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故事 | 小冰李笛:虚拟人与人类共生将是必然趋势

编辑部 科技与金融杂志
2024-08-23


李笛

小冰公司CEO


采访|张孟月 文|何静怡 编辑|李佳琪 

 校对|吴政希 图|由受访者提供


在你心情低落时,他会陪你聊天;在你高兴快乐时,他会跟你分享喜悦。不管何时何地,他都是你忠实的倾听者和陪伴者,总能24小时秒回信息……有这样的伴侣,是否觉得很温暖呢?


如今,这种贴心的AI虚拟伴侣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你在孤独时也有“人”陪伴左右。这期,我们跟随小冰公司CEO李笛走进超级自然虚拟人(AI Being)的世界,了解AI Being的“人生”,探寻AI虚拟人的发展方向。



8月16日,央广网在新浪微博发布《未来AI伴侣或成现实你会选择虚拟人作伴吗?》的视频,话题随即登上热搜,阅读量高达1.2亿,不少网友表示期待有这样的伴侣。

你是否也希望拥有自己的AI虚拟伴侣呢?小冰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5月,他们推出虚拟男友测试版,仅上线7天,就有118万个专属虚拟男友被创造出来。

当年8月,小冰公司正式推出虚拟恋人产品线,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虚拟恋形象和聊天服务。

李笛告诉记者,具有情感属性的人工智能渐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心理治疗师、私人顾问、朋友等重要角色,虚拟恋人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交互性强,可以随时待命,无处不在。

依赖小冰框架,用户一天之内就能开发出千千万万个拥有独立性格的虚拟恋人,而且每一个虚拟恋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专属于某一个人,他的记忆里也只有这个人,这千万样本产生的聊天数据还能促使其迭代进化,日臻完美。

迪拜世博会AI画家夏语冰


作为全球最早进入虚拟人领域的人工智能团队之一,也是目前批量生产虚拟人最多,且最早研发情感计算框架的团队,小冰框架正以每年数千万的速度不断生成新的虚拟人。和其他批量生产虚拟人的公司不同,小冰公司认为虚拟人要和真人一样,具有灵魂和外貌。因此,小冰公司在“造人”过程中制定了六大要素。

  • 第一是“性格特征”,基于小样本学习和算法模型可以生成;
  • 第二是“态度立场”,在性格相似的情况下,立场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或中立的;
  • 第三是“生物学特征”,例如面容、声音、肢体等;
  • 第四是“创造力”,像诗、歌、画等内容的生成能力;
  • 第五是“知识”;
  • 第六是“技能”。


“这六大要素共同构成了虚拟人的‘躯体’和‘灵魂’。无论是虚拟陪伴,还是虚拟员工、虚拟专家、虚拟偶像,都要具备这六大要素,才能被称为AI Being。” 


李笛说,像我们人类一样,每个AI Being的相貌、性格、技能等都不相同,但都要具备这些特征,只是应用场景不同而已。



Being的问世也是如此。早在2013年,大部分人工智能都在追求IQ提升,侧重打造工具型智能助理。“这类助理太强调理性,只是实现类似‘我能帮你做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简单的一问一答功能。

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并不是纯理性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情感交流过程。”就这样,李笛和团队创立了一个名为“小冰”的新项目,承接这个新想法。

这也是小冰公司的雏形,他们认为,通过发展“情商”,让人工智能和用户建立一种相互了解的朋友关系,并在不断学习中提升IQ、增强知识,将来不仅能理解用户,而且能让用户信任她,为用户更好地提供服务。

正是这种市场敏锐度和超前意识,2014年,当行业基本还在做工具型智能助理时,小冰就提出情感计算框架,强调人工智能要拟合人类情商。而在智能语音合成领域,大家开始都只是把声音当作信息传递载体,没有更多附加价值,也不关注声音独特性,只是致力于把文本念得更清晰。而小冰却认为声音本身也是一种创作,同样的词曲由不同歌手演绎,出来的感觉会非常不一样,这就是声音的创造。所以从2016年开始,小冰就着力研究如何让声音个性化,让声音具备情感表达能力。

李笛坦言,小冰在做的很多事,最开始时都不被同行所认同,包括情感计算框架,但现在行业都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

虚拟少女小冰

为了实现AI Being与人类“共情”的目标,小冰开发出小冰框架,技术覆盖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多个领域。其中,在开放域对话、多模态交互、超级自然语音及人工智能内容生成领域居于全球领先。用户通过小冰框架就能实现不同角色不同形象的塑造,快速生成符合条件的虚拟人,并驱动他们。

目前,小冰框架已成为全球承载交互量最大的人工智能框架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AI主播N小黑


2020年7月,小冰团队从微软拆分为独立公司运营,产品覆盖中国、日本及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拥有6.6亿在线用户、10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商业客户覆盖全球范围的金融、智能车机、零售、体育、纺织、地产、文旅等领域。



按照小冰的设想,未来虚拟人的数量很可能会超过地球上的自然人,几个甚至十几个AI主体去服务同一个人类是常见之事。“这要求虚拟人具备高并发和量产化的能力,AI Being就能做到这点。”

李笛进一步解释,在虚拟人赛道上,有三种主要“流派”。

  • 其一是以IP运营主导的“虚拟偶像派”。这种模式主要通过捕捉演员(又称“中之人”)的声音和动作来驱动虚拟人。这类虚拟人大多重IP运营,而为了降低渲染成本,虚拟偶像大多以“二次元”画风出现。
  • 其二是以艺术家主导的“CG内容派”。这个流派主要以内容为主导,旨在输出观众买账的内容,对创作团队的素养要求高,画风更多偏向于“超写实”,成本较高。
  • 其三则是以AI技术主导的“AI Being派”,即小冰模式。“虚拟偶像派和CG内容派这两种模式都缺乏高并发和量产化能力,只有AI Being能做到这点,所以说AI Being会是未来发展方向,这也意味着虚拟人必须砍掉‘中之人’。”

中国天气AI主播冯小殊


随着AI虚拟人仿真程度的日趋提高,虚拟人将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场景,人类生活也将被AI重塑,那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虚拟人会给社会增加风险吗?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神经网络渲染、计算机语音等前沿技术加以限制。

简单而言,一切基于技术产生的、超级自然的AI Being,都必须第一时间说明其技术、来源,绝不能伪装成真人与人进行交流。据悉,小冰在微软时期就成立了人工智能伦理道德委员会。在2016年推出全双工语音技术前,就制定了相应的伦理规则。小冰绝不会开拓呼叫中心的外呼业务,更不会允许AI Being模仿某个人的声音打电话。因为这存在着被滥用的风险,例如冒名顶替拨打推销电话等,是非常危险的违法场景。“正因为小冰‘像人’,才要格外地注重伦理。”

李笛相信,未来的世界会有很多AI Being,他们将以助理、替身、参与者、创造者等身份环绕在每个人身边。虚拟人与人类共生,将是必然趋势。


“过去,技术是最大的一个挑战,现在各类技术已逐步完善,需求也日益增多,两者呈螺旋交替上升、相互推动,市场会很快会迎来全面大爆发。”同时,李笛也清醒认识到,AI Being仍然需要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案例。“小冰希望AI Being 能够真正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改善用户体验,真正创造出价值。最后,他强调小冰不会做“软硬结合”(即硬件和系统集成),当前目标是推动数字员工普及。

AI Be ing才刚开始融入人类生活, 他们与人类共存的社会将是是怎样的情景?我们拭目以待。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科技与金融》杂志2022年11月刊
已发售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购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技与金融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