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禅悟集——李晓东诗集

2016-08-01 李晓东诗词

喧嚣的人群背后,纷扰的琐事之后,煮一壶清茗以安神,诵一段经书以安宁,点一炷馨香以忘忧。香茗是魄,悟道是魂,一缕茶香绕心间,一丝青烟缠指尖,茶禅氤氲,纵使身处非地,也可心如镜台,从此不问尘世。

唐代诗人王维“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就是这样他不食尘味,以禅入诗,在他的世界里与佛亲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又一个闲适的夜晚,诗人在山水间体会静与寂的妙谛,与佛家的“心无所生,心无所动”的禅理暗暗契合。禅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是一种心灵存在的方式。参禅之心并非人人可有,禅思诗镜可让诗人的孤寂得以解脱。在此,我们一起跟随暁空居士在它的禅诗里漫步,把心还给自然,持戒安禅、远离尘嚣,感受万物缘起缘灭,四季更迭交替。在他的一词一句中发现自然之中一草一木、一花一果暗藏的禅机。



(此图为画家 黄法正 所画)

 

禅悟·泪(一)

大梦千年还欲醉,

不醒芳魂休莫催。

松风劲,山野翠,

朗朗徐青,西暮红晕垂。

眼前流波,忧郁洒泪,

缕痕轻和堂前杯。

滴滴忏悔,浸尘灰,

磨迹斑斑洗心累。

行客倦容知为谁?

当年峥嵘情,

化作流云飞。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这是一首诗人在历经沧桑之后的感伤词,有对眼前风景的忧郁,有对过往的滴滴忏悔。行走的过客,他们脸上的倦容到底为谁?这句问句的出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困惑和矛盾,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读者,彼时彼刻诗人心绪难平,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最后一句“当年峥嵘情,化作流云飞”平缓收尾,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清幽意境。

 

禅悟·归(二)

前世薄缘梦几回,

几度轮番君未归,

前生难再续,

往事历历空追悔。

依稀情轨,

邂逅时飞,

晨醒欲哭还无泪。

煎熬心欲碎。

晚来闻钟声,

佛陀诉慈悲,

回眸旧时尘寰路,

忽见流星辉。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这首词借助佛家的轮回观念,写出了诗人在等待归人时内心的辗转反侧和煎熬,语言简单、朴实,没有丝毫华贵的修饰。词的上阕“难”与“空”遥遥相对,前缘很难再续,对往事的追悔一个“空”字足以说明一切。这里词人不止是在自白,也在劝解世人,看明、想清。词的下阕,傍晚的一声钟声,唤起了心中佛陀对的信仰,这声钟响,敲醒了词人迟迟不能抒怀的心结,而“忽见”有是另一种美丽的意外,正戳心怀。

  

禅悟飞(三)

孤浆划水夜雨飞,

晚时凄迷,风光秀美。

暮灯愁,胭脂醉。

江流万里,两岸芳菲。

细语喃喃知为谁?

不语也道心易碎。

千里欲别君,

梦中渺渺还相随,

菩提应有意,

只似君心濯流水。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这首词描述了诗人途径一路的所思所想。诗人孤桨划行,行走在雨水横飞的雨夜,从一个“飞”可以看出这夜的雨极其大。诗人看到江流万里,两岸花草繁茂,似乎能听到它们在喃喃细语,以拟人的手法写出花木在私语,但又不知道为谁。词的下阕,直抒胸臆,抒发出自己心中的离愁别绪,最后一句中“洗”用的绝妙,紧承上句菩提之意。流水方可洗君心,也可为君心洗流水。整首词可以看出晓空居士在雨夜的路途中对眼前事情的思考和愁虑,视角也跟着晓空居士,由近即远、由景及物两次的回转,感受晓空居士内心微妙的变化。

 

禅悟·念(四)

若无相欠,怎得遇见;

若无相念,怎堪辗转。

一生何求?流年潺潺洗尘缘。

接踵擦肩,凝眸忽转,

沧海桑田,此情此恨无悔怨。

点亮心灯照迷途,

放飞积郁缠绵。

叩问心窗,笑傲补青天。

莲池首落一滴雨,

佛家禅语三千年。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这是一首禅理词。如果没有前世的相欠,就无法有现在的遇见;如若没有想念又何来辗转。晓空居士以佛家的因果轮回向读者阐释相遇和想念。意境深远,优雅,澄空。词开篇的两个假设,用的及其绝妙,顷刻间能让读者感受到词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也为整首词的禅理埋下伏笔。“心窗”、“心灯”词人用这样的词语意在营造一种抛开尘世杂物,只关注心灵的意境。双手合十,向苍天祈祷祥和,莲池的滴雨,滴落佛家三千多年。这些都暗示出诗人心向佛陀的慈悲心怀。整首词散发着一种恬静,淡雅的气息,诗人为读者勾勒出一副心灵栖居的图画。

 

禅悟·怨(五)

佛陀指引续前缘,

尘世情谊心魂煎。

从起不知何处始?

心中悲尘已万千。

临去秋波忽又转,

相依相伴年复年。

往来时光如此短,

更看春秋好情牵。

沧海桑田衔泥燕,

几生迷离几生缘,

曲终人散终不见,

芳魂两两不相怨。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这是一首抒情禅诗,诗人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引子,将思绪将娓娓道来。首句一个“煎”字,诉说了诗人心魂的煎熬和难过。紧承其下,秋去秋又来,年复一年,时光飞逝,诗句之间紧紧相扣,化用典故,孤雁填海,沧海桑田,阐述了时间飞快,几世辗转迷离。尾联与刘禹锡的《竞渡曲》“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的一个“怨”既照应了题目也为诗意作了总结。完整的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体会与解读,引人深思。

 

禅悟.情(六)
道亦有情亦无情,

禅在理中行,

情在道中尽。

情浓道厚禅味轻,

卿卿起,

空有丝情道无精。

情久道亦久,

落落放空心。

错错莫莫方知应,

天下诸事述不清。

冥时心已定,

任他道情禅指引,

不顾风雨

缠缠绵绵天涯静。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这是一首富含理趣的词,浓厚的哲理意蕴,将禅、情、道、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刻地阐释,可是在词的下阕,诗人也说错错落落,相互交织,解释不清楚。词结尾的最后两句中“任他”两字,洒脱、随意、自然地表现了词人的心态。这首词是晓空居士对禅、情、道的自我理解,而后面两句写出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洒脱自在,静看风风雨雨的变化。

 

禅悟·宁(七)

帘帷遮月明,

离离波落斗星稀。

烛火燃心清,

默默不得意。

已过黄昏叹幽隐,

天变叹孤云。

梦淼淼兮在远行,

蹉跎宙环宇。

孽火焚不尽离痕,

尘灰复不尽苏醒。

往复来回玄关闭,

生生死死冥灯宁。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通读全词,不管是用词还是整体意境,都给我们一种忧愁、灰暗之感。“烛火”、“孽火”、“冥灯”这些都是与火光有关,一种孤寂、幽远的宁静之感悄然降临。同时带动读者无限的想象,古寺清冷中,烛火摇曳,诗人默念心经,思考生命的含义。“孽火焚不尽离痕,尘灰复不尽苏醒”这句有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不屈之感。诗人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而最后两句用对仗的手法,为我们点出了词的含义。这首词是晓空居士在佛陀的烛光里对生与死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感慨。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一场偶然,看清看淡,心就不会再累,灵魂也会在宁静中饱满。

 

禅悟·如(八)

崖台一炷香,幻梦难觅寻。

缕缕晓烟轻,迷离醉人意。

郎情妾书意,哪惧天渐明。

谁知深情早,一举负光阴。

菩提本无树,何处入迷途。

条条幽径好,不通心所慕。

经诉梵文熟,佛陀解疑顾。

原是说情理,禅意自归宿。

不懂情所向,难说道频复。

冬雪唤君醉,春暖燕回屋。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在这首诗中,诗人向我们营造了一种一位佛家居士清幽雅淡的生活场景,在无人打扰的清净之地,燃点一炉青香,青烟缭绕在身旁,仿佛处在尘世之外,参禅悟道。词人的视角,由内到外,由内心世界转向外面的景物。诗人在熟读经文,寻到解惑之道后,视角转向明丽的景色,冬雪消融,春暖燕归,也应了那句谚语“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一种积极向上、柳暗花明的心境。从另一个角度,词人也想告诉世人的道理,迷途已进难归,劝解世人要走正路,且不可误入歧途。

 

禅悟·云(九)

浩瀚天空随浮云,

飘落星稀几万里。

袅袅迷音,驾鹤风行。

透云破雾广袤里。

琼宇任驰骋,不尽意。

天上幽冥,凡间藻萍,

相似相知,终不能相依。

苦也凄凄,时也戚戚,

点点孤影自向西。

燕过正伤心,

频频无踪,姗姗惹真情。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驾鹤风行”的敏锐视觉,让人似乎看见有仙人乘鹤与风为伴,在风中穿行的美态,一个“透”和一个“破”字,将优雅的轻盈美态转化为潇洒的动态,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看出雾的气势。诗中并没有出现人的意象,只有无限的想象,但却因描绘这情景而具有存在感,细腻地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极富禅意的水墨画。从而将诗人心中的无限感触描摹的淋漓尽致,写出了永恒但却多变的真情。

 

禅悟·碑(十)

残碑铭,故乡行,

袅袅秋风汲,横扫孤心。

麓山暮色江天涌,

高岭斜坡松柏青。

日日隐辰星,

洒光宙万里。

佛陀诵,梵声音,

微尘抹云影无昕。

眼中何光景,意未明,

碎菊夜来冷满地。

窝心几许情,

白昼千古吟。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一月

 

这是一首伤感怀古追亡之词,从词名,可轻松得知词的深意。诗人以看碑文的残缺,心中默念的祈祷,拂去碑上的尘土,盛放几朵菊花这一系列的动作,映射出诗人一系列的所观所想,暗含着诗人的忧伤,感慨,对已故之人的追思,以及些许的无奈。整首词诗人营造了一种沉重,伤感的气氛,从所用意象可知词人的所伤之人,所感之事。以禅心看碑,在追念与悲伤中,又多了一丝风轻云淡的心情,深入人心。

 

禅悟·吟(十一)

琵琶声吟江亭上,

丝丝飞入百姓家。

鹤含语,立斜阳。

遥闻天际,鸣音何苍凉。

不懂因何意?

处处捂伤心。

绿草有茵浮云远,

持伞无言雨中近。

倩书魂,影摹意,

莫道去路遥,

柳牵枯缟别离情。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二月

 

这首词由景至情,诗人首先描述了一幅,江岸美景,琵琶吟声,仙鹤轻吟。极目远望,海天没有尽头,各种声音交织着的不是悦耳之音,相反是苍凉的哀思之奏,风雨飘摇欲下,而诗人还在江岸亭边,感念离别牵挂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尾句中“柳”是“留”的谐音,诗人以“柳”表示挽留。整首词的意境里潜藏着淡淡忧伤,忍别离,不忍却又别离,透过诗人所塑造的情景,句句侵润着诗人的悲伤和孤寂。

 

禅悟·美(十二)

春潮浪涌催人醉,

杯中酒,孤影飞。

彩袖云舞,豪情欲追,

几回梦里堪回味。

情钟愁思寄,

痴心两相随,

正落得相知相亲满腹累。

蝉声咽,鸟鸣碎,

英雄从来叹无悔。

只惜得,

夜色深深魂飞远,

何时再得归。

李晓东写于二〇一五年二月

 

这是一首思归词。一首《长相思》引得无数天涯羁旅的共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遍地男儿无法与家人长相守,只能将其中的滋味咽在心底,或者寄托在酒杯里。思归之心,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诗中的意象中,并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在外男儿的思归心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酒的静和影的动,还有声音的描述更显悲凉,蝉在哽咽,鸟鸣零碎,这些声音,更是诗人心中的呼喊,但心底却无怨无悔,“英雄叹无悔”。夜色里心魂走远,还是盼望着早早归去。诗人的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深无不令人动容。

 

有人说:“让宗教体验转入艺术体验,都无差别,但有诗境禅意而不见禅语议论,这才是诗佛境界。”那我们在读完暁空居士的《禅》集后,就可以说这些文字已经没有诗而唯有佛境了。暁空居士以真挚的情感、清新的画面、独特的理趣把读者带入另一个明丽幽深的世界;又以形象的物象和说明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灵动、流转、和谐的境界。暁空居士的禅可谓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以自己的聪慧顿悟见佛。句句都体现了禅宗变化的原则,让读者在诗句中参透虚幻与真实,因果与轮回。有些诗句看似写景,实则是在参禅,其令人顿悟的艺术追求,着实让人钦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