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逃离北上广?要走你走,反正我不走

2017-03-28 小薇 聚美亚财经

过去一年,身边各路朋友纠结,到底是离开北上广,在小地方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还是继续留在这里,浴血奋战?许多人也许无数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留在北上广?



我常被问及一个问题:大城市交通堵、房价高、空气质量差,为什么每天仍有那么多年轻人像疯了一样往那里跑?

 

在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曾提出,城市扩张的最终结果是城市覆灭。但200多年过去了,马尔萨斯的预言好像落空了。



人类在进入互联网世界之后,就又有专家提出,互联网把世界推平,所有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流动,人类没必要在大城市里蜗居,而是完全可以住在僻静的乡村、辽阔的海边,在那个空气清新、安静的地方与全世界进行信息沟通、学习。所以,他们认为互联网发达的结果是人口从大城市中溢出。

 

不过很可惜,在过去的几年里,全世界的超大型城市,比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北京等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急速增加。

 

为什么呢?在我看来,这大概有两个层面的解释:一个是服务层面,一个是创新层面。

 

所谓服务层面,就是在大城市中,受教育的机会更多,医疗水平更高,各种消费比较方便。因此,大城市适合一个喜欢消费,乐于分享生活的人居住。



另一个因素是创新层面。美国评论家简·雅各布斯曾写过一本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被誉为城市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书中,她指出城市不是一栋栋冰冷的高楼大厦,而是一个个空空的容器,人们可以在里面彼此交流互动,也正是在这些面对面的真实交流和互动中,新的思想会不断被碰撞出来。

 

所以,简·雅各布斯认为,人口稠密会加速知识的产生。在此基础上,他创造了一个很新的名词,叫做“知识溢出”。

 

几年前,全球专利问题的专家亚当·贾菲针对雅各布斯提出的“知识溢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一个发明者常常会受到同一区域其他发明者的启发,对同一城市专利的引用次数差不多是其他城市的10倍。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专利应用,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一个歌手创作出的音乐,可能会被当地舞蹈俱乐部经常在街边播放的旋律所影响。



由此,亚当·贾菲计算出一个公式,就是城市人口密度每增加50%,人均生产力就可以增加4%。

 

雅各布斯和贾菲的研究,还能够解释很多问题。比如,我身边有很多从事TMT行业的风险投资人和互联网老总,他们常跟我讲,他们一年起码得飞一趟硅谷,到那里的星巴克、创业公司和人交流,从而获得新的灵感。

 

但是,今天是互联网主导的世界,几乎所有知识都会以最快速度传递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还要每年风尘仆仆地跑到硅谷,去面对面了解信息呢?

 

这就是雅各布斯所谓的知识溢出,人与人进行现场交流,语言的相互碰撞和知识的互相交融,会诞生新的创意和想法。

 

前段时间,我在杭州接待一位歌手。几年前,他还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艺人,现在已经成为男神,坐在西湖边喝杯咖啡都需要戴眼镜。我问他,在你的音乐创作生涯中,最让你怀念的时光是什么?他说,是十多年前,他背着一把木吉他,跑到北京,住进北京那间电线乱拉、老鼠蟑螂乱爬的地下室时。在那个地下室,他见到了全中国怀揣梦想、野生成长的地下歌手们。他们互相交流,让他获得音乐的灵感。



这就是大城市的魅力。它就像一个才华绞肉机,在血肉模糊之中,大部分人会被淘汰,只有少数人会像钻石一样被提炼出来,而这正是青春的野生梦想。

 

两会期间,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北京市未来规划中有一项重要工作,是在3—5年内消灭所有地下室,让北京真正成为一个干净的国际大都市。我想,当那些肮脏的地下室被全部消灭完,这个城市的知识溢出还存在吗?年轻人的梦想还存在吗?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更多好玩项目及信息请扫一扫下面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