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谈谈当代的隐士话题

老城老砖 老城七十年代 2021-02-24

       春运启动了,年味有点起来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老城早已回到了家乡好几年了,可能是年纪大了,节前想起了几个远方的朋友,特别是一二位很久没有联系的隐士。

       六年前苏州会馆曾在独墅湖畔举办过一期有关隐士的话题,参加会议讨论的人中间就有花山的隐士和法律界低调的大咖,上海市政府的智囊隐坐在人群中没有发言,老城由于主持会议也没有机会表达对隐士话题的看法。今天忽然想起来随便说几句。

        当代隐士跟古代隐士完全不同,古代隐士或隐于野,或隐于市,或隐于朝(古代没有照片),但现代人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出行火车飞机要出示身份证,进出重要场所要身份证登记,住旅馆和民宿也要身份证登记,稍大一点的社区高清摄像头二十四小时无死角,躲进山里不能打猎(护林队),国土部门卫星遥感不能伐树建房。唯一的选择只能隐于网,又名深度潜水,老城就在微信群里发现一年只说一次话的网友(连过年的红包雨都不理会),当代隐士隐于网也必须有一根网线或一部移动手机,还需要一个外卖快递小哥配合日常生活。记得那天在江南隐士讨论会上有一位日本海归资深网友表达了吴文化不如粤文化强势,吴方言不如粤语影响力大的观点,初看好像很有道理。其实不然,在相当长过去的历史时期广东是南蛮之地,鸦片战争和韩战后香港迅速崛起,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香港电影电视和粤语歌曲才席卷大陆,给部分人带来了粤语是除了普通话之后的第一强势方言的错觉,但最近几十年深圳起飞后香港的地位可能今非昔比了。
    反观流行千年吴文化的长江三角洲,在明朝就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一直相对繁荣,文化很有地域性。的确最近一百年作为吴方言代表的苏州话比以前影响力小了,但作为新吴方言代表上海话崛起了,民国三十八年一大批上海人去了台湾和香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又一大批上海人移民新疆,移民黑龙江和安徽,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到处有叫小上海的地方,直到八十年代大量上海青年通过托福去美国,去日本,去欧洲澳洲,或留学或打工,在全世界的车站到处都能听到阿拉上海人的声音,所以吴方言非但没有弱化,反而在更大的范围发挥更大的的影响力了,吴文化也随之走向了世界。目前长三角一体会方案已经敲定,在这个板块聚集着最多的人口的城市群必定给中国未来二十年提供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再回到隐士话题,为何历史上某个阶段必定会出现隐士人群。

         第一,出现大量隐士的原因可能是政治昏暗,可能是隐士自身的难言之隐。
       第二,隐士是个体的选择,但他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比如宅男必须要有一间房间和部分钱款,再加一个送外买的。
       第三,期待当代江南少一些隐士,如果有:期待他能偶尔现身长三角会馆线下讨论会,让其他年轻的新一代网友领略资深隐士的风采。
       第四,期望长三角的个别网友不要想在网上长期当隐士,因为缺了您的参与我们大家会感到有一点寂寞和遗憾。

(支持原创 请长按二维码打赏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