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是世间最幸福的人?

英文共读 是桔梗吖
2024-09-04

Solon Before Croesus / Nikolaus Knüpfer / 1652年


内容梗概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 (Solon) 造访吕底亚,国王 (Croesus) 让他参观自己的财宝后,询问“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梭伦连续举了两个最幸福的人的例子,但都没有提到国王。因为梭伦认为一个人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没办法判断他幸不幸福的,而且拥有过多的财富和权力往往会遭到神灵的妒忌,反而无法善终。但国王并不认同梭伦的看法,于是把他打发走了。

后来国王做了一个梦,梦里预示着他最寄予厚望的儿子将被铁器刺死。于是他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但最后这个儿子还是在一次捕杀野猪的围猎中被人误伤而死。误杀王子的人是弗里吉亚的王族成员,是一位来到吕底亚寻求庇护的不幸之人,最后他也因绝望而自尽了。




 在春暖花开的三月,我们继续共读吕底亚的故事,共 16 位朋友参与其中,以下是大家的精彩讨论。



Tellus 是最幸福的人


: “儿孙满堂、享尽人间安乐”,应该还是有很多人可以达到的吧,为什么梭伦会把 Tellus 评为最幸福的人?是因为当时的人要同时满足“战死沙场”的条件,就比较困难了吗?

: 当时战死沙场的人应该也不少吧?为何单独要提他,会不会是因为他特别有名?

: 文中说到两国交战到胶着状态时,似乎是在 Tellus 加入了战斗后,战争形势才开始扭转。从中看出 Tellus 可能是的确是个关键人物。

: 而且 Tellus 最后被赐予了“国葬”规格,应该不是所有战死的人都会得到国葬这种礼遇吧?

: “战死沙场” 是一种比财富更高的至高荣誉,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尚武”精神。

: 当时城邦之间经常有战争,统治阶级会刻意去宣扬和提倡大家去为城邦而战。当有人战死沙场,便给他极高荣誉,这样慢慢大家都形成了这样一套荣誉观念。在所有人的见证下光荣地死去,也不枉此生了。



兄弟俩究竟是怎么死的?


(Their mother) ... stood there and prayed that in return for the great honourher children Cleobis and Biton had done her, the goddess would give them whatever it is best for a human being to have.

: 这个故事体现了某种“偶像崇拜”。他们究竟是为谁而死的?是为了他们的母亲吗,还是为了大地之母赫拉女神?我认为,他们是为了赫拉而死的,只不过是以这么一种形式。另外,和马拉松战役中的长跑故事类似,奉命返回雅典报捷的使者最后力竭倒地而死。

: 注释说路程约等于 8300 米。若平地步行的话,通常 8 公里耗时 2 小时左右。兄弟俩一起拉车载母亲,即便不是平地,比如翻山越岭之类,似乎也不至于累死?

: 文中也没有提到兄弟俩气喘吁吁之类的描述。

: 原文中 "...in return for the great honour",母亲请求神祇赐予儿子们最好的东西,所以女神赐予了兄弟俩“光荣的死亡”。而且在描述兄弟俩去世的场景也很含蓄,"They never got to their feet again" 仿佛他们只是永远留在了神庙中。

:  "it is better for a person to be dead than to be alive. " 神祇认为,死是一件比活着要好的事情。

: 但古希腊人似乎并不像埃及人那般相信死后的世界

: 联想到电影《诸神之战》的结尾,宙斯对珀尔修斯说可以让他从半神升为神,但被珀尔修斯拒绝了。是否赫拉赐予兄弟俩的荣誉,是让他们从凡人变为了神祇?

: 女神让兄弟俩在最光荣的时刻死去,是给他们最好的一个礼遇。有点像日本文化中所崇尚的那样,即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绚烂

: 梭伦在说明为什么两兄弟是幸福的人时,文中所选的形容词挺微妙的,"made an adequate living" 。如果 adequate 是取“适当的”意思的话,是否暗示着富可敌国并不值得羡慕,财富刚好够用、足够所需才是最好的?

: 伊壁鸠鲁、苏格拉底等都是提倡简朴生活,反对穷奢极欲。和吕底亚王国相比,雅典等希腊城邦的人相对来说都是生活不那么腐化的,无论是穿的衣服、还是吃的食物,都是相对简单的。

: 我觉得不用太纠结梭伦对幸福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就像梁惠王问孟子,孟子每次给出的回答都不会按照国王的心意。以及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也是如此,魔镜不会回答皇后是最美丽的人。我觉得梭伦对国王的回答,就是哲学家或者贤人会给出的回答。

: 是的,就好像梭伦的回答是在故意膈应国王,或者是想要引导他去深思,从而让国王更深刻理解什么是幸福?也许换一个不同国家的国王,根据不同情况,梭伦会做出不一样的对幸福的定义。



“神妒说”

“After all, plenty of extremely wealthy people are unfortunate, while plenty of people with moderate means are lucky;”

: 最幸福的人不能是既富裕又幸运的人吗?这里似乎把“富裕”和“不幸”绑定在一起了。

: 如果结合上一段提到的“神祇是善妒”的话,等于说一个人若是富裕,就会遭到神祇的妒忌,从而注定不幸。虽然你的财富可以让你有更好的承受打击的能力,但因为你的财富注定要带给你不幸。


“because the god often offers prosperity to men, but then destroys them utterly and completely.” / 因为神祇常常给人一个幸福的幻影,随后就把他推向毁灭的深渊。

: 神祇是在试炼凡人吗?为什么要给一个人很大的财富,然后又把他 destroys ?

: 神祇未必是为了考验凡人,而是妒忌?

: "the god often offers prosperity",那也没有什么理由妒忌吧,因为是神祇主动提供给凡人。

: 那神祇在故意玩弄戏耍凡人?联想到各种希腊神话故事,神祇们缺点经常展露无遗,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徐松岩关于 “神妒说”的注释:

“...how utterly jealous the divine is, and how it is likely to confound us.” / 上苍是非常爱嫉妒的,并且是很喜欢干扰人类的命运的。
希氏在这里所提及的“神妒说”,是贯穿其整个著作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希罗多德的笔下,神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爱嫉妒,他在对人事的考察中,得出的道德方面的主要结论也是“神妒说”。当然,“神妒说”并非希氏关于神的看法的全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希罗多德这样看待神的天性,因而能够保持平和、愉悦、孩童般的心境。



弗里吉亚人来到吕底亚寻求庇护


: 为什么这位弗里吉亚人会来请求国王给他做净化 (Purification)?联想到了基督教的受洗仪式。

: 这位弗里吉亚人亲手杀害了自己的亲兄弟,虽是出于意外,但也是一件充满罪恶的事情。所以需要这样一种宗教仪式,去净化过失杀人这件事吧。书中注释说,“仪式包括将小猪的鲜血洒到谋杀者的双手上”

: 国王怎么如此轻易就确定他是“无意杀人”,而果断选择庇护他了呢?

: 可能那个时候的人都比较单纯,没有“说谎”这种习惯。或者基于宗教的原因,人们不太在这种事情上说谎?

: 国王是先帮他净化,然后才去询问他逃难的原因。按照常理来说,不是应该先问清楚对方犯了什么罪过,然后才决定是否庇护他吗?

: 在古希腊文化里“乞援人”的地位非常高。如果有人向他所要乞援的主人寻求帮助,而主人却粗暴地对待他的请求的话,是会受到诸神的报复的。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乞援人》即是这类主题。

: 原文的表达充满了温情的友谊:"You have come hear ... at my hearth/ 您来到我的壁炉前面..." 这透露出的是一种心照不宣、不成文的习俗,客人您远道而来祈求帮助,我当然要帮助您。

: 就像现在政治避难一样。另外可能国王也从这位弗里吉亚人的穿着打扮气度上,看出他是贵族子弟,庇护他的行为是属于贵族/皇室间的政治友情。

: 这个故事在这里的作用更多是一种寓意:吕底亚王国命运已注定要一步步衰落。所以倒也不需要非常的仔细去推敲每个人的动机。


关于 Guest-friendship,《The Landmark Herodotus》书中有一段注释

Guest-friendship (xenia): a bond (纽带) of ritualized (仪式化的,程式化的) friendship, usually between aristocrats (贵族) or prominent (重要的) men of different cities.  It wa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and required hereditary (世袭的) privileges (特权) and obligations (义务) such as reciprocal (互惠的) hospitality and assistance.



美西亚人请求协助猎杀野猪


: 美西亚(Mysia)是个很小的国家吗?为何连一头野猪都应付不了,而需要向邻国求助?

: 故事发生在距离我们遥远的远古时代,那时候的生物都是没有被人类驯化的野性动物,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对人类是有很大威胁的。

: 我想起有位俄罗斯的朋友讲过,他们那边的野猪特别大,可以撞断很粗、很壮大的一整棵树。所以我想可能对当时的人类来说,的确是很难对付吧?

: 在 Croesus 统治时期,吕底亚的领土范围已经很大了吧?看地图上显示是包括了 Mysia 和 Phrygia 的。那当 Mysia 人遇到了野猪困扰问题时,可能未必说自己城邦的人完全没能力去应付它,但也的确是一个棘手的事,所以就让他的“大哥”吕底亚来帮忙一下?

: 我觉得应该把这野猪视作一种神话生物,如同在“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十二项功绩”的神话故事中,就有活捉野猪的任务,和从地狱捉三头犬的任务是同类型的,所以应该把它理解为神话生物,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种野猪。



征战和狩猎


王子向国王请求出战野猪时说道:“I used to go to war or go out hunting, and win distinction there.”

: 把“征战”和“狩猎”放在一起,似乎也透露出当时“狩猎”这件事情,比如围捕大型的野猪,是比较有挑战性和危险性的,所以把两者放在同一级别看待?

: 也可能是因为“征战”和“狩猎”都属于能获得食物的事情,所以把两者看得同等重要。英文中的 March 三月,有“前进、行军”的含义,因为三月是当时罗马人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去攻掠其他城邦以此获得钱财来扩大自己的城邦。

: March 同时也是战神玛尔斯的拉丁名字。

: “狩猎”也不仅是因为可以获得食物,似乎对当时的人来说,有一种宗教的、神圣的感觉。

:  我觉得 Atys 的这段话就反映了《荷马史诗》中对一个男人的评价标准希腊语里面的表示“德行、卓越”的单词,它的大多数情况下的用法,实际上指的都是在战争、战斗中的勇气。即一个有德行的人,等于是一个在战场上、在打猎时勇敢的人。

: 联想到前文梭伦在谈论幸福时,把“战死沙场”当成是判断幸福的重要标准之一。

: 吕底亚人骑兵很厉害,这种“骑兵”和“打猎”亦有相关性。联想到清朝人入主中原之后,皇帝有感于八旗军事实力日渐下降,后来便在塞北草原兴建了木兰围场,即把围猎活动视为团结八旗、整军演武的方式。



残疾人的处境


: 父亲因为儿子又聋又哑就不把他视为自己的儿子,这未免也过于残忍了

: 在这样一种“荷马式”的高度竞争的社会,因为残疾而无法成为战场上勇士的人,处境将会十分艰难

: 王子在请求父亲让自己去围猎野猪时也提到,在他们那个时代,最美好、最崇高的事情不外乎是征战或狩猎。而且因为他的父亲是国王,所以他更想要证明自己。

: 希腊神话中的“火与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刚生下来时双腿是跛的,所以被他母亲赫拉从奥林匹斯山上扔了下去,连神祇都会遭受这样的对待,何况凡人。

: 古代对残疾人的这种看法,在我们看来是很残忍的,但我感觉现在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改观。

: 现代文明发展在农村还是滞后的,也许经济繁荣之地对残疾人的照顾能做到更好一些,比如五星级酒店的电梯会给盲人设置便利,但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是很封闭的世界。

: “残疾”和“农村”,让我联想到那位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以走出那个困境吧?

: 其实不止农村,城市里也一样。比如城市里虽然有盲道,但其实我们在街上是看不到盲人的。之前上海导盲犬事件,也让大家看到了我们城市对视障人群的不友好。

: 可是古代比较重“武”,现代社会“文”方面按理说也有很多的职业或发展方向。但依然没能看到有残疾人有机会出现在重大场合的,更不用说当国家领导了。像这个故事里的王子,因为残疾就丧失当国王的资格了。

: 宋神宗的第九子就是因为是个盲人,所以没能继承皇位,这才轮到了宋徽宗赵佶。



“冲锋在前”是国王的义务


: 美西亚使者来吕底亚,直接请求国王让自己的儿子亲自来帮助美西亚人围捕野猪。使者这样的要求是否不太合适?不过假如吕底亚是个小国寡民的小城邦的话,那也可以理解,兵少人少,那凡事都是国王、王子亲力亲为。但在 Croesus 统治时期,吕底亚王国的疆域面积似乎已经很大了,那它的国力究竟是属于小城邦还是大国呢?

: 点名要求王子来协助狩猎野猪,可能和前文提到了王子的杰出才能超过同时代的年轻人,威名远扬,所以使者请求让王子亲征。

: 我觉得应该是当时的普遍观念,即皇族的人需要冲锋在前。王子后来在说服自己的父亲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念,认为自己需要向臣民展示自己的能力。

: 王室必须要保护他的臣民,这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 的确在荷马史诗等作品中,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常常都是来自各城邦的国王。除了打仗之外,外交使团往往也是由王子率领,比如《特洛伊》电影中帕里斯两兄弟就是亲自带领使团出使斯巴达。

: 我想到《伊利亚特》里面有一句诗,来自吕西亚 (Lycia) 的士兵,看到他们的国王冲锋在第一线时,他们说:“这些国王正是因为做了这些事,才有资格在每一次宴会上享用最好的羊肉,并在获得战利品的时候,分得最大的那一部分。” 对于国王来说,这就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虽然我们的首领享用肥腴的羊肉,咂饮上乘甜酒,但他们不无荣耀地统治着吕西亚国家:他们作战勇敢,战斗时冲杀在吕西亚人的最前列。
《伊利亚特》译者:罗念生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也不完全是因为国王的义务吧?我觉得在一个王国的早期统治中,国王之间的父子传承,对于儿子的“英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保证继承人的能力,以便维持王国的强盛不衰。我想到李渊、李世民父子,想到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等,要稳固长久统治,就需要表现出国王的勇武精神。

: 不光是早期的国王,我觉得对于任何时期的国王或者统治者来说,这都应当是他们的义务。就像现在乌克兰战争局势,乌克兰总统一直坚持在前线,好多媒体把他刻画成一个英雄,我倒是觉得这就是他本人的职责和义务。如果他接受了美国的援助,或逃去了美国,那可以骂他是国家的叛徒等。但他留守了,也并不代表他是英雄,只是他作为国家的一国之主应该尽的职责。



国王悲悯的一面


: 看到吕底亚国王要求这位来避难的弗里吉亚人回报自己的时候,不像是国王的身份该说的话。即然都已经是贵为国王了,为什么还需要挟这样一个落魄的人去回报自己呢?

: 会不会国王其实也希望这位沮丧的弗里吉亚人能够振作起来?"you come from a distinguished family and you’re endowed with physical strength." 我感觉国王的这句话含有“鼓励”的意味,希望他能通过狩猎场上的表现来使得自己不愧于弗里吉亚皇室血统。

: 最后这位弗里吉亚人恳求国王说自己愿意为了王子殉葬,国王本来是处于极度悲恸之中的,但听了这番话后,好像瞬间就放下了仇恨,而能够喊出 "My friend..."。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国王认为这是神的旨意,神祇早已在梦中预示一切,但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受到了国王善良仁厚的一面,这和之前读到国王和梭伦谈话时的那种傲慢自大的形象很不一样。

: “勿谓言之不预”,勿谓梦之不预

: 我刚看完《伊利亚特》,在讲到阿基琉斯杀死赫克托尔后,特洛伊国王来找他,诉说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丧子之痛。本来阿基琉斯是充满仇恨的,但没想到这时候忽然一下子就感动起来。阿基琉斯的这种心情和吕底亚国王此刻心情有点类似,似乎也体现了希腊人某种性格的特点





共读招募
每周一晚上 20:00~21:30,参与者每人轮流朗读 1 段英文原文,大家就文本内容展开讨论,每次大约 4~5 人。
共读书目采用的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罗宾·沃特菲尔德(Robin Waterfield)的英译本。计划用 2 年时间读完。
对这本书有兴趣的朋友皆可加入,并不要求英文精通,可对照中文译本一起读,重在讨论(讨论是用中文进行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在后台回复“希罗多德”,加入我们一起共读~




👇👇 过往共读 👇👇


梭罗《瓦尔登湖》
2019.2.27~2022.1.20 历时3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2021.7.6~2022.1.17





👇👇 以书会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是桔梗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