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表示,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本土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疫情发生以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战“疫”中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当前,疫情防控还面临何种风险?又该如何在“防”字上下功夫?疾控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健康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马晓伟。
■健康报:在新冠肺炎战“疫”中,疾控机构开展了哪些工作?
马晓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从1月25日(大年初一)以来,平均每8天召开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高规格、高密度、高频次,研究部署疫情应对工作,这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少有的。在习近平总书记抗疫战略总体谋划中,始终深刻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辩证关系,深刻把握湖北、武汉与全国“两个战场”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湖北、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
为贯彻中央战略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从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和30个省份的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7批选派近千名优秀疾控和公共卫生人员,组成36支防疫队驰援湖北,与当地疾控人员并肩战斗。
中央指导组驻扎武汉以来,援鄂疾控人员积极参与分析研判,和流调队、检测队、消杀队、安抚队工作。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公共卫生专家与临床专家以严谨审慎的态度,深入一线调查,多次集中研判,对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传染性、传播途径、感染来源等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判断,为中央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起到了参谋部、预警机、侦察兵、战斗队的重要作用。
战“疫”过程中,广大疾控工作者以疫情为命令,虽然人数不多,但好钢用在刀刃上,自觉承担起“最大限度控制感染者增量”的职责,始终坚守社区、乡镇、定点医院、发热门诊、集中隔离点、养老院等阵地,勇于担当、忠于职守、甘于奉献,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防控实践紧密联系,专群结合、群防群控,成为防控工作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一批以王烁同志为代表的优秀疾控工作者,展现了疾控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的精神风貌,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健康报:战“疫”中,疫情防控曾面临哪些难题?又是如何一一化解的?
马晓伟:疫情初期,患者数量“井喷式”增长,底数不清,大量未入院患者轻症拖延成重症,造成社区传播,医疗救治可能陷入“越治越忙”的窘境。此时,疾控队伍落实“四隔离”要求,积极参与武汉市两轮集中拉网式大排查,深入13个区,对258个街道、485个社区、1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蹲点巡查,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共排查出6326名确诊和疑似患者,按存量和增量分两步收治到位。
针对一度出现的核酸检测能力不足、前期疑似病例积压、不能及时确诊排除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了200多支采样队,调集移动P3实验室,赋予有检测能力医院资质、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缩短环节、精简流程,全省核酸检测能力从每天300人份提高到3.5万人份,反馈结果时间从6天缩短到4个小时~6个小时,迅速消化了积压的疑似病例,做到疑似病例、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检尽检、即送即检、日清日结”。强有力的核酸检测能力与医疗救治无缝衔接是实现“筛查甄别—转运救治—康复出院—隔离观察”闭环运行的关键,为落实“四早”奠定了技术基础。
疾控人员下沉街道社区,落实网格化防控措施,实现对所有小区(村)24小时封闭管理;组成近1300个流调小分队,贯彻防控工作方案和“四早”技术方案,仅在武汉市就累计完成1.2万名病例流调、3.7万名密接人员追踪调查,做到“2小时内完成网报、12小时内完成检测、24小时内完成流调”;组建环境卫生与消毒组,指导方舱医院卫生设计,社区垃圾、污水、粪便等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与消毒,覆盖全人群、全场所、全小区,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不留隐患;组建心理援助服务组,提供服务2万多人次,疏导患者情绪、纾解医务人员压力、预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疫情分析组深入医疗机构、特殊场所和发生聚集性疫情社区等防控现场,对传染病数据进行跟踪分析,每日凌晨编写完成《每日疫情早报》,成为中央指导组必读参考;通过明察暗访、督导、调研等方式,查找监狱、戒毒所、看守所、养老院、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特殊场所的薄弱环节,督促整改落实。
■健康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共卫生政策、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球化进程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就疫情防控而言,有哪些宝贵经验值得总结?
马晓伟:首先,是坚持以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体系为实施防控的基本依据,使防控工作始终依法依规开展。
其次,是以“外防输出、内防扩散、严格管控”为防控工作基本策略,强调以疫情防控为中心,打破部门职责界限,真正实现疫情应对立体化、全覆盖和高效协同。
三是以传染病防控经典原则为指导加以创造性运用。结合国情,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原则予以拓展、深化和理论实践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防控方案”。
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四、五”。包括:把好社区防控、发热门诊、面对面流调“三道防线”;把握好2小时、12小时、24小时“三个时限”;抓好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三个重点”。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防控措施;管好确诊、疑似、发热、密接“四类人员”,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四应四尽”。落实“五包一”(由街道人员、社区网格员、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社区民警、志愿服务者五类人员组成工作团队)社区防控责任制;发放“五个一”工具包(一只温度计、一个口罩、一支笔、一个表格、一套宣传册);做到排查、管控、督导、宣教、关爱“五个到位”等。
此外,以科技与信息化技术为防控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发挥“互联网+防疫”优势,搭建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网上防护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服务;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方式,做好疫情期间密切接触者及有风险人群的查找及监测;以专业高效的疾控人员队伍为骨干发挥防控关键作用。
■健康报: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还面临哪些风险点?
马晓伟:从境内看,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围堵目标已基本实现。从境外看,全球疫情已形成第二波暴发,处于快速上升期。
近期,我国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数持续上升,一些国家出台的国际旅行禁止措施并未降低我国境外输入疫情风险,输入病例绝大多数为中国人。境外输入病例风险逐步增加,给国内疫情拖尾结束时间带来不确定性,疫情再次传入我国并引起新一轮传播扩散的风险依然存在。但在当前全国防控态势下,即使发生也可以有效控制。
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可能存在传染源未被完全发现,随着管控措施的解除和复工复产复学,人员流动显著增加,特别是大量滞留在鄂人员返乡,出现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始终存在,防输入任务也将十分繁重,疫情防控再次面临巨大挑战。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要因应国内外疫情防控新形势,及时完善我国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把重点放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上来,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
■健康报:针对上述风险点,疾控机构如何在“防”上继续发挥作用?
马晓伟:首先要巩固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果,以社区防控为重点,切实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做到“四早”,切实有效地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疾控队伍一定要下沉基层,深入社区乡镇,手把手教,切实提高基层社区工作者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要坚持群防群控、稳防稳控,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疾控人员要在加强研究的同时,当好排雷兵,只要出现新增确诊、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都要查清来源,做好医学管理,一旦发生社区聚集性疫情或社区传播风险,要立即进行处置和管控,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要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卫生健康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境内防控,即从国门到家门的管控,目标是“及时管控一代病例,有效预防二代病例,切实杜绝三代病例”。
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将成为下一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对各地集中隔离场所设置标准和卫生防护的指导,确保有序、有效组织实施集中医学观察,绝不允许集中隔离场所出现疫情扩散传播。
要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促进病例早发现早处置;要精准开展流调排查,尽快摸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流调是疾控队伍的看家本领,要继续当好侦察兵,对每一例境外输入病例和关联病例进行深入流调排查,弄清楚来源,全面掌握传播链条,采取切实措施,坚决杜绝三代病例发生,坚决防范输入性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蔓延。此外,对“7天居家医学观察”的入境人员,疾控队伍要深入社区乡镇,指导落实防控措施,严防出现居家医学观察导致的家庭聚集性疫情。
■健康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未来,疾控体系改革的着力点是什么?
马晓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检验了我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检验了学科建设成效,也暴露了薄弱环节与短板。比如,重大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不够完备,相关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级疾控机构普遍存在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疾控与医疗机构有效衔接的工作模式尚待建立,应急救治网络不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及应急能力薄弱等。这些问题非一朝一夕形成,解决起来是系统工程。
初步考虑,“十四五”时期要加强公共卫生法律法规预案和重大疫情指挥体系两个建设,突出疾病防控和救治两个体系,健全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制度、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两大支撑,加强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织密筑牢人民健康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具体途径可以从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趁热打铁,着力从制度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管理,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构筑起健全、高效、有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和公共卫生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健康屏障,我想这也是每一个疾控工作者的心愿。
文:健康报记者张磊
编辑:彭艳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