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南宋御街更新记 怎样让“老杭州”梦回“最临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南宋的精髓在临安(今杭州),临安的精髓在御街——短短十里,似乎已将整个朝代的风雅与世俗抒写畅快。
御街故事从南宋发端,却不止于此。之后朝代更迭,非但未能将它毁去,反而带来新的名号:元时“阿拉伯的世界”、清时杭州城的“商业第一街”、民国“杭州华尔街”……令人扼腕的是,20世纪末,老街破败,建筑拆毁,被人当做“一堆破烂”。或许,人们遗忘的不止是老街,而是许些才情绝艳的词篇和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往事。
中山中路:南宋“天字一号”商业街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南下攻陷汴梁,北宋灭亡。此后,宋室南迁,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临安。统治者偏安一隅,使临安仍有柳永词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之形胜,临安城的南北中轴线——御街尤然。
据《咸淳临安志》载,彼时为铺设此街,人们共使用一万多块石板,使其南起和宁门外,经朝天门(今鼓楼)、观桥(今贯桥),至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延连4千余米。南宋时,每逢孟月,也就是春、夏、秋、冬的第一个月,皇帝都必经此路到太庙祭祖,这便是御街之名的由来。
御街不仅对南宋皇室意义重大,对当时平民来说亦不可或缺。它夹道云集数万家商铺,临安城近一半的百姓都住在附近。御街中段,自朝天门到官巷口,前接朝廷中枢机关、文武百官居所,后连鱼龙混杂的市井生活区域,是整段路程中最繁华热闹的所在。
若再将中段细分,朝天门有大井巷、小井巷,管理礼仪、祭祀诸事的官员便在此处的太常寺办公。往北是惠民路,再北,从河坊街到羊坝头聚集了大量手工艺作坊店铺,无论是身上穿的还是手上用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最北段的“大瓦”,可谓是一个包容了百戏杂耍的游乐场,诗人朱淑真居住在此,著《元夜》描述元宵赏灯情形,道是“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御街的车水马龙、绮丽灯色,便可想见一二。
南宋灭亡后,御街回归民间,到了清末,御街中段虽然变成了一条宽不到4米的小巷,却始终是城内“商业第一街”。“五杭四昌”,即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和杭州四家最大的百货商店,被它一概包揽。
20世纪20年代,杭州开始轰轰烈烈的现代化改造。市政部门将御街拓宽到8米,使其作为城市主干道连接江干区和拱墅区,更名“江墅路”。1946年,杭州最后一次更改路名,“江墅路”变为中山路,并分南、中、北三段,沿用至今。其中中山中路,便是曾经最繁华的御街中段。
可惜的是,御街的风光未能一直延续。20世纪90年代,杭州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重心北移,代表着老杭州城的中山中路,只好无奈地在这时代浪潮中隐退。
引水入画,重现御街古韵
中山中路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6年。这年,一条清晰完整的南宋御街遗迹重见天日,考古人员甚至在地下发现了年代特点鲜明的路基:最底一层,规则地铺排着青灰色宋代香糕砖;南宋、元代的排水沟痕迹明显;中间层石板、粉砂土,则是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路面……杭州市政府不久后便出台《中山中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将其确定为传统商业区,委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通过“以旧复旧”的方式,恢复街上著名老字号,还原“前街后宅”的市井面貌,将中山路打造成“建筑历史博物馆”。王澍带着美院两百多名师生,经过半年调研,拿出了设计方案。
何为杭州印象?吴山风来,西湖澹澹,依山傍水,温柔灵动。何为南宋风韵?诗心旖旎,画意娟秀,放之城中,或许应体现为一座玲珑精巧、写意山水的园林。设计团队大胆借用杭州山湖景色、南宋园林造法带来的灵感,引水入巷,让流动的自然元素为街道增添生气。效仿古制,结合这一带水乡河埠的做法,从中河凤山闸上游引水,使其沿依地形落差,经凤山路、中山南路,一直流向位于鼓楼的进水口;贯穿老街,再自西湖大道出水口排回中河。
园林造景中,常缀于庭院中轴线两侧的“方池”成了最好选择。御街边,13个大小不一、相互串联的方池错落排布,每个相邻方池间用暗沟连通。如此一来,“流水绕古街,小桥连老铺,清池围旧宅”,水、路、筑交织成景。
引水之举巧妙地依借自然,水景在街中的表现更是因此灵活多变。地势起伏,流水偶尔徐徐潺潺,时有湍急似箭;气候变幻,雨天方池水满,晴日则清浅明澈,或温和、或激越的哗哗声叫整条石板路都活泛起来。人们行走其间,先闻水声,再见水形,气韵轻盈而明快,脚步一慢,便恍惚迈入了古诗画疏淡空灵的意境中。
起承转合,“最临安”的手笔
一条优美宜人的街道,就像一幅画或一部诗,南宋御街立意在水乡古趣,“起笔”便开门见山,在建筑立面铺下最具江南传统韵味的元素——黛瓦、粉墙、小轩窗。
设计师们在处理对建筑形式起决定作用的屋顶时,用出挑屋檐、流畅檐口、飞翘檐角和丰富的屋脊装饰来致敬御街之“古”。以青瓦或木材为原材的悬山顶、坡屋顶、歇山顶,搭配雕有鱼鸟花草纹饰的瓦当和滴水,在最高处合拢为镂空花筒子正脊,两侧或接封火墙,或为“人”字形垂脊,一派清新淡雅,风貌婉约。白灰粉刷的封火墙围出江南掠影;砖石、木材板、瓦片或纵或斜,砌筑出多变纹理;附以砖雕、石雕装饰,麒麟、龙、马、祥云、山水等传统图案又添一笔怀古意蕴。镂空的花墙,则依建筑材料的变化,组合出鱼鳞纹、方格纹、工字纹,虚虚实实,“红妆半掩”,美观而通透。与墙相生的窗,此时也有了讲究:朱红色、原木色窗扇,镶以曲直交替、疏密有致的窗棂,步步锦、万字纹、菱形纹……从外看去优雅精美,走入其中则可见光影绰绰,境界宁静冲淡。
从西湖大道走至惠民路,满眼都是诸如此类的江南笔墨。大井巷口的观景阁,则取景南宋绘画里最经典的形象:以太湖石为基,自然石砌,台地植树,尽显吴山山意。《杭城九墙》也在大井巷。却是用现代艺术的创作概念,将中山路及杭城各处有历史意义的元素,如老式煤炉、破旧自行车、木楼梯、老电表、换气扇等老物件放置在墙体前,框成一幅幅立体的静物画,追忆老城市井风情。
南宋御街开街后,万源绸庄、邵芝岩笔庄、景阳观、羊汤饭店、“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等老字号门店重新焕发生机。人们重返中山中路,惊喜地发现“老杭州”已变成了“最临安”:近千年前,人们在这逛街听戏、安居乐业,那些时光竟与今日完美重合。中山中路更新成功,更使人不禁想:会不会有下一个中山南路、中山北路?亦或整个杭州城都将迎来它的新面貌……南宋御街的“合”,意不在御街中段这八百米内,而在所有关于历史老街更新、历史文化复兴的未来畅想里。
来源:《城市地理》
作者:吴宇
图片:盛蓬 朱露翔 徐伟荣
主播:刘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