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
编者按
贫困山区旅游地作为旅游活动干扰下人地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对系统的脆弱性及其障碍因素进行剖析,有助于引导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贾垚焱、胡静等发表于本刊2021年第1期的文章,通过构建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框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定量测度了村域尺度下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水平,并对其风险因子及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该思路不仅有效揭示了贫困山区旅游地脆弱性的内部差异,还助于识别旅游地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为降低系统脆弱性与引导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作者简介
贾垚焱,女,山西长治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与区域发展。
E-mail:jiayaoyan@mails.ccnu.edu.cn。
胡静,女,湖北宜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与环境。
E-mail:huj@mail.ccnu.edu.cn。
谢双玉,女,湖北鹤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与环境。
E-mail:xieshuangyu@mail.ccnu.edu.cn。
乔花芳,女,河南辉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经济与政策。
E-mail:qiaohuafang@mail.ccnu.edu.cn。
刘大均,男,四川达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与环境。
E-mail:dajunliu2010@163.com。
一、研究缘起
在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乡村振兴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地形上隆起的山区,反而是生态上的脆弱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低谷区,旅游业发展对贫困山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大。乡村旅游在为区域发展带来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改善等效益的同时,也对区域资源配置、农户生计选择以及社会文化等带来了深层次干扰,使贫困山区人地关系面临新的现实问题。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脆弱性等相关概念的发展,为旅游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此有必要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脆弱性分析框架,从人地关系角度寻找贫困山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引导乡村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脆弱性研究源起于自然灾害领域,并逐渐由自然科学领域推广、应用至社会科学领域。脆弱性是指对系统内外部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适应能力从而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不少研究已关注到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问题,并进行了探讨,但当前对小尺度下典型性空间单元区域的脆弱性内部差异及影响机理的关注较少。因此,文章以贫困山区旅游地的典型代表——恩施州为案例地,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脆弱性分析框架,探讨区域脆弱性空间差异与扰动机理,为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依循“评价框架建构、脆弱性水平测度与差异分析、风险因子探测与影响机理揭示”的研究思路,逐层推进。
案例地选取方面:本研究选取地形起伏变化更突出、旅游资源更富集、民族风韵更浓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为落后的恩施州南四县(咸丰、来凤、宣恩、鹤峰)20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图1),并以区位、产业、文化为判别要素,将调研村划分为四类旅游发展模式(表1)。
图1 研究区域调研样本村示意图
数据来源方面:文章数据包括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实地调研获取的一手数据两部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来自于恩施州政府、扶贫办、原州旅游局、统计局等相关门户网站。为获取一手数据,课题组于2017年4月20日-26日、6月28日至7月13日前往恩施地区,开展了为期近一月的调研,调研共获取有效问卷485份,访谈资料3.8万余字。
图2 课题组调研合影
评价框架构建方面:以脆弱性概念内涵为基础,结合可持续生计框架,进一步强调贫困山区旅游地的山地特殊性及区域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从适应性与敏感性两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5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表2)。
脆弱性水平测度方面:运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选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得到各村域及不同类型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指数,并对系统敏感性与适应性进行分析。
风险因子探测与影响机理揭示: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选用因子探测器与交互探测器,对区域脆弱性差异的风险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识别。基于地理探测器结果,结合脆弱性水平内部差异表现,揭示贫困山区旅游地脆弱性的影响机理。
三、主要结论
1、整体上,恩施州SES脆弱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Vi=0.4243),敏感性指数低于适应性指数,表明其对内外部干扰的抗敏感能力与适应能力较为缺乏,抵御内外部风险与冲击的能力仍显不足;
2、村域脆弱性主要包括中等、低等脆弱性水平两类,中等脆弱性村域个数占比较高;各村敏感性与适应性构成各不相同(图3),四成村域敏感性水平高于均值,敏感性内部生态亚系统存在的风险最高;六成村域适应性优于平均值;
图3 旅游地SES敏感性-适应力象限图
3、四种旅游开发模式旅游地中,优势景观资源主导型旅游地SES脆弱性水平最低,即其抗击内外部扰动的能力最优,传统民族文化主导型SES脆弱性水平最高;优势景观资源主导型旅游地敏感性水平最低,生态休闲农业主导型适应性最强(图4);
图4 不同类型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敏感性与适应力对比差异
4、恩施州SES脆弱性是由多个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灾害、医疗保险参保率等8项因子是研究区脆弱性形成的主要风险因子(表3);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旅游地系统脆弱性有着直接影响,自然灾害风险高低是影响敏感性的主控因素,社会医疗保障条件与扶贫政策知晓度是提高系统适应性的重要推动因素,人-财-物是脆弱性分异的催化因素。
四、延伸讨论
贫困山区旅游地作为旅游活动干扰下人地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是系统的关键属性之一。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基础上,结合脆弱性概念内涵及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进一步强调山地独特性及区域扶贫政策的影响,构建了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框架,为有效揭示贫困山区旅游地脆弱性内部差异、识别旅游地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实证案例来看,本文将研究尺度精确到村域尺度,并在测度村域脆弱性水平的基础上,更关注基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差异的脆弱性对比分析,并尝试处理、提炼内部风险因子及影响机理,为降低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地脆弱性、引导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在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下,社会-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对于贫困山区旅游地SES脆弱性的评估有必要综合动态截面数据、历史调查访谈数据等展开多尺度、分类型的系统脆弱性动态演化分析。
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恩施州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其他几个在欠发达地区所做研究的结果相似,且脆弱性内部结构中生态亚系统存在的风险性与不稳定性最高,这与王群等对同为生态敏感类的湖泊型旅游地社会生态脆弱性研究中的生态子系统脆弱性较其他子系统更应受到关注这一结论具有相似之处;以往的研究,有学者从旅游地所处的空间位置与客源市场差异、农户生计类型差异等角度对比分析其脆弱性,本文将视角聚焦于区域、产业及文化要素影响下的不同旅游地开发模式,为脆弱性差异评价及制约因素判断提供了新的视角。多因素作用下的恩施州贫困山区旅游地,为降低脆弱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深化产业融合,提高竞争优势。发挥恩施地区资源本底优势,推动旅游与现代农业、健康等多产业的深度融合,深挖民族特色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竞争资源;②加强自然灾害管理,排查风险隐患。地处山区的恩施地区是自然灾害易发区与敏感区,因此需全方位考虑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降低系统敏感性。③确保政策有效传达,优化社会保障环境。采取科学传播方式着力提升居民对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落实医疗保障制度,优化住房条件,提高系统适应性。
原文引用:贾垚焱,胡静,谢双玉,乔花芳,刘大均.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J].人文地理,2021,36(1):155-164.[Jia Yaoyan, Hu Jing, Xie Shuangyu, Qiao Huafang, Liu Dajun. Vulnerability and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in poor mountatious tourism destinations[J]. Human Geography,2021,36(1):155-164.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1.018]
在线投稿:http://rwdl.xisu.edu.cn
Email:rwdl@xisu.edu.cn
联系电话:029-8531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