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后疫情时期”全民健身活动如何开展?市群体中心开展了研讨交流
所谓的“后疫情时期”指的是“新冠疫情逐步从高峰期转入控制期,全国新增确诊和新增疑似病例已初现趋势性拐点”的时期。在这个时间节点,怎样在新形势下,长期和安全有序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满足市民压抑已久的运动需求?值得我们深入研讨。
会上,市群体中心业务部负责人对市体育总会和市群体中心在疫情期间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进行了全面的系统性介绍和充分分析,包括在疫情期间开展的“运动抗疫健康广州”线上视频征集活动、线上徒步骑行活动、户外运动节儿童节活动和“市长杯”系列回顾等,对国内主要城市开展群众活动的各种做法进行多维度的对比举例,并抛砖引玉地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通过转变理念和观念的方式,发散参会人员思维,引导开展思考和讨论。
接下来,参会人员畅所欲言,从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创新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如何更好地利用“群体通”平台,充分发挥“体育+互联网”优势,结合体育场馆实际,积极推动广大市民群众重新参与到体育运动锻炼中?
如何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结合“线上+线下”活动的模式,充分调动市民参与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如何增加项目类型、丰富活动形式、扩大参与范围,满足市民群众对参与运动的迫切需求。
如何创新活动形式,发挥互联网思维,举办“线上打卡”“训练营”“慈善捐步数”等形式多样的互联网体育活动,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形成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活动氛围。
他提出,内容创新有多新,主要看运动人口粘性有多强。传统群众体育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现代群众体育运动应该往沉浸式体验、提升畅爽感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加强参与粘性,增加运动人口的目的。而模式创新,则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主,单纯的线上运动是非常枯燥的,缺乏了同台竞技的挑战性和多人参与的现场感,要通过线上主导、线下搭配的模式开展,提升运动人口的体验感。组织创新即是建议政府部门要做活动组织的搭台者,制定标准和指引,整体包装和策划,通过向市场“借资、借地、借劳”的方式发挥市场活力,提升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最终形成品牌效应,更切实地惠及市民群众。
同时,周良君教授也谈到科技赋能和融合创新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体育行业也必须充分利用科技、互联网和大数据力量,在活动报名、比赛编排、积分统计,成绩公布等方面为体育赋能,包括在体育场馆管理上,也要利用机器人技术和网络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在融合创新方面,要积极推动“体育+”的发展,把体育和旅游结合、把体育和文化结合、把体育和教育结合,利用各类平台整合资源,将体育开拓至各种场景中。
紧接着,他又提到精修内功,提升整体员工素养的必要性。在疫情之下,通过组织员工培训,倡导“五员文化”,提升员工业务素养,发挥基层“源动力”。在疫情中积蓄力量,在疫情过后轻装上阵,应对市民群众对运动的热切需求,为了未来业务的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要加强市体育总会的协调指导服务的龙头作用,引导全市各类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将市体育总会这个平台做大做强,引领广州群众体育向高质量发展。
三要正视危机,深度思考,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协调指导全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把满足群众的运动健身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切实惠及更多的市民群众。
四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按现时疫情常态化发展的态势,要做好接下来的全民健身日暨体育节系列活动的组织策划方案,以结合“线上线下”举办活动的形式,组织协会、体育场馆和各社区举办包括赛事活动、培训讲座等类型丰富的综合性群众体育活动,并通过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调配社区场馆资源,达到科学锻炼、错峰锻炼、有效锻炼的目的。
接下来,广州市群众体育指导中心将加强内功修炼,继续开展常态化的培训学习交流活动,提升干部职工的自身素质,为广州市体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增彩。
往期推荐
广州市体育总会 团结全市体育工作者、爱好者和支持者,宣传和推动群体活动的广泛开展;主办全市性的体育竞赛和活动,组织市各单项体育协会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及大型国内、国际性体育比赛。争取社会各界、海外朋友关心、支持广州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与国内外民间体育组织的联系和交往。
体育为民 体育惠民
长按上方指纹识别关注、及时了解广州群众体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