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到底咋回事?
本文要点:
1,东芝衰败的原因与转折点
2,股权与控制权之争的折磨
3,东芝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一句广告词,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日本有一家大公司,名叫“东芝“,日语念作“TOSHIBA”。
东芝是日本企业的一张闪亮名片,与日立、三菱电机齐称“电气三兄弟”,它最牛的是在1985年,将大型的电子计算机压缩成薄薄的上下两片,研发出了世界第一台的笔记本电脑。同时也是日本国内第一台电冰箱、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微波炉、第一台吸尘机的研发制造者。东芝的产品从白色家电、电视机、电脑、半导体、医疗设备,一直到列车车辆、电梯、机电设备、原子炉等,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基础设施领域。不仅如此,东芝也是重要的军工企业,它是日本自卫队和日美联合军事指挥电子系统的开发者,更是自卫队系列短程导弹的制造者。
然而,在2023年12月20日,这一家创建于1875年的巨大电气王国,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摘下了悬挂74年的牌子,正式宣告退市。
如此优秀的一家企业,到底是如何走到衰败的境地?
2005年,东芝宣布了一项新的扩张计划,计划在3年时间内花费2万亿日元(约1000亿元人民币),收购世界优质产业。第一笔买卖,就是收购了美国的西屋电气公司,以54亿美元(约385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控股其77%的股权,一跃成为世界排名前三的原子炉制造企业。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2年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东芝开始出现财务危机。于是,东芝被迫抛售东京总部大楼和大阪梅田空中大厦,“买买买”改为了“卖卖卖”。
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日本54座原子炉全部停止运营,全世界按下了核电站的发展按钮,西屋电气公司陷入经营困境。
2015年,东芝公司被发现做假账,掩饰西屋电气的巨额亏损。于是,东芝股票暴跌,股民纷纷起诉东芝公司索赔经济损失,东芝自作自受,被逼入了绝境,赤字额高达1.4万亿日元(约700亿元人民币)。
除并购西屋电气失败外,在数码时代到来时,东芝固守传统的重型电气与家电产业,在业态转换上采取了一种抗拒的心理,也错过了企业转型发展的良机。
然而,真正让东芝苦不堪言的,是引入海外投资基金后发生的一系列股权与经营权之争。
遭遇经营困境后,东芝开始出售大量的优质资产实施自救,譬如,最赚钱的东芝医疗设备事业,包括PET/CT机、重离子治疗设备,抛售给了佳能公司。图像传感器事业抛售给了索尼。白色家电事业抛售给了中国的美的集团,电视机事业抛售给了中国的海信集团,电脑事业抛售给了夏普。还有闪存芯片事业,出售给了美国贝恩资本。
但是,自救获得的资金只是杯水车薪。譬如,卖电视机事业,也只卖了129多亿日元(约6.4亿元人民币)。
于是,东芝走出了危险的一步,那就是接受外部机构注资。以美国投资基金为主的外部机构纷纷投资东芝,拥有话语权的大股东,一下子增加了20余家。
结果,在公司如何分割与经营的问题上,形成了没完没了的内部纠纷。东芝出身的经营班子成员拼命想守护祖传家业,而以盈利为目的的外部投资机构,则要求将更多的优质资产转换成现金分成,甚至直接要求出售整个东芝公司。
这一内耗与迷走,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
毕竟,东芝还是一家半军工企业,尤其是它的导弹制造技术与军用半导体技术,不仅事关日本的军事安保,也事关日美军事合作。最终,日本政府出手,2023年3月,政府主导的投资机构——日本产业合作伙伴机构(JIP)宣布,出资2万亿日元(约1000亿元人民币)收购东芝78.65%股权,但是前提是:东芝必须从东京股市退市,以避免外部股东干扰。
又经过半年多的纠葛,11月22日,东芝临时股东大会终于通过了接纳政府机构收购,从东京股市退市的决议。
12月20日,东芝挥泪离开了东京证券交易所。
软件开发专家出身的岛田太郎将继续担任东芝公司社长
退市后的东芝,是从此走向不归路,还是仍有可能东山再起?
首先,从保护东芝的角度来说,退市的最大好处,是东芝终于摆脱了以美国投资基金为首的“婆婆妈妈”们的纠缠,将这些“捣乱分子”赶离董事会,保住了这一家曾经令日本无比自豪的企业。东芝从今之后,可以在日本政府主导的投资机构的掌控下,研发新技术,拓展新产业,可以打造成日本政府和社会所期待的新企业集团。
其次,东芝在剥离了家电、医疗设备、核电等事业之后,今后将集中精力和技术力量,主攻半导体、人工智能(AI)、新能源等未来型新产业,并发挥量子计算机、量子暗号通信等技术储备,把东芝改造成为一家“能做各种产品的物联网企业”。
失败乃成功之母,有消息说,东芝已经确定了3-5年内重返东京证券交易所的重建目标,计划在公司成立150周年之际,再度敲响上市的铜钟。
“回归日本”后的东芝,能否如愿走出困境,考验的不只是东芝新经营班子的手腕,更是考验日本整个企业界和金融界的智慧,事关日本政府的脸面。
——————————————————
读一套书,了解日本企业与社会如何转型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