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回忆八十年代单位评职称闹剧

老城老砖 老城七十年代 2021-02-24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部分地区都上演了评职称的闹剧,后来由于太多的没水平的企业领导参与评审,变成了席卷全国企业评职称丑剧,原因之一是经历了十年的文革和新长征的十年,已经二十年多年没有评职称了,大家都想挤进这班车,造就了一个古今奇观,没有技术员职称的大厂厂长直接评高工,没有参加通过过一次考试讲不出十本经济书籍名字的经理评经济师,不懂心理学,不了解宗教,不读马列和国际共运史的宣传科长评政工师,有个大厂的工会主席资格很老,平时发言稿让工会内勤帮他写,职工代表大会念稿子疙疙瘩瘩也读不通顺,也被评了高级政工师,给他写稿的副主席却被照顾成了助理政工师比他低二级。

        由于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要考英语,当时的中年人年轻时学的是俄语,于是考试采用了全部选择题考试,据说那些突击半年英语的中年人有四分之一通过了。
        老城所在学生会的负责老师告诉我们学校评高级职称的一件奇葩,有一个做行政工作的领导因为没有明确的专业,所以用五十年代曾参与革命工作的经历来顶专业和申报材料,居然通过了。

          某高校物理系教师,清华大学1960届毕业生,上世纪80年代时无缘评上讲师,抑郁下患癌症、并倒在讲台上。系总支书记看他,他转身朝内不想理睬,几个月后去世。老城以前所在学校的陆副校长很早就被内定为第三梯队,一直很要强,后来因为没有当上校长,想在评职称时评一个相当于副教授的职称,所以就不顾中老年的体能拼命突击备考,虽然后来勉强评到了满意的职称,但累坏了身体,刚退休不久就过世了,没有真正过到好日子。许多工厂里的知识分子因为没有被评到满意的职称记恨了一辈子。

         那是建国后大面积范围的第一次评职称,有的地方可是和工资挂钩的,评上了,立马涨工资,所以大家削尖脑袋往里钻。每个单位都有指标,指标满了,有的评不上的还能靠关系从市里为自己要一个指标,这个指标下到单位,就是指定给某某人的。

         还有人回忆八十年代评职称时有这样的故事,申报材料要在全体职工大会上通过,同事十几年,互相了解无法造假,申报职称,申报材料、申报程序很难暗箱操作,相当一部分申报人的申报材料掺有大量水分,不经群众大会认可,在双休日公示申报材料,周一上班就就将材料上报,群众根本没有看到申报材料,瞒天过海,只要买通各级经办人,就会一路绿灯,职称审批成功后,单位的人才知道,尽管知道此人弄虚做假,已经既成事实,向上反映也无济于事,那些得到申报人好处的经办人,会用各种理由搪塞,而且是上级部门办事人员谁也奈何不了。
          过了几年,等到第二批评职称,职称又不和工资挂钩了,大家大失所望,再后来单位福利分房评分数职称是加分项目,没有参加第二批评职称的人员又懊悔不已,老城有一个网友在大单位第一次评职称评到工程师,他说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分到一套液化气罐子,每次用一个铁钩子套在自行车后面骑车去单位换液化气罐子时,总引来邻居羡慕的目光。 

        老城还有一个网友是“民办转编”的不合格(没有文凭,也没机会‘进修’、又不好意思搞假文凭、还不好意思求领导)的教师。全县可能就他一人没评职称,退休时仅1000多元退休金,现在也只有2000多元,与有职称的比,月薪相差一千几百元。他虽然自认为专业知识水平不比任何同仁差,知识面也不比他们窄,就当初不会“变通”,现在只好“认栽”。

          老城还有一个网友在事业单位,他谈了后面评职称的事,头几年评职还很宽松,无论论文发在哪级刊物上,只要论文数量多就能评上,当时很不在意,总想发点高质量的论文在核心期刊上,所以他的论文数和其他人相比最少,也就一直没参评。眼看着比他业务能力低很多的同事们都一个个评上了正高职,终于想通了,09年开始以一年发表几篇的速度积累论文数,以为还像以前以样,凑个十五篇以上就没问题了,结果政策变了,突然改为必须发在单位指定的部分核心期刊上才算数了,这样一来,以前每年本部门会评上五名左右副高职、二名左右正高职的事再也不可能出现了,甚至有一二年评上高级的成了空白,他也白忙乎了。 

         大规模的假职称群体出现应该起源于此,这批人直到今天再也不跟人提起当年曾经获得的中高级职称,有的人在搬家时把那当时的宝贝证书也弄丢了,其中特别成功的人士写回忆录的时候也对自己获得职称的事情一字不提,因为他们都明白,注水的猪有啥值得夸耀的?(期待添加微信公众号互动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