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岳飞和宋高宗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Jing 是桔梗吖
2024-09-04


读完《宋史·岳飞传》,眼前浮现的是一个百战百胜、一心为国的民族英雄形象。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立志要驱逐异族、收复失地,然而这样的赤血忠臣却不被宋高宗所信任,最终在奸臣秦桧再三构陷下死于非命,令人扼腕。


岳飞出生于宋徽宗统治时期,20岁应募从军,早期军戎活动以剿贼灭匪为主。不久金人入侵,掳走徽宗、钦宗,占据半壁江山。岳飞在国破家亡之中,凭借个人勇武与机谋,为风雨中的南宋立下赫赫战功,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太尉(武官官阶之首)“陛下(宋高宗)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敢不昼度夜思,以图报称。”  对于宋高宗的大力提拔,岳飞是有感激之情的。而高宗对岳飞也同样有过信任与依赖的时刻:

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

“朕素闻岳飞行军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

“听飞号令,如朕亲行。”

“中兴之事,一以委卿。”

然而岳飞的最后下场却是“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云弃市。籍家赀,徙家岭南。” 实在是令人叹息啊。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高宗如此容不下岳飞?是因为功高震主吗?比如像刘邦与韩信的关系。但韩信的凄惨下场是在楚汉战争结束之后,而岳飞却是在抗金前线被紧急召回并夺权的。绞兔尚未死,为何要舍弃勇将?


《宋史·岳飞传》对于宋高宗与岳飞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太多明确记载,只能从史料里间接猜测一二。


高宗无嗣,因而一直没有立太子。但太子乃国本,大臣们便前赴后继去劝皇帝挑选个养子立为太子。岳飞也同样关心皇帝家事:

(绍兴)十年,金人攻拱、亳,刘锜告急,命飞驰援...

将发,(岳飞)密奏言:“先正国本以安人心,然后不常厥居,以示无忘复仇之意。”

此时高宗也才33岁,岳飞作为一位临危受命的大将,出征前还不忘提醒高宗要早立太子,这自然是要让高宗很不舒服了。


另外岳飞曾有过多次“迎二圣”的言论,这在岳珂编著的《鄂国金佗稡编》中有详细记载:

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
《五岳祠盟记》写于建炎四年

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

《乞出师札子》 写于绍兴七年

“一山不容二虎”,把前皇帝迎回来后,高宗应该如何自处?这的确是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岳飞是否从未意识到高宗的微妙处境?他的“失言”是因为耿直、单纯、心无杂念吗?甚至我忍不住在想,岳飞内心深处更拥戴的皇帝会是宋徽宗吗?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类微妙的私人矛盾外,铁了心要抗金的岳飞与希望能通过议和来谋取和平的高宗,在北伐这件事上显然谈不到一起去。其中秦桧的再三构陷更是不可忽略,秦桧为了达成议和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置岳飞于死地不过从《宋史》中看,当时的秦桧似乎也没到呼风唤雨的地位。高宗固然是倾向于求和,但金人狡猾多变,高宗也不至于没有提防。如果岳飞对高宗来说确实是不可或缺的抗金第一大将的话,那他会轻易牺牲岳飞来换取金人信任吗?


种种疑问,光看岳飞传恐怕是找不到答案了。当年岳飞下狱后,秦桧为了掩盖罪行,“簿录飞家,取当时御札藏之以灭迹”,后来又大搞文字狱和私修史书,因而有关岳飞的史料皆支离破碎了。岳飞的孙子岳珂,愤慨于祖父的不幸,终其一生都在广泛搜集岳飞的遗事,并把这些史料集结成册。《宋史》中的岳飞传便是大部分照抄过来的。虽然岳珂是位严谨的史学家,但毕竟是岳飞的后代,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也不为过。


《宋史》是元朝史官所修著,在岳飞传最后,元朝史官也替岳飞感到不忿,连用两个“呜呼冤哉”来表达悲愤之情:

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不过愈是赞扬岳飞的忠君爱国,愈是能体现宋高宗的昏庸无能。同时也可引导号召本国臣民学习这种爱国之情,更有利于巩固自身统治吧?


史料的不足,让英雄显得过于“标签化”,反而有点不那么丰满真实。《宋史》中的岳飞严于律己、体恤百姓,于公于私都没有污点,是个完美无暇的正面形象。他文韬武略,有勇有谋,一腔热血却含恨而终,更令世人为其鸣冤不平。一首《满江红》,写尽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勇与悲壮,读后使人泪沾襟呀。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阑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十四史全译》第13册 宋史

商务印书馆 2004年1月 1版1印







希望能和各位一起交流~ 👇👇以书会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是桔梗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