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要压服你的强权,勇敢站起来

刘青松 点遍青山船头直 2019-08-24

《浪潮》海报(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2008年的德国影片《浪潮》中,一班当代德国高中学生,在上“国家体制”主题活动周的“独cai统治”实验课程时,对集体和纪律,不知不觉间从拥抱到绝对服从,像他们的同胞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里说的那样,“最后剩下了作为物种的人类和生命本身,而个体的人却消失了”。

 

“世界离独cai只有五天”,学者熊培云对《浪潮》的点评抓人眼球,却有些意识形态标签化。不管什么样的体制下,人的境况,始终是文艺作品的核心主题。人每时每刻都在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在影响意识形态。“为什么历史最终变成了人类的故事书,有众多的行动者和讲述者,却没有作者,乃是因为它们都是行动的结果。”阿伦特的这一观点从个体的人出发,指向人类经验的真实性和差异性。

 

本质上,世界是由千差万别而又共通的人类经验构成的。


《窃听风暴》海报(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在另一部德国影片《窃听风暴》中,1984年,东德,负责窃听作家私人生活的秘密警察,信念动摇,保护了作家,最终获得其《好人奏鸣曲》的题献。虽然据说现实中,整个东德历史,这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不过影片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类经验的重要维度——内心应是人的自由王国,你可以选择“平庸之恶”,也可以将“枪口抬高一厘米”。


《死亡诗社》海报(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内心自由,在一班美国高中学生一个个跳上课桌,高呼“船长,我的船长”时,被赋予站立的姿态。在影片《死亡诗社》中,“船长”老师以“让你的生命超凡脱俗”的诗歌为帆,引领孩子们挣脱刻板压抑的教育,进入无限广阔之境。

 

面对要压服你的看似无比强大的力量,勇敢站起来,就是自由。


《死亡诗社》剧照(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沉默的教室》剧照(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在2018年的德国影片《沉默的教室》中,1956年,东德,一班高中学生,因为收听“敌台”时了解到匈牙利事件的真相,在教室中为遇难者默哀,后来面对当局的开除威胁,勇敢站起来。

 

这个向《死亡诗社》致敬的桥段,指向人类经验的共通性——不管什么样的体制下,人之为人,是需要那么一点自由的。

 

自由,无关意识形态,它是人的本能,人的尊严所在。


《沉默的教室》剧照(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沉默的教室》海报(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归根结底,历史是人的历史,我们都是历史的行动者和讲述者。即使置身一间沉默的教室,我们也可以,站起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