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甘肃原省委书记落马,谁是甘肃落后的罪人?

2017-07-17 法治智库

清风杂志

导读:昨天下午18时,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出重磅消息,十二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三运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今年4月,王三运任职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之前刚从甘肃省委书记任上退下。更早之前的1月,王的下属甘肃省委原常委、常务副省长虞海燕落马。此前落马的苏荣曾于2003年至2006年担任甘肃省委书记甘肃当地有句话叫,“甘肃盼人才,又怕人才”。两任省委书记“出事”,这个省到底怎么啦?谁是甘肃落后的罪人?本文将为你揭晓:




一部甘肃史,更多是一部落后史。悠悠黄河水车,雄雄陇原大地,奔马河西走廊,君不见,丝绸古道,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甘肃忘记不了历史,历史也难忘记甘肃。如何让甘肃这块干旱贫瘠的大地盛开富裕繁荣之花,既是甘肃人民的梦想,也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们的梦想。如今,面对人均收入全国排名倒数第一的尴尬,甘肃需要反思,甘肃人民更需要反思,甘肃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


◆一、甘肃问题本质是人文精神问题

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有三个层面的动力。

第一重动力是要素动力。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等。抛开制度、文化等因素影响,相对而言,拥有丰富要素的国家或地区,自然会比要素稀缺的国家或地区发展更有优势。但要素动力是一种短期动力。因为经济增长若只建立在要素动力的基础上,在要素用尽时,就可能产生“要素诅咒”,比如“资源诅咒”等。另外,要素动力也是一种表层动力,因为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直接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第二重动力是制度动力。制度就是规则,制度包括各种微观制度和宏观制度。微观制度包括企业制度等;宏观制度包括国家治理制度等。制度提供了要素的配置规则。抛开要素、文化因素,相对而言,拥有更有效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会更持久,更健康。制度动力和要素动力相比,制度动力不是短期动力,而是中期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间要比要素的作用时间更为持久,因为同一制度不存在用尽的情况。另外,在作用的层面上,制度动力是一种中层动力,因为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要素更为间接。好的制度应满足:创新性、竞争性、人本性、公平性。满足创新性,就是好的制度要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满足竞争性,就是制度要引入竞争机制;满足人本性,就是制度要符合人性原则,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不能只让人成为赚取金钱的手段;满足公平性,就是制度设计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比如,不能官本位,不能等级制等。

第三重动力是文化动力。这里的文化是狭义文化,主要是指价值观或人文精神。文化对经济增长有持久的影响。从各国或各地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正是文化的不同,才最终导致了各国或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戴维·兰思德在《国穷国富》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能够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学习到什么,那么,我们知道,正是文化创造了所有的差异。同时,文化也是一种深层动力。因为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 不直接的,是通过制度、人的素质而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首先,文化不同,人的价值观就不同,最终人与人博弈的制度均衡就不同。其次,文化不同,同一制度运行的效率就不同。比如,同样是匿名投票制度,在面子文化和血缘文化背景下,匿名投票是一种结果,反之,若没有面子文化和血缘文化背景,则必然是另一种结果。要素、制度、文化,三重动力的不同组合,最终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短期或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从各国或各地经济发展实践看,有些国家或地区要素动力弱,但制度动力和文化动力足,比如以色列和日本;有些国家要素动力强,但制度动力和文化动力弱,比如中东一些石油国家等;有些国家要素动力、制度动力和文化动力都强,比如美国、德国等。另外,虽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要素、制度、文化三重动力的合力作用,但要素、制度、文化三重力并不是孤立作用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三重力简单的相加,而是三重力互动耦合,最终形成一种新合力作用于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

为什么甘肃长期落后,从三个层面的动力看,既有要素不足方面的因素,也有制度欠缺方面的因素,但文化动力不足应是主要原因。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人文精神。甘肃人文精神的典型特征是小农经济人格特征十分明显。为什么甘肃人小农经济人格特征明显,根源是小农生产方式。从历史看,甘肃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省份,具有典型的内陆文明特征。这种长期内陆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养育的人格特征,必然不同于海洋文明养育的人格特征。海洋文明养育的人格特征是,开放拼搏,敢于冒险,心胸博大,眼界开阔,具有战略眼光,而这种人格恰是创新精神所要求的必然人格,同时,也是企业家人格的典型特征。

而甘肃人小农经济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是:一是勤劳苦干,这是甘肃人文精神最大的优点。陇中苦,甲天下,长期严酷的自然环境,也养育了甘肃人苦干实干的精神。所谓甘肃精神,其最大特点就是苦干精神。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就是这种精神的核心体现。二是质朴淳厚,这也是甘肃人文精神中的大优点。甘肃没有南方秀丽的名山大川,也缺乏灵巧俊秀的奇峰峻岭,但厚厚的黄土的也养育了甘肃人质朴淳厚的性格,这是甘肃人的人格优势。但甘肃人文精神不足的方面也十分明显,其典型特征:一是保守,缺乏风险意识,缺乏闯劲,依附人格明显;二是狭隘,缺乏战略眼光,缺乏宽阔胸怀,只看见自家的一名三分地,看不到更远的世界,看不到更广阔的海洋。勤劳,质朴,保守,狭隘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导致甘肃人文精神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十分缺乏。最终导致甘肃人缺乏具备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人格素质,因为企业家人格素质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等。这种人文精神的不足最终让甘肃发展缺乏长期创新动力,缺乏整体优势和合作优势,再加上缺乏企业家领头羊,最终导致甘肃长期发展不足或没有大发展,而只有小发展。


◆二、如何解决甘肃问题

如何解决甘肃问题,从长期看,重点是要解决好人文精神开发问题。但人文精神的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需要树立长期之策。

第一,要解决好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一是干部要带头转变观念。甘肃各级干部要带头树立开放拼搏意识,要树立战略眼光,要具有博大胸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建议甘肃实行与沿海干部交流制度。交流包括三个方面的交流:一是学习交流;二是任职交流;三是监督交流。学习交流,比如党校培训,甘肃的干部可以到沿海党校培训,沿海的干部可以到甘肃党校培训等。任职交流,就是甘肃的干部可以到沿海任职,沿海的干部可以到甘肃任职。任职时间可长可短,但一般应以五年或十年以上为宜。监督交流,主要是甘肃的纪检干部与沿海的纪检干部实行互相交叉监督。实行沿海和内地干部交流制度,不仅能促进实体经济信息的交流,也能促进观念和人文精神的交流,对沿海和内地发展都有好处。这里如何让沿海的干部到甘肃任职,或让甘肃的干部到沿海任职,需要甘肃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进行协调,需要国家采取一些鼓励政策进行推动。

第二,要解决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要解决好公平竞争问题。要防止武大郎开店和人才挤兑现象。甘肃其实优秀人才并不缺,一些人在本单位受不到重用,但流动出去后都一个个很有成就,在甘肃是麻雀,到沿海后都成了孔雀;还有一些学者在甘肃是墙内开花墙外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还是甘肃人小农狭隘意识作怪,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一些优秀人才往往受到嫉妒和算计打压,导致人才的栋梁作用很难发挥。为此,需要进一步规范人才评选制度,包括职称制度和各种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选拔制度等,都需要进一步规范,要把真正有业绩的人才评选为教授和领军人才并享受到相关待遇等。为此,建议甘肃在专业技术人才评选方面应全面实行全公开制度设计。所谓全公开制度设计,就是所有过程和环节都公开。

首先,申请过程公开。具体应将申请人的各种材料要全面公开,要接受社会监督,防止申请人弄虚作假。其次,评审公开。所谓评审公开,包括选了那些评审专家要公开,专家投票给谁也要公开,专家评审理由也要公开。这虽然对评审专家个人有压力,但这种个人压力对社会有好处,有利于评审专家公平公正行使个人权力。再次,评审结果公开。最后谁评选上谁没有评选上,都要公开和公示,而且要尽可能延长公示期。越是重大的评选,公示期应越长。另外,公示不能只公示人的名单,而是要将所有相关材料(需要保密的除外)都要公示。另外,没有评选上的材料也要公示,好让大家与评选上的进行比较和监督。实行全公开制度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制约潜规则弊端,防止人才挤兑。

第三,要解决好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企业是现代经济的领头羊。而好的企业需要优秀的企业家来领导。甘肃发展,离不开大企业,离不开大企业家。为此,建议甘肃筑巢引凤,实行优秀企业家引进制度。可通过股权激励或多种激励方式,从世界各地或沿海引进优秀企业家落户甘肃,引领甘肃经济发展。对甘肃来说,引进企业家比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更重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重点放在内部激活上,要重点盘活存量,而企业家队伍建设则要重点放在引进上,要着力激活增量。(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宋圭武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您的转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赞赏!!!

         如果感觉受益,欢迎打赏小编以资鼓励


法治宣传网法治研究中心智库主办,关注学术大家,宣传法治理念、研究法治应用、促进法治实践。主要关注宪法行政、司法律师、民生民情、廉政监察等方面。

赐稿邮箱:871973841@qq.com,小编微信号871973841,欢迎赐稿、交流,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