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况杰:产业园区如何打造有效的增值服务体系?
况杰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况杰 编辑︱李佳琪
振兴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缓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振兴实体经济,搞好产业园区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通过给一些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做产业规划的咨询服务,我切身了解到产业园区招商和运营中的种种困难,也看到诸多相关的建议和方案。特别是去年,各种所谓“赋能”的高招频出,比如“创新赋能” “数字赋能” “AI赋能”等,但是真正能落地的,几乎看不到。大家都在谈产业园区应该为入驻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但究竟应该提供什么服务、能够提供什么服务、企业需要什么服务,大多数园区甚至有关政府领导同志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搞好一个产业园区,毫无疑问,首先要看其天然禀赋。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因地制宜。任何所谓“赋能”都不能代替天然禀赋。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产业结构等,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最根本的决定作用。比如有些产业特别需要交通便利,对物流配套的要求高,就必须靠近交通枢纽;有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就不太适合在三、四线城市;有些产业要求必须有良好的产业链配套,就必须考虑在既有产业园区的基础上设立相应产业链上的配套园区。
当然,绝不是有着良好的天然禀赋,就一定能把相应的产业园区运营成功,还需要真正有效的增值服务。
现在最常见的增值服务就是提供工商注册、税收、环评、消防等相关的“一条龙”服务,而且大部分的产业园区都已经能做到这一点,简化手续、简化流程,“放管服”。虽然各园区的服务水平不尽相同,但至少基本都能提供相关服务了。但是有这些还不够,我理解,还有三方面的增值服务必须要提供给企业。
第一,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比如,医药、新材料方面的企业在研发、生产的过程中,基本都需要一些实验设备、检测设备,如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乃至电子显微镜等。这些设备,对入住园区的中小企业来说,使用的频率虽然不高,但是又必须使用,而这些设备的价值很高,有的设备价值高达几百万元,一般企业根本负担不起。一个园区,建筑投资往往数亿元甚至更多,而很多园区宁可花几百万元装修会议室、办公室、制作沙盘模型,却不愿意花一、两千万元去建立这样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增值服务”四个字的意义。我认为,这样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应该成为产业园区的“标配”,被纳入验收标准才对。
第二,提供政策和战略引导。近年来,我国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支持政策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纷纷设立,但是如何能真正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并与国际上的相关产业发展接轨,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容易破解的课题。中小企业对于国家政策、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理解往往不足或者滞后,容易犯战略性的错误,或者错过战略性的机会。对企业来说,正确的战略部署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产业园区可以借助“外脑”,例如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政策解读、形势分析,对入驻企业进行有效引导。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和国家产业政策紧密相关。除此方法外,园区还可以与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深度结合,也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法。而这种深度结合,一定不能是只挂个名,而必须是人才、项目落地,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利益共享。
第三,引导和帮助入驻企业开拓市场。这可能对园区来说是最困难的一件事。很多园区都试图设立相关的投资基金,担保机制,试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决定一个企业生死的看起来是可能是资金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市场。所以,园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是更加重要的。入驻园区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很多还是初创型企业,刚刚产品定型,对市场需求并不是很了解,也缺乏有效的营销和销售渠道,往往也没有足够的市场开拓的资金。园区可以有两个相对容易的途径帮助企业,一是优先对企业开放本地市场,这不是“地方保护”,而是对创新的支持,二是组织产品推介会、贸易洽谈会、成果展览会等,邀请国内外客户参加。另外,也可以组团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展览会、交易会,可以对园区企业给予一定的差旅、布展的补贴。进一步的,也可以借助“外脑”,与专业的营销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全方位提供市场开拓的增值服务。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19年1-2月刊。
欢迎微信分享,如需转载请与编辑部联系。
《科技与金融》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科技与金融》, 获取科技界最新投融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