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兰州中山桥 天下黄河第一桥的城市记忆
民间歌谣曾唱:“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尾音至此,紧随其后的是黄河掀起浪潮的澎湃之声,她席卷中华大地的泥沙奔向归途的终点,卷起的河浪仿佛比千波海浪还要汹涌。而中山桥屹立于此,彰显着雄伟气魄。
这是第一座架于黄河之上的桥梁,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的白塔山下。承载着兰州人民百年以来的回忆与精神,它留存着清宣统元年间时的旧模样,也蕴含着现代夜景的灯火辉煌。在历经沧桑洗礼、岁月沉淀之后,这座历史的桥梁犹如银龙跃河,横卧于万里黄河之上。
“天下黄河第一桥”
这是一座有巨龙横卧的大桥,连接黄河的南北两岸。尽管和各类著名桥梁相比,中山桥并没有突出的中华传统建筑风格,反而更偏向于新时代工业的设计品,但它承载的百年记忆令兰州人民无法忘怀。
若有机会到兰州,不妨去亲眼一睹“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位于兰州市内的白塔山下,从白塔山一同俯视中山桥与黄河,便能发现中山桥的特色,其形如跃河巨龙,“身躯”弯曲于黄河之上。从黄河南岸跨至北岸,桥下有石柱做支撑,桥的南北两侧分别有两座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字样的石柱,该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又由德国泰来洋行承建,最后由中国工匠施工合作完成,体现出中山桥的中外融合之意。
桥共有四墩五孔,孔与孔之间跨径45.9米。整体设计极简,桥梁上方是梯形钢桁架结构,每一跨都有长方形加斜撑竿件构成。桥身总长有233.5米,总宽有8.36米,同时桥内两边设有各宽一米的人行道。若是徒步行至桥前,便可发现有“中山桥”三个大字置于桥顶,夜晚来此游玩会有赏“灯龙”的意味,与其他繁华夜景的灯火辉煌相同,中山桥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可绽放出不同的色彩。
中山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直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才正式完工通行。最初的“天下黄河第一桥”名为“金城铁桥”,后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为中山桥。但在民国后期,中山桥南北两侧的石碑被拆除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被日军轰炸的危险,将通体的红色粉刷为灰青色,直至1954年才开始进行整体的桥梁修整。2013年,为保障行人与游客的通行安全,保护兰州中山桥这一国家重点文物,开始禁止机动车辆通行。现如今,尽管人们无法驱车通行于中山桥上,但仍可以在桥上漫步,欣赏黄河的波涛汹涌之姿,恍若行于沧桑岁月间。
金城沧桑巨变的见证者
百年前在金城兰州,当融合了中外技艺的天下黄河第一桥呈现在黄河之上时,中山桥见证金城百年沧桑巨变便由此开始。
金城兰州作为历史古城,承载着千百年历史韵味,从中山桥建立至今的百年间,这座历史古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正如丝绸之路上一颗闪耀的西北明珠,从一座辉煌的古城走向西北工业城市,最后发展成如今的国际“新兰州”,这一切都被“天下黄河第一桥”见证着。
自中山桥建成的清末以来,称兰州为“近代军工业城市”也合情合理,这也正好体现了建造中山桥的意义。中山桥的存在,在当时不仅作为兰州独特的城市地标,更是在中外联合技术建造上证实了兰州的“军工城市”称号。
抗日战争时期,兰州转变为西北部的战略后方,苏联援华的军用物资沿着丝绸之路运输至此,再分发给各抗日战区,国民政府也因此加大力度整建包括兰州在内的西北城市,大力开发西北地区,将人才和资源资金引入兰州,增建现代工业工厂,为兰州作为未来的工业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古城的老称号便渐渐摘去,有了“军工城市”之称。
新中国成立,兰州被列入第一批发展工业的重点城市。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兰州“工业之城”称号更加稳固。“一五”期间,兰州发展工业更为迅速。1953年至1957年,是兰州经济迅速发展的五年。到1958年,兰州正式建成炼油厂,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石油炼制企业。
改革开放新时期,兰州开始面临许多工业城市遗留下来的问题,从“工业城市”变成“污染城市”,兰州政府也认识到问题所在,便更注重解决污染与经济发展的问题。2010年,在政府与多方努力下,兰州全力推动“蓝天工程”,以此缓解大气污染等问题。2012年,兰州新区是全国第五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新区作为兰州发展的新讯号,正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带动着兰州的新发展。
从“军工城市”的称号诞生开始,中山桥也一并诞生,在金城发展的这百年间,“天下黄河第一桥”见证了这座古城由盛转衰再转盛的场面。它屹立于黄河之上,观金城百年沧桑巨变。
来源:《城市地理》
作者:沉沉
图片:river2014大河 Meow star man 行者孔
主播:刘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