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 | 借鉴国际湾区成功经验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人才高地

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杂志 2022-10-09


文 | 申明浩、李垠慧、杨永聪


作者简介:申明浩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杨永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李垠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申明浩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要跻身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必然要打造吸引全球高水平人才汇集的“湾区智库”,为大湾区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三大国际一流湾区的实践经验来看,通过人才集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高水平大学集群、宜居宜业的湾区环境、产学研一体化等要素。
国际一流湾区的上述成功经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人才高地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让大湾区成为人才热土和人才家园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定位的必经之路。
国际三大湾区打造人才战略高地的成功经验

1.1 高水平大学集群吸引创新人才


纽约


纽约湾区:作为美国东部的教育重镇,纽约湾区的高水平大学数量为58所,是四大湾区内顶尖高校最多的高校聚集地。根据2019 - 2020年QS世界大学综合100强榜单,纽约湾区内麻省理工学院排名全球第一、哈佛大学排名全球第三,在榜单上名列前茅的还有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等10余所顶尖学府。
由高水平大学引致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集聚使得纽约湾区迅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科技中心之一。


旧金山湾区:湾区内聚集了20多所高水平大学,其中,斯坦福大学全球排名第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也位于百强前列。高水平大学的集聚为世界创新中心——硅谷的出现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例如HP、Apple、Cisco、Google、NVIDIA等,从硅谷起步走向全球,成为各自细分领域的跨国企业和冠军企业,这也使得旧金山湾区成为了美国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产业集中区。


东京湾区:湾区拥有包括东京大学、横滨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国际顶尖级学府在内的225所大学,占全国大学总数的29%。仅首都东京就聚集了全日本29%的大学和30%以上的研究人员。
在2014年日本启动的“国际超级化大学”计划中,有17所位于东京湾区,所占比例接近该计划的一半。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的集聚催生出国际一流产业创新中心,推动了东京湾区从“世界第一工业带”成功转型为知识湾区。
1.2 宜居宜业的湾区环境留住创新人才
纽约湾区:湾区自20世纪以来,纽约湾区经历了4次区域规划,动态调整的区域规划提高了环境的宜居性以及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创新人才的生活、就业和创业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以波士顿为例,波士顿政府对波士顿郊区办公园进行翻新改造,引入学校、超市、医院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 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才来此工作、居住。另一个例子是,纽约作为移民城市,其包容性、多元化对技术人才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此外,优惠的政府人才引进政策、企业税收减免政策也是纽约湾区成为人才高地的重要法宝。
旧金山

旧金山湾区:湾区每5年开展一次城市规划,不同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各自优势产业,专业化、多层次的产业布局吸引了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在旧金山湾区,25%的中小型企业创始人是亚洲人,30%的研究机构成员不是美国本土人士。美国移民政策收紧后,旧金山湾区移民数量有所减少,但是高技术人才移民所占比例不减反增。
东京湾区:湾区先后5次制定基本规划。东京湾区规划的制定者并不是政府部门,而是由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东京湾综合开发协议会等智库多方协作完成。整个湾区的规划并不因政府官员的调动而发生变化,湾区制度环境安全稳定且具有可预见性,容易让创新人才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
同时,东京湾区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独立法人化,拥有处理科研资源、对外合作的自主权,创新人才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此外,日本政府还颁布系列法律法规,例如《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计划等,使得创新留学人才愿意留在日本继续深造。
1.3 产学研一体化助力创新人才
纽约湾区:纽约湾区是国际一流大学聚集数量最多的湾区, 传统大学中坚力量“ 常春藤联盟”及近年来形成的新兴力量“新常春藤”“小常春藤” 等院校坐落于湾区内部或环绕湾区周边;湾区内有全美三分之一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3000多家不同类型金融机构。

以金融业为核心, 创新, 创意型产业齐头发展的多元产业结构,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也吸引了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来此就业。麻省理工学院作为美国最早推行与政府官方、企业合作的研究型大学,引领带动的官、校、企三方无间隙合作风潮不仅使得各大学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更是极大增强了纽约湾区对全球创新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


旧金山湾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以顶尖高校为主要推动力量。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代表的高校通过支持智力资源流动,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衔接问题。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开设了以创业为主题的20多门课程,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机构,并且与湾区内企业、投资人、风投基金合伙人合作,帮助学生将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项目投入商业化运作。
在旧金山湾区,很多企业选址落户于高校聚集区域,吸引了不少在校学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高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不仅培养出大量创新型人才,也建立起有生机、有活力的产学研创新系统。
东京横滨
东京湾区:湾区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力、大学为支撑的一整套成果转化运作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陆续颁布了系列法律法规,着力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政府引导建立官方的大学科技转让机构,该机构作为评估中介,将高校中具有产业潜能的研究成果转让给企业,做到“产学研”结合。为确保顺利运作,该机构还享有无偿使用国家公共设施和设备等优惠政策。
各高校除了进行最前端的科学研发,也都设立了校内产学结合部、技术转移机构等部门与企业进行对接。东京湾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拥有20多家全球创新100强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自发成立技术研究所,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际湾区成功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

打造全球创新人才高地的启示


2.1建设高水平大学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大学集群战略经验,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促进三地高水平大学成为全球创新人才的连接枢纽、交流中心。
通过加强合作办学和引进知名高校独立分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集群。立足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培育一批ESI(编者注: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进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学科。
同时,进一步理顺粤港澳合作办学的机制体制,简化港澳高校在内地办学的审批流程,对其招生、学制等不作特别规定,为港澳高校到广东办学创造条件。
此外,鼓励世界100强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独立分校,并且为其教职工出入境、税务核算、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提供便利。
2.2 营造更宜居宜业环境
高层次人才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是吸引并留住他们的重要因素之一,包容完善的制度体系、宜居宜业程度较高的地区成为这些创新型人才深造、就业、创业的首要选择。
对标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将建设更具吸引力的制度环境和就业创业环境作为提升人才竞争力、打造人才高地的核心内容。
营造宜居宜业环境的着力点包括:
  • 通过合理规划城区建设进行产业重整革新,对污染产业部门进行取缔迁移改造;

  • 加强公路、地铁、港口等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出行便捷程度;

  • 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治理,注重生态环境优化;

  • 完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在住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推动大湾区城市和谐发展;

  • 探索建设“科研自由港”,为科技人才的跨境流动、科研经费的跨境使用、科研设备的跨境共享提供便利条件。


2.3 理顺产学研合作机制
立足产学研一体化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从教育科研到市场和创新创业的转化效率,为创新人才的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舞台和前景。
重点围绕数据库互通、实验室共建、科技设备共用等领域推进大湾区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建与共享。鼓励高校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并且为高校联合攻关项目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与政策倾斜,为研究者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
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创新成果推介会、创新创业交流会和科技成果转化会,引导、鼓励高水平大学和企业进行科研成果承接和孵化,对孵化成功的商业项目进行政策优惠、资金补贴支持,提高创新型人才新想法发现转化为企业发展新技术的成功率。
通过市场需求与高校研发的对接,形成完整的从科研到产业的价值创造模式,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
此外,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研讨会、开设在线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孵化器等方式,为有志于创业的高校学生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育“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氛围。

 结语


参照三大国际一流湾区成功经验,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才高地应当着力解决人才在居住、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痛点”问题,通过建设高水平大学集群、营造更宜居宜业环境、理顺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式, 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了,真正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支点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编辑|李慧

本文刊登于《科技与金融》杂志2019年12月刊。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订购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