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育 | 工作坊式研训,构筑成长共同体——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系列活动

北仑教育 北仑教育 2021-10-01


2018年,北仑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成立一年以来,共开展了6期精彩纷呈的活动。都有哪些精彩呢?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 


 1/收获成长 舞出精彩

5月13日 北仑中学

5月13日,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北仑中学举行“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成立仪式,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有效搭建心理健康教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科学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成立仪式


在成立仪式上,北仑区教科所刘信态主任表示,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的成立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工作坊全体成员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个成长的平台,在接下来的系列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快速成长,为北仑的心育工作尽责出力。北仑区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对工作坊的运行方案进行详细的解读,并提出殷切期待,希望全体工作坊成员携手并肩,在今后“起舞”的日子里用一颗真诚的心,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成长助力。

随后,全体工作坊成员观摩了北仑中学第二期家长培训第五次活动暨结业典礼。此次活动由北仑中学资深班主任、心育团队骨干成员刘晓华老师主持。来自高一年级的60余位家长和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学校校长助理、学生发展部主任郭绍仪老师为各位家长颁发了结业证书。郭老师说,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孩子们的主动配合以及学校青春健康教育团队的辛勤付出,都让他倍感鼓舞。与此同时,郭老师也提出希望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相互理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也期待家长们能够继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培训课程,学做智慧父母,引领孩子成长。

此次活动是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首次活动,全体成员们开展家长培训的研讨活动,对家庭的亲子沟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共同探索了如何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家庭亲子互动进行相关指导,促进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期待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出区域辐射作用,更好地引领更多的心育教师踏实、稳健地走好专业化道路,收获成长,舞出精彩。


2/心灵港湾聚思智 协作融通共成长

6月22日 柴桥中学

▲心理讲座分享《Oh卡牌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考试焦虑》心理活动课

▲课程研讨分享


▲心理讲座分享《Oh卡牌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北仑区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分享讲座《oh卡牌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讲座一开始,张越老师通过苏轼和佛印的故事阐明了什么是“投射”。接着张老师由“说故事”讲到了什么是“叙事”: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意外也不是巧合,故事是经验的“再经验”,带到“此时此刻”可以重新经验、重新理解。要说如果有一种技术融合了“投射”和“叙事”,那么oh卡牌就是很好的展示。

《oh卡牌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Oh卡又被称为“潜意识图卡”,由德国人本心理学硕士莫里兹.艾格迈尔与墨西哥裔的艺术家伊利.拉曼共同创作的心理治疗卡片,由88张比较小的水彩画图案(包含着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和88张文字卡构成,可以搭配成7744种不同的组合。

Oh卡是一种神奇的自我探索和解决困惑的心灵工具,这些牌没有特定的解释,一切都是看投射,类似于房树人绘画,类似于沙盘游戏,类似于心理剧,因此又被称为“装在口袋里的沙盘”。

Oh卡牌的应用十分广泛,张老师希望可以将这种技术应用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借助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解决迷茫、找到方法,同时提升高中心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咨询技巧。

在简单介绍oh卡牌之后,张老师亲自示范,给在座的老师演示oh卡牌的具体操作流程。首先在对图卡和字卡进行洗牌后,各抽取3张,凭感觉摆放成3组,每组一张字卡,一张图卡。字卡在下,图卡在上,倒扣在桌面上。随后从左到右,一次打开一幅牌,凭第一感觉描述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结合放松时想到的牵挂的事情,有怎么样的启示和顿悟,充分去体验后,随时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理解。接着开始第二幅、第三幅......

正如OH卡牌的名字一样,在翻开牌面的时候,真的有一种“Oh,my god”内心被戳中的感觉。同一张卡,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却不一样,这就是潜意识投射的巨大作用。

当然,OH卡牌还有着多种使用方法,用途十分广泛。单独一个人使用,可以当成自我探索或静心的工具,能够提供我们一面心理的镜子,帮助我们探索出那些自己尚未觉察,却真实存在的一些东西。在两人互动中,它是一座沟通关系的桥梁。在团体辅导中,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又走心的团队氛围,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被注意到、被尊重。在心理咨询中,可以更多的在心灵层面去了解到来访者的内心活动,真实迅速地让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内在世界,很巧妙地化解了来访者的初次阻抗心理,是一种让咨询师快速进入来访者目前所关心问题的有效工具。

现场的老师逐一进行了展示与体验。张老师的讲座分享,每个人收获满满,获益匪浅。


▲《考试焦虑》心理活动课

柴桥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梅丹燕带来《考试焦虑》心理活动课

在中学阶段,考试焦虑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诚然,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考生复习和应考, 但过强的、高度焦虑和紧张,反而会引发学生患得患失的不良心态,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因此,能否使学生养成并保持平稳心态,在考场上发挥正常是非常重要的。

 《考试焦虑》心理活动课


  柴桥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梅丹燕老师以“言行不一”的热身游戏导入,让同学们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到了紧张焦虑的感觉。接着,梅老师用几幅漫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引起同学们的共鸣。针对考试焦虑的来源,梅老师以心理学上著名的瓦伦达效应为例,通过合理情绪ABC理论,让同学们意识到了很多时候,考试焦虑来源于对考试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

随后,全班同学分组探讨了案例《小明的烦恼》,找出小明同学对考试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并对这些信念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提炼,分别为“绝对化的要求”“糟糕透了”和“以偏概全”等,提高了同学们对于自身不合理信念的辨别能力,让同学们认识到想要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就必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随后,针对更多的关于考试焦虑不合理的信念,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对不合理信念激烈的辩驳,并用相应的合理的信念取而代之。

在课堂的最后部分,每个同学在卡片的左边部分,写下了对于考试他们都有哪些担心。在卡片的右半部分写下针对这些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又可以提前做哪些准备。


▲课程研讨分享
  课程研讨分享


展示课后,工作坊的教师针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分享了自己对于考试焦虑这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让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老师们打破了对于考试焦虑这一主题惯有的教学模式,打开了更为宽阔的教学思维:

1.教研员张越老师提出,在对考试焦虑的界定方面,可以转变视角,例如“考试有焦虑是一件好事,说明你重视这场考试”,但重视过度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从而引出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复习和考试。接下来引导学生们思考并梳理对策,从认知上,可以找出自己不合理信念(即重视过程,坦然接受结果),接着引出耶克斯——道德森定律,调整期待值;从行动上,可以通过认真准备、诉说担忧等方式缓解焦虑。最后总结,“努力但不苛求地备考”是最佳应对策略。

2.项红峰老师和夏晓光老师提议,在如何克服过高的考试焦虑方面,除了合理情绪ABC外,还可以从其他方式,比如肌肉放松训练,去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简单有效的临场调整方式。

3.分析案例时,可以打破“解题式辅导”的固有模式,采用情景剧扮演,行为雕塑等技术和手段,引起学生的共鸣。

4.对于分析影响考试焦虑的不合理信念方面,可以采用更加贴近学生心理的口语化方式,例如用“放大失败的后果”代替“糟糕透顶”等心理术语。

5.许晶老师提议,热身活动可以做适当调整,选择一个“让学生们在时间限定的情况下,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的游戏,更加贴合焦虑的主题。许老师分享了自己曾经上过的压力气球游戏,颇具代表性。

6.陈杰老师结合自己曾做过的考试焦虑调研数据,表达了对考试焦虑的独到见解。他从焦虑的操作性定义方面,解读了焦虑的源头,如果一件事情很有意义,但我们却对他失去了控制感,焦虑就会产生;也就是说,学生对自己的考试结果没有控制感,同时考试结果对他又至关重要,那考试焦虑就必然会产生。他所做的调研结果显示,不管是中上等成绩的学生,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只不过主动提出咨询诉求的往往是中上等成绩的学生,与此相比,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多采用了回避甚至否认的方式来应对焦虑,以缓解焦虑水平。陈老师提议,我们还要看到焦虑背后的功能性意义,避免用自己想法来解读和塑造学生,学生们有自己纾解焦虑的方式。


3/凝心聚力 共促成长

9月7日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9月7日上午,开学第一周,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第三次活动在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拉开序幕,区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及区内各校心理专兼职教师20余人参加活动。

  凝心聚力 共促成长

首先,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小学部黄晓莉老师给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绝伦的小学心理活动课——《从众的大多数》。这节课作为北仑区的推荐课,参加宁波市的小学心理活动课比赛。

作为一名资深班级导师,黄老师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很多从众现象,她带着疑惑深入研究了这一现象后,决定从这一角度出发,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从众”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从众”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提醒学生们注意,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我们要有意识地留出思考时间,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有归属感的人。 

课后,老师们聚在一起,对这节课进行了激烈讨论。各位老师群策群力,在肯定黄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专业素养的同时,分别从心理专业知识和上课技巧上给黄老师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

蔚斗小学副校长胡卫政老师建议黄老师进一步缩小“从众”的范围,聚焦探讨 “糖果朋友”这一普遍的交友现象,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如网络游戏、王者荣耀等,在结尾加入“一致性表达”技巧的具体指导。

泰河学校贾宁老师分享了自己录制比赛课的经历,建议黄老师多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增加亲和力,运用赞赏与鼓励的课堂语言及时回应学生,善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让它成为课上的闪光点。

北仑中学邹蓉老师指出结尾部分不够丰满,在情景心理剧中学生表演不够精细,没有全部动起来,建议黄老师精选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带领学生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迁移到生活中去,切身感受身边的从众现象。

大碶中学专职心理老师周维佳非常关注心理活动课的课前约定,她认为老师做好课堂约定,特别是有关保密的约定,可以有效保障学生分享的真实性。同时,也对从众的概念界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从众应该是屈从于群体压力而做出的行为,因此在课程案例的选择上从群体压力的角度更为恰当。

霞浦学校心理老师胡静娴老师建议在座位安排上要明确分区,在站队环节加入二次选择的机会,从而把学生从无意识层面拉回到意识层面,形成前后对比,凸显观点分享后的效果,同时她建议要利用团体动力,增加生生互动的时间,例如让意见相同/不同的同学相互讨论,思维碰撞;此外,胡老师提出了课程在案例选择方面的其他可能性,例如,本身优秀的人处于群体压力却选择平庸的案例。

柴桥中学梅丹燕老师提出了“从众”与“遵守规则”之间的关系,她针对“系安全带是遵守规则,那遵守规则算从众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明港中学心理专职老师李辰雯认为,本堂课的精彩之处在于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对普遍存在的盲从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遗憾之处是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对于如何判定是否要遵从群体压力仍然是模糊的,这一点上可以再做进一步改进。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的心理专职老师楚冬梅已经协助黄老师多次打磨这节课了,她理解黄老师备课过程中的各种不易,还回答了梅老师的疑惑。楚老师指出,其实“从众”可从观念和行为两个角度来看,从众的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过程,内化了就成了道德规范和规则,所以说,遵守规则也是从众的一种形式。

泰河中学夏晓光老师认为对于案例的选择可能与五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太贴合,建议多采取学生身边的案例。

小浃江学校的毛海燕老师结合B证培训的心得体会,以钟志农老师提出的心理活动课理论架构为基础,详细分析了这堂课的环节设置。她认为这节课从人数上来看,属于团体辅导课中的中团体,适宜解决共性心理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案例选择的其他可能,例如抄袭作业的风气等。

灵山学校的关绍婷老师分享了听课的心得,她认为要上好一堂心理课,广泛的知识储备很重要,需要系统地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也希望今后能多参加此类培训。

长江中学林鑫斌老师谈了自己对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看法,他认为心理课中淡化是非对错的导向,给孩子们营造一种倾诉真实想法的环境,值得借鉴。

庐山中学心理专职老师胡颖认为心理课中自我体验很重要,因此要花心思选择素材,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是心理课的精髓。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做了最后总结,她认为本堂课的主题选择非常巧妙,源自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从众这个话题,为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提升孩子们独立自考、不人云亦云的批判性思维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本堂课的暖身活动“一指成名”引人入胜,既为塑造团体动力氛围奠定基础,又呼应主题,可谓一举两得;转换阶段问题的抛出通过两个真实的案例,有震撼心灵之效;工作阶段用时偏短,稍显不足,班级事件抛出后,应当引发学生的思考,达成共识;结束阶段也有散掉的感觉,应该总结升华,引导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她建议结束阶段,结合现实生活的一些例子,比如网络成瘾的从众现象,结束环节也可以归纳避免盲从的“拒绝技巧”,给予学生一些针对性的应对方法。

各位老师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研讨中老师们还就“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约拿情结”“真从众”“假从众”等心理学专业知识进行了讨论,为黄老师进一步优化这节课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之后,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心理专职教师楚冬梅老师带领区内同行们参观学校义务段的心理室,并分享了自己制作心理微课的心得。

 楚老师参加浙江省第二届心理微课比赛,并获得高中组特等奖。为推动区内老师积极参加此类比赛,楚老师详细分享了她的微课制作过程和参赛心得。

她分享此次参赛最大的感受是“做,比怎么做更重要!”她鼓励老师们放下技术负担,广泛利用身边资源,形成合作团队,各取所长,积极参与到微课比赛中来,不管得奖与否,都将受益良多。楚老师还分享了省微课颁奖大会上,专家评委们关于微课评价的标准。她指出,主办方举办心理微课比赛的初衷是,尝试通过微课的形式来传播科学心理学的知识,让广大受众获益。所以,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非常关键。

在此基础上,专家们主要从选题、内容、视频和成效四个方面来评价。一个能脱颖而出的微课,关键在选题选材要接地气,来源于生活实际,能让受众产生共鸣;同时,要逻辑清楚,能达成预期效果。其实,在此之前,区内很多老师都有心参加心理微课比赛,但受限于制作技术问题而止步不前,最终放弃参赛。听了楚老师的分享,大家参赛的信心大增,都跃跃欲试,开始酝酿自己的参赛作品。

在区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的带领下,北仑区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已经形成定期教研的习惯,大家积极参与,共享成长。期待在这样浓郁的教研氛围下,区内心理健康教师团队能够成长为专业型、学习型、研究型的团队,从发展性、预防性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区域心育氛围,让更多的学生、老师及家庭受益于心理健康教育。


4/结构式家庭治疗专题研讨

学校心理工作者,通常接到由班主任转介至咨询中心的个案。它们普遍存在一些让人搞不定的困难,在和学生一对一进行个案辅导时也常常会遇到咨询效果难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校心理工作者发现,在和这些同学深入接触时,往往会了解到他们的背后有一个一言难尽的家庭。 

10月31日 灵山书院

基于现实遇到的问题,在区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的带领下,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第四次活动在灵山书院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大碶中学心理老师周维佳主讲,带大家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角度一起探索,为我们心理工作带来新的视角以及新的灵感。

 结构式家庭治疗专题研讨

 

工作坊活动首先从一个破冰游戏开始,游戏的名称叫作《不管三七二十一》。在简短的热身活动后,周维佳老师开始切入主题。

首先来说一说什么是家庭治疗,顾名思义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家庭群体,而不是个体。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这个群体拓展,超出核心家庭的概念,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和家庭联系紧密的亲戚加入。如果是在校园里,当我们和学生做咨询时,我们也可以把学生的班主任、关系密切的同学纳入到会谈中。甚至当个体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从家庭的视角去和个体谈话。家庭治疗关注的是来访者的问题是如何和他身边的人相互互动。

在介绍结构式家庭治疗相关概念后,周老师引出了一个在最新《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的一项“受父母关系影响困扰”的诊断。也就是说无论父母间产生的任何争执,有言的还是无言的,都可能会对孩子的短期或长期的精神困扰。更有意思的一项研究表明,若父母间的冲突是很剧烈的,孩子更有可能遇到抽动症、多动症、情绪暴躁等问题。若父母间常常是冷战的、沉默的,那么孩子则更有可能得抑郁、自闭等这类内化的问题。

周老师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阐述家庭治疗的理论及步骤。在最后,周老师总结了3点心得与老师一同分享。

第一,不要被症状所迷惑,我们要牢牢记住,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家中有未解决的矛盾冲突,孩子只是这个冲突的导火索。

第二,作为家庭治疗师不能太过相信你的来访家庭,不然你只能看到家庭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应该去看到那些家庭看不到的东西。

第三,家庭治疗师的肩膀上要时刻坐着一个小人,这个小人要时刻跳出来观察治疗师本人,比如观察治疗师是否过多地卷入,他的立场是否中立,家庭是否勾起了他的过往体验等等。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其实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在这个时代,亲子但不亲夫妻的家庭太多,父母致力于维持家庭的配偶系统才是幸福家庭的根基所在。

 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从最初的家长培训,到心理活动课程研讨,到心理微课经验分享会,再到本次的家庭治疗专题研讨,队伍从最初的高中心理专职老师扩展到包含初中心理专职在内的大中学心辅教师。在北仑区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的带领下,在全体心育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在心理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5/危机干预研讨

11月27日 北仑职高

11月27日下午,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第五次活动在北仑职高举行。来自全区高中段和部分初中段的心理骨干教师共16人参加本次教研活动。

  危机干预研讨


北仑职高心理辅导中心冯伊老师作为此次教研活动的主讲人,围绕《学校危机前干预》和《学校危机干预》两大主题,详细地阐述了北仑职高心理工作在该方面的具体做法。例如:“三个一”工作,每学期一次的大型高一新生筛查及档案建立,每周一次的“晴雨表”制度,每班一位的心理委员培训等措施,冯老师进行了细致化的讲解。

(一)心理排查

每学期期初,学校会优先做好生理排查和心理排查,将两项表格一并下发到各个班级。发放排查清单的同时,发一份告家长书,并由班主任发到校讯通,详细说明排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终由家长签名,并上交班主任留底,若有特殊的心理体质,也请提供就医证据。此项工作很大程度上为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后续的保障,因此也得到了北仑职高校级层面的倡导和支持。

(二)心理测评问卷

主要采用的是MHT和SCL-90两种心理问卷。通过普及型的心理筛查锁定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通过预约个体咨询和进一步筛查,进行危机个案档案的建立和干预。

(三)心理委员工作培训

心理委员每班一名,要做好心理技术培训和工作培训两部分。工作培训,主要是让心理委员学会填写每周的心理晴雨表。然后每个学部安排一名心理委员,将心理晴雨表进行汇总和整理,重点关注精分、正在服药、有自主求助意愿的学生,推荐到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个体咨询。一般由相应上课的心理专职老师负责相应班级的学生。

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将详细的咨询过程层层反馈,最终,学部会向家长建议去专业机构进行心理鉴定和诊断,同时向心理辅导中心征求建议,获取该同学的心理检测量表,并做参考。如果属于重大危机 ,家长仍然要求上学或住校,则由德育领导、学部领导和心理辅导中心,会同班主任、家长,进行保密层面的会谈。

在谈及危机个案处理的具体做法时,冯老师结合力危机干预的原则和精神,阐明了心理工作的边界问题和团队共参与的两大重点。冯老师有强调:心理危机干预的事情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严格部署、细化职能、明确职责之后的系列展开。切不可一个人满腔热情,就冲动行事。

随后,教研活动过程中,来自其他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分享了各自学校的校园危机干预做法和遇到的具体的案例。北仑区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也从区级层面的全面部署和顶层规划,做了交流和下一阶段具体工作的部署。

学校心理危机前、后的干预作为心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需要调动全员力量共同参与的重要工作。只有人人都具备危机意识,真正的危险才会和我们保持合适距离。


 6/孜孜以求勤勉励 好学不倦常思聚

12月28日 泰河中学

12月28日,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第六次活动在美丽的泰河中学精彩收官,区心理教研员张越老师及全区20余位心理专兼职老师参加活动。

  学习分享


(一)在进行热闹欢乐的暖身活动之后,夏晓光老师分享15年以来心理专业成长之路上的探索和学习,以及将心理学应用于教学工作的心得体会。在分享理论流派的环节,大家有提问、有质疑,学术气氛热烈。通过激烈的讨论,团队里每个人更加辩证和理性地看待心理流派的选择和学习。


(二)霞浦学校黄恺玮老师分享了他在图们执教期间的衣食住行,图们的风俗习惯、社会状况、教育现状、以及他在心理健康支教所做的工作。虽然只有一个月的短暂交流,黄恺玮老师通过心理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各种途径,给边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气象与启发,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收获了更广阔的思维和视野。


(三)张越老师总结了前五次成长工作坊,有收获,有遗憾。同时,对2019年工作坊做出了新的计划和调整,进一步明确了2019年的工作重心:核心团队培养体系化和课题研究实效化。


(四)夏晓光老师简单介绍个案的情况,让老师们对学生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夏老师为学生进行了40分钟的现场个案辅导。辅导之后,老师们认真讨论,做了详尽的分析。


(五)张越老师带领团队成员体验了正念呼吸及葡萄干正念。正念是一种连接身心的练习,帮助觉察我们的自动导航模式,长期练习可以提升觉察与注意品质,缓解情绪困扰等症状。结束后,每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第六次活动结束后,老师们意犹未尽,又在群里交流自己的感悟。

大家的工作热情,学习精神,探讨精神,让一整天的活动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学术高潮;大家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收获满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教研平台,点燃了大家孜孜以求,好学不倦的学习精神,让心理团队的专业力量不断壮大,人才济济。 

期待2019年北仑区心辅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坊

进一步开创心理同侪督导的新篇章!

(北仑教育综合编辑,资料来源: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 

好看点一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