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速递】多维耦合视角下的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研究——以福厦泉城市群为例

肖宝玉 人文地理期刊 2022-04-25

编者按

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城镇空间结构趋向城市群化、都市区化,城市群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愈加多元和复杂,探讨城市群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成为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现实需求。城市群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表现为哪些维度、其相互关系怎样、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促进流动人口城镇“化”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本期“佳文速递”为您推荐肖宝玉、朱宇和林李月等发表于《人文地理》2021年第2期的论文《多维耦合视角下的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研究:以福厦泉城市群为例》。论文从流动人口主体感受和体验出发,分析其多维度的主观社会融入状况及其耦合协调程度,并基于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双向视角探讨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深化了对中国流动人口多维社会融入体系的认识,丰富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的研究。


作者简介

  肖宝玉,女,福建尤溪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地理与城乡发展、土地资源管理。

  E-mail: xby98039@163.com。


  朱宇,男,福建闽清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迁移流动、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等。

  E-mail: Zhu300@fjnu.edu.cn。

  林李月,女,福建霞浦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地理与城乡发展。

  E-mail: lly30@163.com。

一、研究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水平不高、呈“半城镇化”状态也是伴随这一进程的客观事实。近年来,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不断出现新形式、新特点,城镇化的空间结构特征也呈现出向城市群、都市区演化的趋势。探讨城市群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研究存在继续深入的空间:如专门针对主观社会融入的多维度、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且多以考察流入地因素为主,忽略了流出地的作用;测算社会融入程度的指标体系往往缺乏对社会融入整体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定量分析;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群及其中的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对数量更多的中小规模城市群关注不足等。

基于此,论文以福厦泉城市群为案例,采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动人口主体感受和体验出发,分析其多维度的主观社会融入状况、耦合协调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思路

首先,主观社会融入程度的测度。

参考前人研究经验,结合数据可得性,确定融入意愿、融入体验、观念习惯和身份认同四个一级指标来测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主观社会融入程度,根据调查数据对每个指标赋值相加,进行百分制标准化后,根据融入度数值大小划分融入程度的高低级别。

其次,融入耦合协调度的评价。

借用物理学中耦合与协调的概念,定量描述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系统及各维度之间耦合与协调状态。在用耦合度初步判别各维度主观社会融入相互影响强弱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协调度刻画不同维度主观社会融入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最后,多维主观社会融入程度及其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分析福厦泉城市群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程度及其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制度政策环境及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如户口性质、社会保险、居住证/暂住证、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以及社会交往对象、社会组织与活动的参与状况等。内部因素主要来自流动人口个人和家庭的特征及流动方式,如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流动范围、在流入地滞留时长、流动的原因及家庭化程度,以及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收入、土地资源、家庭困难等。

三、研究结果

首先,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各维度融入不均衡,整体的耦合协调程度不高(表1)。其中融入意愿和融入体验的融入度及相互协调度较高,而观念习惯和身份认同的融入度及相互协调度较低。说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正面评价和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接纳包容只是构筑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和市民化的基础前提,还需要经历由内而外的文化适应和交融过程,对流入地形成内心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才能实现深度的社会融入与市民化。

其次,在影响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的内外部因素中,绝大部分影响因子对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的各维度及综合的融入度、协调度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但数值高低存在差异(表2)。户籍制度的障碍作用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淡化;来自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社会网络、生计资本/困难分别具有正反方向的影响;30岁以下、未婚、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及短距离、长时段、家庭化的迁移模式增强了主观融入度及其协调度。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必须重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主观社会融入的整体水平较高、但不同维度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的事实,消除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内外部障碍。第一,分批次、分类型、渐进式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第二,积极改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软硬件,壮大社区力量。利用空间规划合理增设和布局公共活动空间,以社区网格治理体系为基础引入专业化的社工服务,落实流动人口作为社区公民的权利。第三,基于流动人口个人和家庭特征及迁移模式呈现多元化、城乡联系越发紧密的事实,政策导向须由传统的城市中心主义转向城乡一体化,充分考虑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双向影响,兼顾多类型流动人口需求,为流动人口提供多尺度、多维度的融入渠道,提升社会融入的协调度。

图1 流动人口参加流入地传统的博饼活动

图2 流动人口在展示居住证


图片使用说明:

图1,博饼是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盛行的中秋习俗,图为流动人口积极参与流入地的博饼活动,反映其在融入意愿、融入体验、观念习惯等维度的主观社会融入程度较高。

图片来源: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http://wjw.fujian.gov.cn/xxgk/gzdt/mtbd/201809/t20180926_4513201.htm

图2,早在2011年,研究区就启动了居住证试点工作,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和管理站、推行“同城同待遇”五大工程等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产生了积极效应,图为泉州晋江居住证首发仪式上流动人口在展示居住证。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http://www.gov.cn/jrzg/2011-07/02/content_1897996.htm


原文引用:肖宝玉,朱宇,林李月.多维耦合视角下的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研究——以福厦泉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 2021,36(2):120-126. DOI:10.13959/j.issn.1003-2398. 2021.02.015.[Xiao Baoyu, Zhu Yu, Lin Liyue. The subjective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al coupling: A case study of Fuzhou-Xiamen-Quanzhou Urban Cluster[J]. Human Geography,2021,36(2):120-126.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2.015.]

在线投稿:http://rwdl.xisu.edu.cn

Email:rwdl@xisu.edu.cn

联系电话:029-8531937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