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泛清真化:从“清真”的两种标识说起

西域都护 2020-10-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刀西域图志 Author 半路一把刀



第一次知道“清真”标识有两种写法的时候,是在安集海大峡谷。


那一次我和昆仑大侠从那个壮美的大峡谷一头转到了另一头,然后我们蹲在一个废弃厂房边午餐,当时我掏出了一听牛肉罐头,大侠问:“是清真的吗?”


我说:“写着字呢。”


于是昆仑大侠接过罐头说:“我看看,这个清真写的对不对?”


那一次我才知道,原来清真的标识竟然还暗藏着玄机。


我和昆仑大侠在一起厮混了也有十几年了,看着他一天天从一个维吾尔族的帅大叔变成了糟大爷。我们一起在山里徒步,一起爬山过河,也一起遇险迷路,当然有时候也一起说说段子陶冶陶冶情操,海阔天空什么都瞎聊。不过虽然我们常常是啃着干馕喝着凉水,但是多少还是有几分胸怀天下,指点古今的气质,因而在一起聊的话题总体上都比较高大上,紧扣时代主题。


比如有时候,昆仑大侠会对一些时政有感而发,写一首很长的打油诗,虽然文采欠了点,表达的观点我也不尽同意,但起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是有了。


而我们在一起谈的最多的,还是新疆,还是新疆的民族与宗教。


以我个人的经验,在新疆,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族和汉族在一起聊新疆的某些话题大都没多少价值,最为常见的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圣母婊,一种则是义和团——这两种交流基本都没有什么营养,不是装逼就是发泄。


而如果是聊新疆的民族宗教,就必定会聊到“清真”。


 “清真”,所有人应该都熟悉,如果往前推个十几二十年的话,估计内地很多地区的人民群众,对于这个词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应归功于兰州牛肉面,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多的中国人民群众,差不多都是通过兰州牛肉面和清真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


但是今天,这个词却以迅猛的状态生长,不知不觉中,很多商品都有了清真的标识。换句话说,“清真”似乎一下子便成为了全体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了一种态度。


而“清真”这个词最初却并没有任何宗教的含义。


在汉文典籍中, “清真”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是含义却和伊斯兰教并没有关系,就是表示清净、质朴、纯洁、本元的意思,所以这个词,大家都能用。而最喜欢用这个词的,是各种寺庙、宫殿、道观以及楼阁等等。


一直到明清时期,“清真”一词才开始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专用。


在汉语中,这样词汇转变的情况非常多见,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牺牲”“可怜”“经济”等等,古时候很早就有,但和今天的含义往往大相径庭。比如“经济”一词东晋时就有了,但是一直是经世济民的意思,一般牛光闪闪的人物,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才配的上用这个词。所以如果你看到古籍上说什么经济的时候,以为他在说创造物质、价值转化什么的,那绝对就是差之千里。




“清真”一词在明清之际逐渐为伊斯兰教所独有后,中国的伊斯兰学者因而也把伊斯兰教解释为“清静无染”和“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所以有段时间伊斯兰教在中国也被叫为“清真教”,进而延伸出“清真寺”、“清真言”等等,具体到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清真食品”和“清真餐馆”。对于新疆人来说,一般习惯于将清真饭菜简称为“清餐”,以区别于其他菜系。


多年以来,我们对于清真的概念主要是一直停留在饮食上,然而后来事情开始渐渐出现变化,清真概念开始泛化,什么东西都能和清真扯上,也就是所谓泛清真化。大体上,所谓泛清真主要冲着三个方向齐头并进的迅猛发展。


第一个方向,就是我们很多人目前都知道的,清真概念的不断扩大,原本仅仅是表明食物的清真概念开始无所不包。不仅出现了清真肥皂、清真牙膏、清真卫生纸、清真纸杯,甚至还出现了清真衣服、清真家电等等。某些省区的学校出现了专供穆斯林学生洗澡的清真隔档,银行出现清真的窗口,等等,完全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什么样的冰箱、电视、洗衣机是清真的?什么样的台灯又不是清真台灯。如果上个网,是不是还要考虑一下键盘鼠标显示器主板什么的是不是清真的?打电话的时候,手机SM卡不是清真的是不是就不能说话?


要是这样的话,那么电是不是也有清真和非清真之分?怎么鉴定?用之前先摸一下?


有分析认为,清真概念之所以泛化,是宗教极端化,利用宗教干预世俗生活,进行牟利的行为等。我认为这个分析没错,但不完全,或者说,并没有说到本质。


其实,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泛清真概念,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一句话,取决于所谓“清真”不“清真”,就是取决于制造者是穆斯林还是卡菲尔(异教徒)。


不过,新疆虽然穆斯林人口在全国最多,宗教极端思想的问题往往也表现的最为激烈,但似乎“泛清真”反而是宁夏、青海、甘肃、陕西等地的泛清真现象更为突出,或者说,更加泛化。


但这绝不是说新疆在“泛清真”这方面就没什么问题,事实上,新疆在前几年还有更邪门的。


比如清真马路。


所谓清真马路,和上面的思维一样,就是异教徒修的路不清真,所以不在上面走,宁肯翻墙跳沟,也不走你修的柏油马路。


所以,我们按照这个逻辑,继续往前推,那么再往下发展的话将会是什么?那就必然任何东西都要“清真”,而任何东西都要“清真”,就意味着任何东西都不能是出自异教徒之手。


但这还不是最为恐怖的,因为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是不是空气也要要求清真?


但是空气这玩意儿全世界各种人都在用啊,大家都在吸进去呼出来的,怎么办?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要不然你也“清真”,要不然你就去死——只要你还有正常逻辑思维的话,一步步往前推,这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所谓细思极恐,用到这里最合适不过,不觉让人一身冷汗。


因此不要觉得“泛清真”没什么,更不要相信那些为“泛清真”诡辩的人。


昆仑大侠就给我讲过曾经他在南疆的时候,就有儿子不吃自己母亲做的饭的,原因是自己的母亲是公务员——公务员自然是党国的公务员,不是哈里发的公务员,这当然就不清真——所以,自己老妈做的饭就不清真。


昆仑大侠给我说这件事儿的时候颇为无奈和悲愤,说:他就不想想,他是从他妈肚子里生出来的。人到了这个地步,伦理都没了。荒谬绝伦!


第二个方向,就是对清真的单向“尊重”不断上升。


本身来说,尊重民族习惯,求同存异,是常识,不用多说。


但我们要搞清楚的一点是,任何的尊重都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就是说不能只要求你尊重我,而我可以不尊重你。


生长在新疆的非穆斯林自小被告知,要尊重民族习惯,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班主任就曾在班上要求所有汉族同学要尊重民族习惯。我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班主任当时举的一个例子,说:如果你买了一块大肉(猪肉),不能就这样拎着走,要包起来,藏起来,不能露出来让穆斯林看见,这是尊重民族习惯。


那么在这样的“尊重”教育下,所有吃猪肉的汉族人就具有了一种犯罪心态,似乎吃猪肉就成了一个见不得人的事儿,进而根本就不能提“猪”这个字,猪肉在新疆被叫做大肉。但还是不行,“大肉”这个词久而久之也是“脏”的,不能提,所以新疆人民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词,叫“Fai头肉”。“Fai”其实是新疆方言中“甩”的读音,所谓“甩头肉”是指猪经常摇头晃脑,甩着脑袋这个特征。


曾经我在一个QQ群中,就遇到这样的一件事儿,当时新加进来了一个维吾尔族群友,而群里大家开玩笑开习惯了,甲骂乙是个猪头,而做为丙的这个维吾尔族群友立马在群里发了飚,说:你们要尊重一点,群里有穆斯林。


有这么敏感吗?


如果说“猪”这个词提了就是“大不敬”,那么《古兰经》中还多次提到“猪”这个词,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古兰经》也是不洁的?


如果你说《古兰经》上提到“猪”都是批判的、负面的,那么我骂别人一句“猪头”难道是赞美的?



那么一些极端的穆斯林对猪肉真实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我曾经和一位多年的维吾尔族伙计聊天,他说:在我们维吾尔族看来,猪肉就是粪一样的东西。


我相信他说这话并没有恶意。但是持这一观点的穆斯林并他一个,我在网络上就见过持相同观点的穆斯林,充满恶意。


好,我们顺着这个逻辑再往前走一步,细想一下,如果说猪肉或者非清真食品都是粪一样的东西,那么吃这些东西的人又是什么呢?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吃包括猪肉在内的非清真食品,对一个非穆斯林来说,也成了“犯罪”,人家知道了也要发怒,也要不满,也要痛斥。问题是,难道非穆斯林没有吃猪肉的权力吗?尊重只能是我尊重你,而你却可以剥夺我的权力,根本不用考虑尊重不尊重?


有一次我和几朋友一起吃饭,聊起了湖南菜,在座的一位小姑娘说:我们那次七八十来个人,在长沙学习了一个月,想吃上一次湖南菜,但硬是一次也没吃成。


我问为什么?


她说:因为我们中间有一个维吾尔族同志,每次吃饭,大家都在一起,所以只能找清餐。


我说:那这就是你们的问题了。为什么不能对队伍中的维吾尔族同志明说你们想吃湘菜呢?我就是想尝一尝正宗的湘菜有什么错呢?完全可以分开吃啊。


这位小姑娘的心态其实颇为普遍。完全是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力,或者说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力。这样的做法,只会加剧这种不对等的“尊重”。


正因为如此,现在我们常能见到一些非穆斯林表示要抵制清餐,抵制清真食品。这恰恰是因为尊重不是双向的,因而造成的割裂和反弹。


泛清真发展的第三个方向,就是所谓清真立法和清真的两种标识。


清真立法,前两年似乎呼之欲出。实际上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清真的真正概念。 


很多人对于清真的概念应该只是在于不吃猪、狗、驴,病死摔死咬死的以及未放血、丑陋凶猛的这一点上,但是事实上清真的概念要比这个严格的多,比如决定一种肉食是否清真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屠宰,屠宰者必须是成年的、神智健全的穆斯林,偶像崇拜者、无神论者,或者背叛伊斯兰教信仰的人屠宰的动物,就不是清真的。宰杀时,切口要在脖子的底部(骆驼则可以在脖子的任何部位),宰杀时要口诵“奉真主之名”或“奉真主之名,真主至大”,唯如此,才是“合法的”清真。



那么所谓“清真”有两种的标识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再接着文章开头说说那个牛肉罐头。


当时昆仑大侠拿过去罐头看了看,说:这个写法是对的,“musulman(مۇسۇلمان)”。


所谓“musulman(مۇسۇلمان)”翻译过来就是“穆斯林”。其复数形式“musulmanlar(مۇسۇلمانلار)”,或者在其词尾加“qe(چە)”而派生出来的形容词形式“musulmanqe(مۇسۇلمانچە)”,也就是“穆斯林的”、“穆斯林特色的”、“穆斯林式的”、“穆斯林风味的”意思。 



事实上一直以来,“清真”一词几乎均为“musulman(مۇسۇلمان)”


然而,这件事儿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却逐渐出现了一种倾向,将“清真”写为“halal(ھالال)”,发音为“哈俩里”或“合拉勒”、“合拉琳”。很多场合都已经用“哈拉里”来取代“穆斯林”。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后来昆仑大侠给我专门看了一篇他朋友所写的文章,这位学者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所谓“halal(ھالال)”来自于阿拉伯语,是一个宗教词汇,意为“合法的;正当的”,即符合伊斯兰教《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的规定的。而这个词,是超越饮食范畴,涵盖伊斯兰教法所规定的包括衣饰、生活准则、制度、行为规范甚至人与人之间关系所有方面的。


这位学者在文中说:“用‘musulmanqe(مۇسۇلمانچە)’还是‘halal(ھالال)’来标识清真饮食,其根本的区别在于承认清真饮食到底是民族的还是宗教的?”




如果你对上面一段看的有点晕的话,那么我简要归纳一下,即:以前的清真标识的写法是“穆斯林(食物)”的意思,而后来则出现了另一种标识,变成了“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意思。而且,不局限于饮食,而是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方面”。


那么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简单的说,最终就是政教合一。你也可以理解为法上有法,就是在你世俗的法律上还有一个伊斯兰的教法:沙里亚法。



今天,至少在新疆,泛清真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内地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是从网络上看,似乎非穆斯林的反弹也很激烈。叫我来看,泛清真化的道路是一条危险的道路,拒绝世俗化,带给穆斯林世界的将会是一场万劫不复的灾难——我坚持认为,清真概念绝不能泛化,宗教也不能阻断穆斯林的世俗化进程,唯有此,才是我们明天共同的出路。


延伸阅读

新疆大地,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正在上演!

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

清华维吾尔族博士揭示“泛清真化”背后的阴谋

维吾尔族,也需要解放思想

我是维吾尔族,但我并不信仰伊斯兰教

跟着央视全面了解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


来源:一刀西域图志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劳道君最大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