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人为啥没有革命思想

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静说日本 2023-12-11

昨天到名古屋,为名古屋华侨总会做了一场“中日社会与文化的差异”的讲演。

来会场相聚的,有资深的老华侨,也有刚来日本的学生,许多人都听了多年我在喜马拉雅FM上的“静说日本”节目,也读了我多年的“静说日本”公众号,非常感恩大家给我的支持。

聊到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我觉得首先是认知的差异。

譬如“同文同宗”。

我们中国人一直有一个概念,那就是,日本人当年派遣唐使到中国留学,不仅学习了中国的文字,也学习了中国的各种社会制度与科学技术,如今还保留着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因此,中日两国是“同文同宗”。自然,这个“宗”,就是咱们中国。


日本人至今依然保持着过中秋的习俗


但是,日本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早期的日本文化,甚至是社会文明,确实传自于中国。但是,在日本2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只是日本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基础,而且是前期的开化基础。而日本真正变得强大,是因为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全盘引进了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与文化制度。明治维新,不仅让日本从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的岛国,一下子变成了近代工业大国,而且超越了大清,成为亚洲最强之国。同时在新汉字创造与社会教育文化制度上反过来影响和回报了中国。而战后,日本又接受了美国文化。因此,如果说日本文化的“宗”,有中国、欧美和本土三大“宗”,最终形成了日本独自的文化内涵与色彩。而且到了现代,日本与中国在价值观、社会制度上有着太多的差异,日本人因此认为中日两国是“同文不同宗”。

这是中日两国在社会文化上的第一大认知差异。而这一种差异,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日本人认为自己已经是“西方国家”,因此有了“白人意识”。而中国人认为日本的“脱亚入欧”政策是背叛中华文化圈的忘祖行为。于是,两国民众在情感上就产生了一种“不是自己人”的别扭。


西方的燕尾服成了日本标准的礼服


其二,中国信奉“革命”,而日本人讨厌“革命”。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日本的诸多事情中,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是在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上,日本人为何没有出现过“我把皇帝杀了,我来当皇帝”的“革命思想”。

也正因为有这一种的不理解,也因此无法理解日本人对于天皇的盲目尊崇,包括为何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啥没有直接以“第一战争罪犯”的罪名,将日本天皇送上绞刑架。

从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建立日本这个国家开始到现在,日本已经历经了126代天皇,而且这126代天皇,就他们一家世代相续,没有人取代过他们,所谓“万世一系”。

我们中国人把皇帝称为“天子”——天的儿子。而日本则把皇帝称为“天皇”——天的皇帝,直接顶到了天花板。所以,日本人认为天皇是“神”,不能碰。而中国人认为皇帝只是“天之骄子”,他干得不好,我就可以“替天行道”,取而代之。

因此,中国有“革命思想”,日本只有“改良思想”,也就是在维护皇权统治的前提下改良社会,而不是将其彻底推翻。


这种思想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两条路,中国一直以农民起义等革命运动,来实行改朝换代,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充满血腥,甚至历史的割裂。而日本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父传子,或兄传弟,在和平与喜庆的气氛中完成。即使向中国学习的遣唐使运动,还是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运动,都是在天皇的直接操盘之下实施的社会与国家的大改革。这就造成了日本人骨子里遵从上级,听命历史,按部就班的保守之风。这与中国人喜欢新奇,追求变革与融通,喜爱破旧立新的思想精神,有了很大的差异。而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用一个字来表述的话,就是中国人喜欢“动”,而日本人喜欢“静”。

中日互为邻居,长相也是一模一样,但是,国民性和文化性,却有根本的不同,因此产生一些矛盾和文化的冲突,也是理所当然,其实不必大惊小怪。

我觉得,相互理解与相互包容,不争你上我下,你先我后,是处理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法宝。


讲演结束后,有幸参加了名古屋华侨总会的忘年会。


————————————————

读一套,了解日本人的思维与性格。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