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法源寺的中国故事:这些可怜的同胞啊,他们永远不会知道

刘青松 点遍青山船头直 2019-11-07

话剧《北京法源寺》剧照。


人人都传少林寺“僧棍救唐王”,却少有人知,与唐太宗有渊源的另一座佛寺,留存了真正的中国故事。


645年,唐太宗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出征誓师的幽州(即今北京)立寺纪念。直到696年,佛寺才建成。其时唐太宗已逝,当政的武则天赐寺名“悯忠”。寺里的悯忠阁,立了烈士的纪念牌位,是为中国早期的忠烈祠。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唐玄宗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节度幽州,安禄山在悯忠寺东南角建起一座高十丈的塔,两年后谋反,死于儿子安庆绪之手。史思明也在悯忠寺西南角建了一座塔,也反了,后来也被儿子史朝义杀死。


安史之乱时,悯忠寺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复名。


越强调“悯忠”,越无忠可悯,是为历史的吊诡。


1156年,同时有两位皇帝驾临悯忠寺。虽然贵为天子,他们却是被押来的,因为此时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金国的俘虏。这两位皇帝是宋钦宗赵桓和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金主完颜亮也许出于一种胜利者的恶作剧心理,将宋辽二帝都关在天王殿内,肆意羞辱取乐。


一天,完颜亮心血来潮,命部将举行马球比赛,让两位废帝也来参加。文弱的钦宗皇帝不太会骑马,开赛不久便从马背上摔下来,被乱马践踏而死。辽天祚帝策马狂奔,企图突出重围,被乱箭射死。


曾经坐拥天下又能怎样,一朝落马,亦如蝼蚁,不会在史书上换得一声悲悯。


悲悯,是给那些忠义之士的。


宋钦宗死后一百多年,一位宋臣也作为囚徒来到悯忠寺。他是《千家诗》编选者谢枋得。南宋亡国,谢枋得隐居深山,结果被蒙古人强行抬出来入仕,从南方押到大都(即今北京)。


谢枋得读寺里碑文,读到曹娥(东汉孝女)碑,不禁叹息:“小女子犹尔,吾岂不若汝哉!”遂绝食而死。


另一位宋臣文天祥,在与悯忠寺咫尺之遥的菜市口就义。行刑时,他对监斩官说,他的事情已完结,心中无愧了。


三百余年后,菜市口,被崇祯皇帝以谋反定罪的名将袁崇焕,惨死于三千六百刀凌迟酷刑之下。据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一位佘姓义士冒死收殓袁崇焕的头颅,带入悯忠寺。寺里的高僧们做法事超度亡灵。


又过了两百多年,那个戊戌年的秋日,同样是在菜市口,群众的围观下,戊戌六君子就义。临刑前,谭嗣同高声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咫尺之遥的悯忠寺,已在雍正年间被改名为法源寺。李敖在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里写道,谭嗣同曾与康有为、梁启超在法源寺里策划了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后来,装有谭嗣同遗体的棺材被运到法源寺,寺里的高僧们超度了烈士的亡灵。


法源寺正门。


李敖著《北京法源寺》(漓江出版社,1999)封面(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北京法源寺》里,谭嗣同在刑场上的思绪,为这个中国故事留下了一段至今不绝的余音:“‘这就是祖国、这就是群众。’他心里想着,‘在光天化日之下、在黑暗时代,他们在看我们流血。我们成功,他们会鼓掌参与;我们失败,他们会袖手旁观。我们来救他们,他们不能自救,如今又眼睁睁看着我们亦无以自救。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失败者。但是,他们不知道失败者其实也满痛快,因为失败的终点,也就是另一场胜利的起点。这些可怜的同胞啊,他们不知道,他们永远不会知道。’”


(原载于《能源评论》2019年11月刊“悦读”,原题为《北京法源寺的中国故事》。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