称霸全球! 【44】番号不在,军魂永存!——献礼共和国18个集团军 【13】南京,南京! 永远不能忘却的祭奠! 以上文章,关注【军武酷】公众号后,回复序号看全文 文字 |冷山 图片 | 网络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来源和立场与本公号无关 ▼再推荐一个很牛逼的公众号▼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 简介:以独到的视觉 为您揭秘国内外科技上的奇闻轶事!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