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创博会回顾 | 开放+协同:让央企创新离市场再近些

实习生 段经琨/摄

2017年12月8日,2017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观众正在体验一款“魔镜”的AR功能。据介绍,该产品除了拥有传统镜子的功能外,还结合AR技术,有模拟化妆、电子动画等功能。

站在2万多平方米的展区里,李旭一下子感受到了什么是“脑洞大开”。

这位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的高级工程师,带着他们不久前获得的第三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项目,参加了为期三天的2017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创博会)。

创新展区是每年创博会上的“重头戏”,这里不仅有央企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还有AI机器人、无人超市、自动售卖咖啡机这些有趣的新奇设计。与去年零星分布的央企展台不同,今年创博会主办方集中打造了440平方米的央企展区,航天、核电、电力、通信、证券等领域里的30多家央企,把创新“法宝”搬进了这里。

参加创博会,李旭不仅要向外界展示央企的“智慧”,推广央企的创新设计,更想和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创新者“取经”。抱着这种想法的央企并不少,越来越多的央企正思考如何迈出“大门”,拥抱更广阔的市场,在创新上碰撞出更多“火花”。


1

“高大上”的创新并不“高冷”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12月9日,李旭所在的复杂产品协同设计平台技术团队第一次站上路演的舞台。这是创博会上一场央企青年创新项目的路演,台上,是来自12个央企的青年代表,台下,有许多来自投资圈和技术转化领域的专家。

李旭团队打造的是一个能够对复杂产品进行“协同设计”的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应用于航天飞行器的设计制造中,这是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一个设计。因为航天飞行器属于“复杂产品”,其设计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交互设计,需要参与的主体特别多,过程非常复杂。通过创新的“协同”设计,可以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串行设计流程,多个设计方可以在软件平台上对一个指标同一模型进行协同设计,减少了过去大家各说各话,参数互相“打架”的问题,使工作效率提高5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外人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的设计理念,其实并不“高冷”。在李旭的眼里,这个创新设计,可以应用在很多商业领域。

“我们的成果应用并不拘泥于军工领域”,李旭说,他们想把一些军用领域的创新成果,应用到民品市场。资料显示,近年来,在航天领域,我国已有2000多项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军转民”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翻过脚下这座山,呈现在央企面前的,是更广阔的“风景”。

中国航天四院的高机动车辆是第三代军车技术。2007年,这项技术研发成功,用于作战指挥、救援、运兵等层面。2014年,高机动越野技术应用到民用车辆运输上,一些技术和配置提高了车辆道路通行能力。目前能在大件运输、风电安装、森林防火等方面凸显作用,后期还将考虑应用到高档房车上。

航天四院万山公司营销副经理王勇告诉记者,通过技术转换,目前这项技术已实现近1.4亿元经济价值,还开拓了国际市场。在中央企业团工委副书记巴清宏看来,过去,央企的创新更多应用在企业内部,但央企创新的项目对社会具有很大价值,“把创新成果应用到社会,能发挥更大作用”。


2

既要协同发力也要增进交流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近4000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1/4,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00余项,累计拥有有效专利48万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有17.6万余项。

在创新能力建设上,截至2016年底,央企拥有国内研发机构总计2963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平台有632个,同时,央企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突出,2016年,40家央企共获得79项国家科技奖励,占获奖项目总数的1/3,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获奖者全部是央企。

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扬团队研发设计的“面向智慧城市的电力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分析应用”,获得了第三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铜奖。

这项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开放的高性能综合能源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融合。简单地说,是为政府、企业能提供更加精细、更加精准的电力数据分析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去,政府掌握一个区域的用电量很难精确,通过这种技术,政府对某个地区的工业园区的用电量能有更细致的把握。目前,这项技术成果率先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天津城市电网得到示范应用,并推广到国内百余个智慧城市实际工程项目。王扬他们希望,这项技术除了服务能源行业,还能用于交通、海关等行业。

他觉得,很多央企现在都积极营造创新氛围,但这还不够,还要有“能创新的制度”和“擅创新的本领”。 “现在从上到下都有创新意识,但要有能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更要明白,(创新)不是说一个人有知识就能创新,现在是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中国航天科工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方向明表示,科技创新更需要“协同”的力量。“任何一项技术和产品都很难一个人独立完成,必须大家共同完成”。

李旭认为,创新不仅需要协同作战,更需要企业之间增进横向交流。很多军工单位都可能在研究类似的技术,但大家的交流不多,如果能多一些交流和共享,也能节约很多开发成本。当前,央企的创新更多是年轻人在挑大梁。但青年员工的创新也面临着很多掣肘:如创新体系不完善、支撑渠道不多元、资源缺失等。

“我们要为(年轻人)搭建好平台。”在方向明看来,培养年轻人创新力,关键在于平台的搭建,不仅是央企内部要给年轻人搭建创新平台。还要通过各种会议论坛搭建促进年轻人交流、社会各方交流的外部平台。“这需要工会组织和团组织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起到创新助推器作用。”

青年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有企业的支持,”国网天津信通公司团组织负责人张一萌认为, 优化青年人才培育机制、完善青年创新交流平台、推动青年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打通青年创新最后一公里。

“青年在创新中担当主力,”中央企业团工委副书记巴清宏在这次创博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央企团工委将继续为青年提升创新能力搭建学习、实践、展示和保障平台。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12月12日 T04 版)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宁迪 胡宁



想了解更多关于青年国际乡村双创的内容吗?

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哦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持续关注

(点击图片查看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