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林姓起源,原来是有这样的典故

2016-09-11 林氏宗亲荟

中华林氏社区联盟

关注上方“林氏社区联盟

以下资料由“林氏社区联盟”公众号整合

编辑:林泽锐宗亲


林姓源于子姓,子姓源于姬姓。林姓还相传是源于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比干夫人姚妫氏逃难到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此人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林姓图腾,林姓是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林义与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二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天齐坛台(渐台)。林姓是风姓别支,又作梵。商末比干之子避难长林山得姓。


王侯赐姓


源于子姓,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朝比干,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周武王还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称林坚,从此便有了林氏。唐朝的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于周平王次子林开、鲁国林放、鲜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后的林氏无一能及。再后来,这支林氏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


以字为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故此支林氏起源于河南,也为河南林氏。宋郑樵在《通志》中记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他将都城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自此之后,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人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姬林的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氏,成了林氏又一支主要宗脉。这支宗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因此在族谱上以“河南林氏”相称。


官职为氏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包括王族园林。如同今日的林业部以及园林局的职能。林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设有林衡令一人,史一人,下士二人,役四人,机构精简有效。在典籍《周礼·地官·林衡注》中记载有注释:“竹木曰林,水衡曰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在林衡令、林史、林士、林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林衡氏、林史氏、林丞氏、林役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


鲜卑族林氏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把国都南迁到洛阳后,实行文化汉化政策,将原鲜卑族复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姓。此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高山族林氏


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中国台湾省阿里山区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中国大陆业界通称其为高山族。其实他们是中国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姓氏学上称之为原生姓氏,或拟生姓氏。高山族,多居于台湾岛和海南岛,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各地。今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约有高山族同胞二百余人集居,是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高山族同胞中,多有取“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林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汉义“很氏、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仆散部,金国时期亦称女真仆散氏,以姓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⑵.满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侨居林氏


所知林氏有记载最早迁移国外的为唐末迁往新罗(今。朝鲜、韩国)成为海东林氏始祖的林八及,其避难渡海,飘泊到新罗国江华湾登岸,择平泽县栖身,蕃衍生息,历经千年,后裔播迁汉城、镇川、醴泉、安东、庆州、釜山、扶安等地,传世加代上下,人口达120万。历代人才辈出。


据《泰国西河林氏族谱》载,光由广东揭阳移居泰国的就有林和宠、和龙、赛龙、乔才、声誉、声闻、平忠、伟杰、长文、狮、岳雄、大湖、立传、传飞、拱庭、拱元、开极、万嵩、岳胜、崇汉等等数十户,至于其他的地方的就更多了。如文莱甲必丹林德甫祖籍金门列屿。旅菲的林氏族人更多,早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组建宗亲会组织,其他各国均有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宗亲会组织,联络同宗,加强团结,成为敦亲睦族的团体。


闽西源流


先秦时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鲁国是林姓发祥的第一地,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林姓在鲁国得到最好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济南林氏。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五胡乱华,政权更迭,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


西晋时,林放后裔林礼由济南徙籍下邳(今江苏睢宁县),生一子名颍。林颍生二子:长懋,任下邳太守;次禄,字世荫,生于西晋泰始十年(274年),居下邳梓桐乡。西晋惠帝时,林禄任安东琅玡王府参军,镇下邳。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随琅玡王移镇建邺,除给事中、黄门侍郎。东晋建兴元年(313年),从王敦讨杜弢 ,立下战功,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东晋建武元年(317年),佐司马睿即位建康,匡扶晋室,任合浦太守。东晋太宁三年(325年),诏归,奉敕守晋安郡(郡治今福州市),迁家居晋安,为开闽林氏始祖,称闽林一世。林禄为东晋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后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岗(今惠安县涂岭),其后裔的世系图称晋安世系,亦称闽林世系。传至十六世,有韬、披、昌三兄弟。林韬,谏议大夫,后裔称阙下林氏;林披,太子詹事,唐天宝年间授临汀郡(汀州)曹掾改临汀令,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除子林蔇为布衣外,父子九人于唐德宗至穆宗年间(780—824年)仕官刺史、司马、长史(一说生九子皆官刺史),后裔称莆田九牧林氏,又称唐九牧。林昌,中宪大夫,后裔称游洋林氏(迁台湾的为雾峰林氏)。


林氏入闽除林禄这主流派外,据资料记载的还有:唐高宗时随陈政入漳的“浦南林”:唐末随王潮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的“固始林”,计有七支,称唐陶江林,濂江林,控鹤林、福全后安林、上街六桥林、阳泰林、元贞林。由光州固始入闽的各支派,称固始世系。


林禄传十世林英,天嘉元年(560年)任贵平主簿,由福建莆田北迁江西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林英生子礼,林礼生子士弘。林士弘为闽林第十二世,字世荣,为隋末南方农民起义首领,在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称帝,建国楚,建元太平。唐武德五年(622年)被唐军战败,退保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病故,其部属离散,后裔为避祸改林姓为柴姓。


历后梁至后周,士弘裔孙柴守礼有个妹妹嫁与郭威(后周太祖),被立为皇后。郭威无子,以守礼之子柴荣嗣立为帝。柴荣即五代后周世宗,继郭威帝位五年(955—959年),在北伐契丹的征途中患病,回京逝世,其子柴宗训七岁即位,半年后“陈桥兵变”禅让于赵匡胤,赵建立北宋,诏封恭帝为郑王,安置于房州。当时柴荣之弟柴穆率子柴惿等起兵反宋,集兵郑州,宋太祖遣大军镇压。当时柴太后健在,忧恐不安。开宝六年(973年),宗训假托病故,默然从房州携家眷南逃福州避难,居福州济南山,改柴复回林姓,易名判官,并以山名称“济南林氏”。但汉代宣帝时林尊称盛山东济南,族人已有“济南林氏”的称谓,故宋代始于林判官的林氏族人,称“新济南林氏”。


林宗训易柴复林后,适值北宋进行统一南方的战争,开宝八年(975年),南唐国为宋所灭,林宗训又开始开始逃亡历程,从福州转移到士弘祖居地莆田,后续迁偏远荒凉的宁化落籍。林宗训生子四,朝、宝、厚、严,子孙遂分衍闽西及赣南、粤东各地。林宗训曾孙千六郎讳融,宋神宗时为员外郎,仕南昌太守,宋元祐初(1086年),因兵乱,林融夫人巫氏携六子(五一郎、五二郎、六三郎、七郎、八郎、九郎)及六三郎(一说五三郎 ,又说六郎 )之子万一郎 、万二郎 、万三郎 ,从宁化石壁迁长汀河田开居。此后,五一郎 、五二郎、六三郎继迁武平、上杭。八郎徙居濯田巷头,九郎迁武平中堡。此一世系,称为“回闽世系”,林宗训为林姓“回闽始祖”。林融则为闽西长汀、上杭、武平等县柴林世系林姓始祖。


进入闽西的另一支林姓为九牧林。自宋至清,九牧二房、四房、五房、六房、八房、九房先后有多支迁入闽西上杭、连城、龙岩(今新罗)、漳平等地(因较分散,此目先记述较早迁入的有代表性的宗支,其余在下文记述)。


九牧六房林蕴后裔林伟(闽林三十五世),宋进士,绍兴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56—1158年)任汀州教授,曾孙文德,名公玉,宝祐四年(1256年)任汀州府宁化县知县。景炎二年(1277年),元军南侵入闽,文德将夫人罗氏、汤氏及其所生五子迁宁化石壁,将夫人黄氏及其所生四子避入上杭县,后又卜居长汀河田。南宋末始,文德九子中的四郎(字元嘉)后裔、五郎(字元光)、八郎(字元寿)、九郎(字元全),先后由长汀河田和宁化等地迁上杭白砂花园里。其中,八郎在此开基创业;九郎移居漳平永福梨仔坪,生三子,移居龙岩龙门里象山;五郎迁永定西陂岭开基;四郎下传之肇纪、佑谟、启发、文质四代,迁上杭湖洋濑溪等地。


九牧九房林蔇十三世(闽林三十世)林商隐(号起东),原定居大田县吴山乡梓溪村,宋庆元进士,自梓溪都头赴任龙岩县学正,定居城东,为龙岩九牧九房一世开基祖。


连城林坊乡始祖伯八,先居剑州(南平)虞栏阁,宋末,因避战乱隐居清流螺村南山下,后徙居清流李家林家城。元泰定元年(1324年)携子六十郎迁入连城南顺里水西半径堡(今林坊乡)定居。九牧二房林藻之孙,林翱,传三世直门生十五郎,(闽林二十二世)因避宋末战乱,从福州甘蔗迁至连城莒溪壁州定居。莲峰镇连阳始祖祖诚,原居福州林埔,因遇连城乡贤许景辉(授武略将军、任职福州临江路),两人识交,将女儿许四娘续配祖诚,元大德元年(1297年), 为避金元乱日,许景辉便携婿来到连城连阳定居。新泉镇林屋坪(旧称陈屋坪)村始祖六四郎,其父伯玉登宋嘉定(1208—1224年)进士,授任连城教谕,将家眷安置在连城揭坊。伯玉生三子:长六四郎,次伯十二郎,三八十郎。六四郎先居连城庙前街,至景定年间(1260—1264年),因受兵?蹂躏,迁至连南陈屋坪;伯十二郎留居揭坊(连城城郊),其裔孙散居城区;八十郎则先迁林坊,后迁壁州。


九牧四房林荐后裔林德(闽林三十世),号静齐,宋时授闽县教谕,居德化。生子泉,字流衍,号蒙泉,以岁贡授南京礼部主事。林泉生贡生、京生、晚嗣。晚嗣徙于龙岩集贤里西坪(今漳平新桥城口)。配王氏,继配陈氏,生五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一郎守居西坪。千四郎迁龙岩平寨坊(今新罗东城社兴、东新),千五郎迁蒋武(今新罗西陂南石、林邦)。


始祖


林坚、姬开、林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