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与《地久天长》:每个人身上都有被时间碾过的车辙
从2月16日传来王景春、咏梅在柏林电影节“封帝封后”的喜讯,到国内媒体点映传出“全场哭成一片”的观后感,王小帅新作《地久天长》无疑是今春影坛的话题之作。
在豆瓣《地久天长》影评区,王小帅自剖心境地写道:“我是60年代生的,经历了中国发展巨变的几十年,感触良多。从创作角度看,遇到这么多的起起伏伏是一件幸运的事。”
人与时间的关系,在王小帅身上以及他所创作的电影里,可以窥见很多种答案。十几年来,他将从贵州大三线回归城市的个人经历,酿成了多部电影作品;而这次的《地久天长》,王小帅将过往作品的风格元素融于一炉,借主人公刘耀军和王丽云,串联起中国特色当代家庭变迁史。小的命运,大的社会,人们的感受不断起伏变化,演绎了为期3小时却跨越30年的,一段“so long”的时间旅程。
01
多年之后,一次次回望故乡
谈及王小帅的电影创作谱系,“个人化”色彩浓厚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标签。他自幼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搬到贵州生活,13岁又随父亲到武汉念了中学,15岁考上央美附中去了北京,23岁从北影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从事独立电影创作后,王小帅把各个阶段的时间烙印都带进电影中,于是观众看到了《扁担·姑娘》里潮湿氤氲的武汉、《冬春的故事》里美术学院的故事,和《十七岁的单车》中北京的少年。
而身为上海人的王小帅,却将“故乡”这一段主题留给了贵州。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的情绪会慢慢变化,从《青红》、《我11》再到《闯入者》,他偏执地用10年时间去一次次地回望童年时光。门口小河里的鱼、山坡上的板栗树、香辣的牛肉粉,王小帅的私人随笔中《薄薄的故乡》有一种化不开的乡愁。
《薄薄的故乡》书页
并不是所有人的年少时代,都过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当同行们聊起王小帅的“三线三部曲”时,很多人都搞不清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往事,而在贵州见证的一切,又是如何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观念。
1965年备战备荒期间,中国推行“大三线”政策,沿海国防军工、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统一后撤至内陆三线省份,数百万人才也带着奋斗的理想随之迁徙,举家搬到云贵川、甘肃的偏远地区,一生的命运也就此改变。王小帅的母亲就是其中一员,她本在上海的光学仪器厂工作,接到调令后,全家人也搬到了位于贵阳市郊的工厂。
三线建设宣传海报
那群被困在大山里的人们,比物质生活贫困更痛苦的,是精神世界的压抑。王小帅的父亲本是一名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到了贵州之后,只能去工会里做做刷油漆的工作。
改革开放后,大批三线企业倒闭关停,很多人都想逃离深山回到原籍,但名额却极其有限。于是,《青红》里父母不准女儿与当地人谈恋爱;《闯入者》的老邓为了抢回京名额,犯下了折磨她一生的过错。
电影《闯入者》,2015年
“三线”人群的命运悲剧,深深留在在王小帅的记忆里。听父母说,工人当时的工资很低,有时每月只有800、900块钱。而那些赌一把、偷偷逃回城市的,也很难再找回原来的身份,比如《青红》里那五家人就是真人真事,他们在浦东的小平房里遥望浦西的上海,孩子们十几年没户口,也没法念书。
电影《青红》,2005年
相较之下,王小帅一家是幸运的。1979年的一天,工厂收发室用大喇叭喊父亲接电话,这种鲜有的情况让父亲心头一紧,以为是自己的母亲去世了。他一路小跑过去,电话那头,原来是武汉军区话剧团找他过去演一部戏,最重要的是父亲可以从此参军,把全家户口调到武汉去。这通电话改变了全家的人生轨迹,“不然,我肯定一辈子都在贵州了,在厂里的工会上班,混的好的话,也许能到贵阳市当个文联主任。”王小帅调侃道。
在社会环境的动荡下,父母一直都是被动接受命运的人。“别添麻烦了”,是父亲带有消极色彩的口头禅,他不愿再向命运争取什么,同时也把人生的可能性封闭起来。直到长大之后很多年,有了时间沉淀下的人生阅历后,王小帅再次回望那些“三线”故事,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隐忍和无奈,或许也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同一种底色。
导演王小帅
在完成“三线三部曲”之后,王小帅继续专注现实主义题材,用几年时间筹备《地久天长》。“只有把作品只扎进土里,长出来的东西才会有生命力,”他希望年轻人能在电影中直观感受父辈经历的时代与生活。这一次,他把视野聚焦在底层家庭细腻的亲情故事中,用冷静克制的镜头,雕刻出他们身上被时间碾过的车辙。
02
只要时间够长,生活总有意外
《地久天长》点映当天,王小帅在朋友圈说:“不是哭戏不是哭戏不是哭戏,重要的事情说八遍。甚至不是电影,就是好长的一段生活。”看完电影后,相信一定有观众可以理解他给的定义。
王小帅导演在朋友圈发声
虽然碍于篇幅,电影仅截取了30年间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并采取跳序手法来讲故事,但事实上,导演完全是按照故事发生时序拍的。为了感受“时间”在故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力量,剧组随着刘耀军、王丽云的人生变迁,把从包头搬到福建、又从福建回到包头的路走了一遍。
对年轻观众来说,《地久天长》展现的80年代画卷一定会牵动儿时的记忆:和北京798长得一样的老厂房,墙上随处可见“只生一个好”的计生标语,全国人民家里都贴着一样的地板革,“双职工”的父母和老同事们带着孩子群居在家属区里。而小时候那些听不懂的大人们聊起的故事,透过电影去反思,其实桩桩件件普通人家的小事背后都有原因——每个人走到今天,都经历了好长一段生活。
在包头的某个车间里,刘耀军跟所有朝气蓬勃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一样,从上山下乡到走进工厂,积极建设着四个现代化,也真心响应减少人口占用资源的国家号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
《地久天长》中,刘耀军、沈英明两家是挚友故交
但这条常规人生路,被一场意外打破。在一首《友谊地久天长》的bgm铺垫中,导致刘家丧失独子、打掉二胎的沈家,再也无法与刘家继续革命友谊。丧子之痛面前何谈天长地久,只剩天崩地裂,刘耀军和王丽云夫妇也远离了幸福家庭的参照系,走向混乱失序的人生。
从“三线”援建到《地久天长》里的计划生育大背景,王小帅始终关注那些为时代牺牲自我,却最终被时代所遗弃的人群。还没等到国家给一个交代之前,命运已经给他们安排了新的残酷。《青红》里青红的母亲争着要支援三线,结果全家被困在贵州;《地久天长》中里王丽云因为被动流产的事情被评了先进,却因此莫名其妙优先进入了下岗名单。当朋友们纷纷下海经商的时候,这对夫妻远赴福建的渔村,与过去的所有痛苦远远隔绝。
刘耀军与王丽云远赴福建生活
在新闻中,王小帅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失独的夫妻,收养了家里的小保姆为女。起初想得简单,小保姆也常常对老家的亲生父母说起干爹干妈对她有多好。但时间一久,双方的心态难免变化,养父母和养女之间越是想扮演和营造亲情,结果越是事与愿违。
失独就像那只引发海啸的一只蝴蝶,即使通过收养、代孕等种种途径尝试找回平衡,那份痛苦却始终如影随形。《地久天长》里,就连刘耀军和王丽云收养的孩子,也用离家出走的方式,再次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
养子刘星的角色,由王源饰演
如此凄惨悲切的剧情线,几乎在叙述一种“苦难的奇观”了,导演依然坚持说“不是哭戏”。当观众都快崩溃的时候,影片中的刘耀军和王丽云依旧平静地妥协着——当养子刘星不告而别,他们像平时一样坐在修理店里吃晚饭,手上的筷子夹着菜,门外港口的夕阳一如往常;当丽云说出那句“耀军,如果你想离婚,我会同意”的时候,她甚至还在厨房里切着土豆。
平静的面孔,大段的沉默,让《地久天长》的节奏无限接近真实生活。就像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所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但从沉默中却能。在深埋地下的那一座“暗世界”之上,明天早上太阳还是要升起,世事再多无常,人还是想要生活下去。不必去诘问宿命的不公,因为能给出答案的,只有时间。
“在时间面前,你会从一副从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最后变成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可以接受,这就是很多人几十年的漫漫人生路。”王小帅说。
他们再回包头的时候,青丝已是白发
而只要时间足够长,人们再次重逢的时候,生活总会有新的意外等着你。又过了许多年,得知昔日的仇人海燕身患绝症,耀军和丽云决定回到包头,见她最后一面。得知了儿子去世的真相,夫妻两人在坟前沉默无言;当看到曾经对自己示爱的茉莉,抱着跟老外生的儿子幸福微笑,耀军沧桑的脸上写着千言万语,却再也说不出来。
那些时刻,他们或许已经与命运和解。
03
时间赋予我们修复的能力
《地久天长》原本拍了三种结局,最后导演保留了他最喜欢的所谓“大团圆”版本。他曾说过:“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邻居的叔叔阿姨们都那么慈悲。他们也遭遇了很多不幸,但在孩子面前从不表露。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善意和慈悲。”所以,当养子刘星突然回来,耀军和丽云甚至没有埋怨一句“你怎么对我们不辞而别”,而是瞬间切换回普通父母的关心和唠叨,仿佛不曾有过这十年的罅隙。
几家人重新团聚在一起
《地久天长》中,每个背负挫折的人都努力活了下来。他们能有这种了不起的修复力,要感谢时间的馈赠,是它让人学会包容坎坷,磨砺出一颗坚韧的心;也学会把伤疤掩藏起来,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假如电影继续拍下去,回福建就意味着新的隐患,一家三口未来的相处也并不乐观。但当看到夫妻两人“营造”团圆时努力的笑容,我们都猜得到,他们一定会让这珍贵的团圆地久天长下去。
主演王景春也相信,这正揭示出中国人的本质: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东西,大家都习惯掩饰自己、为彼此着想,这是一种“中国式亲情关系”。“在这个戏里不是演员,我们只是生活的搬运工”,王景春这样描述他和咏梅的表演。他们都亲身经历过那30年的社会变迁,也看到父辈是如何顺应变化去生活的,在时间留下的记忆烙印中,迅速找到了角色的性格。那代人的善良、懦弱、隐忍与坚强,和在情感世界中承受的沉重负担,都以刘耀军为窗口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王景春、咏梅在柏林电影节上双双获奖
中国特色的故事使国人产生强烈共鸣。但因为具有亲情伦理内核和细腻入扣的人物刻画,即使是不了解时代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从中接收到戏剧冲突带来的情感触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地久天长》荣获最佳男、女演员两项大奖,为华语片在“世界三大节”中创下新的纪录,也成为继曾获戛纳金棕榈奖的《活着》之后,又一部载入世界影史的“中国家庭史诗”。
无论是四年前摘得最佳男女主角的《45周年》,还是屡获国际大奖的是枝裕和的影片,家庭的故事如一叶小舟,虽然被时间的洪流冲走,但都激荡起地久天长的波澜,这或许就是“家庭电影”的魅力所在。
荣获金棕榈奖的影片《小偷家族》
中国的文艺创作,曾长期处于“去个人化”的氛围中,作者被鼓励以如椽大笔的气势记录大时代、大社会,而不应在微观“小我”的视角中流连。
在日谈公园本期节目中,王小帅导演谈到了电影的艺术价值问题,他认为:聚焦在个人生活视野之内的电影才弥足珍贵。每个人都是他所经历时间的总和,都有他所处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只有透过个人史、家庭史,我们才能够一睹整个历史的面貌。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扫码收听
vol.189
主播/李叔 小伙子
嘉宾/王小帅
王小帅导演的新作电影《地久天长》已于3月22日在国内上映。本周,王小帅导演做客日谈公园,和李叔、小伙子两位主播分享了本片的拍摄背景,人物故事和剧情解析,并对影片的结局处理进行了一番讨论。此外,在《地久天长》之前,王小帅导演花了十年时间拍摄的“三线三部曲”《青红》《我11》《闯入者》,也在本期节目中做了回顾,为大家讲述了导演本人经历过的“三线”故事。
Song List
01.子曰秋野-红色的渐忘(《闯入者》电影原声)
02.丽云给耀军的一封信(《地久天长》电影原声)
/ 日谈公园往期导演访谈节目 /
(嘉宾:梅峰/《不成问题的问题》导演)
(嘉宾:周子阳/《老兽》编剧、导演)
(嘉宾:张睿/《余罪》《莫斯科行动》导演)
(嘉宾:忻钰坤/《暴裂无声》导演)
(嘉宾:佟晟嘉/《大三儿》导演)
号!外!
独家福利,详见下图
“日谈公园”是一个好玩又有料的播客节目,畅谈影视、音乐、动漫、旅行、喜剧等青年文化话题。“2016年Apple官方最佳播客”得主,2018年获得苹果官网C位重点推荐,在全网创造了行业领先的播放数据。
投稿&商务合作请发邮件至
ritangongyuan@qq.com
- - - - - - - - - - -
录音、剪辑、文案/李叔
上传 / CriAngel 撰文、 编辑 / 炸鸡块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