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百年渝味:母城食肆的江湖往事(2)
市井小吃的微妙情怀
讲到渝中美食,怎能离开小吃?其实,渝中小吃算得上是整个重庆小吃的缩影,几乎一个小吃就是一个典故,一个小吃就有一段传奇。巴渝地区的歇后语、俚语、言子很多都与小吃有关。如:“白市驿的板鸭——干绷”“麻花下酒——干脆”“高粱粑,各人夸”等,体现出下里巴人的文化趣味。
重庆小吃的独特性在于其平民化,与大餐馆、大酒店的点心大相径庭。它们藏身于安静或繁忙的街巷,透出家常的平和气息:简易的招牌,狭小的铺面,几桌数小凳,或一担一小摊,只制作贴心的食物,不愁客人不照顾生意。在这种随遇而安的氛围下,不少路人乐于坐下来悠然品尝美味,既为饱肚也为那难以道明的心绪。
小吃的原料大部分以粮食、素菜为主,兼及小荤,比较廉价而容易取得,最典型的如麻辣小面、口水鸡、油醪糟、过桥抄手、叶儿耙等等,名如其品,直截了当,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在历史的长河中,新旧交替,重庆小吃品种也在不断更新,炒米糖开水、盐茶鸡蛋等渐行渐远,麻辣小面、酸辣粉、生煎包、烧烤方兴未艾,再加上西洋面点、日韩小吃的登陆等等,最终孕育了八一路好吃一条街,也使重庆小吃市场永远是百花齐放的春天。
新时期的风味雅集
“请问,会仙楼在哪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解放碑街头随时可能碰见外国游客操着半生不熟的中文,彬彬有礼地询问路人。他们打听的会仙楼,称得上重庆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新时期渝中区饮食业腾飞的一个起点。
20世纪80年代,会仙楼宾馆和宾馆内的皇后餐厅是重庆市繁华和顶级消费的象征,皇后餐厅更是名师汇集,名声响彻全国。餐室称吟仙、伴仙、天镜等。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宴会者,登陈设讲究之雅室;小酌者,三五亲朋围席而坐,旨酒佳肴,自得其乐。特级厨师徐德章、许远明、吴海云、陈志刚、何玉柱等曾先后在此主厨。供应的名菜有红烧裙边、樟茶鸭子、鱼香岩鲤、鸳鸯灯笼鸡、蝴蝶牡丹等。这些名菜后来收入中、日合编的《中国名菜集锦》(四川)一书。1982年,美国华盛顿还曾开设会仙楼餐厅分店。
会仙楼的先声夺人,让有着美食基因抑或丰厚美食历史和文化的渝中区,强力爆发。随着“小洞天”、老四川等历史名店恢复字号,一批新锐餐饮品牌也横空出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渝中区先后诞生了八一路好吃街和洪崖洞美食街等。
名店自然离不开名厨,渝中区就有一家被称为川菜“黄埔军校”的味苑餐厅。它既是经营单位,又是培训厨师的实习场所。1982年设立的国内贸易部重庆烹饪技能培训中心即在此。味苑之店名,乃美味集中、名师荟萃之意。特级厨师陈志刚、吴海云、吴万里、刘应祥、许远明等曾在此教学、主厨;特级服务技师陈述文、娄云惠亦曾在此负责招待服务工作。
名店、名菜、名厨,渝中区百年美食历史,始终呈现出三位一体的特征,因此在各个时代都是特色独具,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又增添了重庆美食的风味,更书写了重庆饮食业发展的恢弘诗篇。
-----来源:《城市地理》
作者:李伟
图片:刘锦雷 李艺爽 香山郭老狗
主播:刘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