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广东糖水:南粤人的平凡喜悦
国人对于“老广味道”的认可大约是真挚而炽热的,所以广式茶楼才会开遍全国各地,让人们不分时节、不分早晚,都可以去一饱口福。如果说蒸笼菜、烧味是粤菜中声名远播的金字招牌,那糖水则像是锦上添花的配角——它通常是广式茶楼里的晚宴进行到尾声时,附赠的那一碗陈皮红豆沙。论名气和身价,或许稍显逊色,但它偏能靠着一口清凉、温润的甜收买了老广的胃,成为他们寻常日子里最朴实的喜悦。
糖水:老广的甜蜜日常
湖南、江西等地的人们或许很难体会糖所独有的那撩拨心弦、治愈全身的力量,毕竟这些地方山脉绵延、潮气弥漫,用辣椒与食材搭配来驱寒健体是先民们的创举。相比之下,广东靠海,空气潮湿闷热,夏季时间跨度长,高温多雨天气总是挑拨着广东人敏感的神经,好似味蕾也会随之惶恐不安起来。但老广并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反而利用这样的气候条件广泛栽培甘蔗用于制糖,并在菜品中加入适量蔗糖进行调味,崇尚清鲜。他们早已学会和四季相处,于是在热气逼人的夏日,老广们选择用一碗糖水,与自然握手言和。
广东寻常人家的母亲父亲,亦或爷爷奶奶的看家食谱中,定有那么一两个让孩子赞不绝口的糖水。在得空的光景里,性情所致,他们就用这一碗糖水去点缀晚餐,一如法国人用一道盘式甜点给晚宴收尾。一份平凡的红豆沙,或者一碗番薯糖水、一口木薯粉,存在于家庭日常中,饱含长辈们的温情与用心,是属于每个广东孩子独特的甜蜜记忆。若是在仲夏午后,酷暑难耐之时,我的母亲、父亲便深得时令的奥秘,习惯为我备上一碗红枣银耳糖水。清爽滋润的银耳、宁心安神的红枣,熬煮出来的糖水,看似平平无奇,却伴我度过漫长的炎炎夏日。
同样是源于对自然与神明的敬畏,每一位广东母亲都特别注重传统节日的仪式。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七夕和中秋:晚上七八点,家家户户都用红蜡烛点亮神柜,在门口摆满当季水果,如龙眼、杨桃、香蕉、提子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祭品——芝麻糊。清晨,母亲会拿着芝麻和大米去早餐铺磨成芝麻糊浆,回家后便将其熬煮成香气四溢的芝麻糊,用白瓷碗装好备用。于是,日常的糖水被赋予了祭祀意义,用以感恩一年来的风调雨顺,祈求来年的五谷丰登。
糖水,在广东人的日常交往中也充当重要角色。正得益于遍地开花的糖水铺,南粤年轻人下班后的社交场地,除了觥筹交错的餐厅、酒馆,也多出了一个匹配味蕾和心情的选项。不同的糖水铺都有着相同的装修理念——简洁、舒适,食客坐在里面,不像正式的社交饭局那般拘谨,更多是老友间的相聚“倾计”。一碗糖水,存在于餐桌,也流转于人与人的交往之间,这是南粤人赋予它的独有的亲和力。
药食同源,疗愈身心
很早以前,益气补血的红豆便为中医汉方所纳用。广东人则秉持着医食同源的理念,以红豆为主要食材,熬出一碗陈皮红豆沙,成就了一款街知巷闻的糖水。在我印象中,南粤人家的灶头,四季都飘着红豆的甜香。红豆用清水浸泡过夜,陈皮则选用新会梅江村大红柑所制的老陈皮,其老式手工做法颇具人情味:陈皮泡软刮囊,切成细丝和红豆一同入炉,慢火细炖,熬到红豆煮烂“开花”的时候,再滤水拿出,用筛网手工磨成细沙,回炉熬煮。如此一来,成品既有红豆的芬芳,又有陈皮的甘醇,滋味浓郁,香气复杂而分明。商业上的做法,则是把红豆提前打烂,加上不地道的陈皮熬制,勉强称为陈皮红豆沙,形似神不似。不过在效率和传统相争的商业社会里,商家所能做到的妥协也不过如此吧。
广东人一生最担心的事,也许就是“热气”(上火),所以在日常饮食中,样样食材都离不开“清热解毒”。不过,一味地“清热”也欠妥,五味之中应讲求阴阳互补,比如,砂糖通常被认为是性寒的,所以老广在制作糖水的时候,都会加入两三片生姜,取生姜至阳,和砂糖互补。
遵从阴阳互补之道制成的糖水,最典型就数绿豆沙。广东人的做法是以性寒的绿豆和生地搭配熬煮,加上姜钱片(寓意金钱片),同清水入锅,文火慢烹两小时——这也是中药汉方食疗的一种延伸。绿豆沙口感不如红豆沙,将其煮得“开花”了,有些像缩小版的爆米花似的,即是成品。这样的绿豆汤,汤豆分明,有绿豆和生地的清香。但这样吃到绿豆,不得不用力咀嚼,损失了一部分口感上的乐趣。于是在某个午后,我父亲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便效仿红豆沙的做法,在绿豆煮开花之后,待绿豆壳与豆身分离上浮时,将豆壳捞出,再用极细密的筛网将豆子缓慢磨成豆沙。那个年代,偏爱文火慢煮,讲究慢工细作,充满温情和心意。我对绿豆汤的记忆,也一直停留在这个午后,即便年岁增长,仍旧无法改变骨子里对它的认知和迷恋。
莲子百合腐竹糖水,与红绿豆沙做法相同的是,烹煮前必须要将莲子,百合用清水泡至松软,再用文火煮至起沙,直到食材都分散在清汤里,略呈米白色为佳。等起锅时,再将泡软的腐竹加入,辅以冰糖调味,最后熬煮数分钟即可享用。莲子、百合绵软,入口即化;腐竹细嫩,滑腔而入,唇齿间都留有夏日荷塘的清香;冰糖的丰腴温润,也是砂糖不可比拟的。每逢酷暑,或者情绪苦闷之时,吃下一碗莲子百合,就感觉浑身上下都通透舒展开来了。
返璞归真的味道
万事分阴阳,糖水也有文武之别,有如红绿豆沙、莲子百合等文火慢熬的,当然也有武火快熟的,如:番薯糖水、木薯粉、鸡蛋腐竹羹……
番薯糖水,是返璞归真、最简易的一款糖水。番薯、冰糖、水,几样食材经简单的烹煮,便能变幻出四季与自然的味道。番薯选用红薯,粗大浑圆为上,削皮切丁,用水冲洗出淀粉。放入盛满水的锅中,用中火煮至变软,用冰糖调味即可。南粤孩子牙痒痒地要吃糖水时,母亲就会做这一款简易糖水来安抚他们。如果上火了,首选则是木薯粉——用冷水和开木薯粉,再直接倒入开水中,加砂糖煮到黏稠即可。若要观感和口感更为别致,可将一生鸡蛋打入,再搅拌均匀,所得便是一碗金丝木薯粉。每次母亲都得意地说:“嘿,木薯粉,当然是最快的,水一开,就完成了。”她却不知道,我对她的崇拜和依恋也凝结在这碗制作起来“最快”的糖水里,只因木薯粉得来不易:木薯在市面上很难买到,全靠自家栽种,从种植收割到打粉晒干,都是从外婆那一辈传下来的手艺。一口甜,一口爱,就算再严重的上火,也会被慢慢化解吧。至于鸡蛋腐竹就更加简单,可戏称为莲子百合的“低配版”:水烧开,加入鸡蛋、冰糖和泡软的腐竹即可,也是时间仓促下诞生的美味。平凡的喜悦,沁人心脾的清甜,并不是玉盘珍馐,于你于我,就是这家人手里的一碗糖水罢了。
广东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糖水,在婚娶等喜庆日子里,糖水更是宴席上的重头戏。最知名的莫过于姜醋蛋。和其他糖水不一样,姜醋蛋“庄重大方”,仪式感十足,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家有喜事,其本身也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对未来的期许。姜醋蛋的做法并不复杂,只需将冰糖、姜和醋混合,加上剥壳的鸡蛋慢火煮两小时即可。也有人家将它分发给邻里街坊以庆添丁之喜。记得儿时,小外甥出生之后,母亲便将提前备好的姜醋蛋盛给姐姐,在一旁垂涎的我也分到一小份,酸甜的蛋,加上微辣的姜,是难以忘却的风味。
如今,身在异乡的我,忘不了家乡的甜润滋味,始终难以被海派的浓油赤酱所说服,于是也会在上海的市集购置各色南粤食材——家乡的老陈皮和红豆,再择一个空闲日子,慢炖出记忆中那道陈皮红豆沙,抚慰思家的胃。
来源:《城市地理》
作者:叶冠宸
图片:张胜涛santo 张海斌 哈哈的犀牛jio
主播:刘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