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城】云南昭通的年味 独特的习俗,年夜饭下铺松针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形象道出了旧时人们的年俗活动。地大物博的中国,每个地方的过年习俗都有少许相似,但更多是各具特色。这次就和大家说道说道在云南昭通,人们怎样过年。


你吃过血豆腐吗?


年,名词,一个时间计量单位,没有一丝儿“人情味”,但若是在它前面加上“过”字,寓意马上丰富起来。在中国,新年分为新历新年和农历新年,腊月三十是除夕,正月初一是春节,不过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年从进入腊八这天开始算,要过到正月十五才算完。在长久的积累下,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各方形成了各自独有的过年风俗习惯。


昭通,古时称乌蒙,现今大多数人认知“乌蒙”一词是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乌蒙磅礴走泥丸”中开始的。事实上,昭通名乌蒙已有近千年历史。古时,这里是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是云南的“北大门”,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荟萃。因此,在今日的昭通,还隐约可以探寻当年的繁华,寻到一些南北方的风俗习惯。


在北方,人们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五这天推豆腐,而在昭通,推豆腐这事儿一般都伴随着杀年猪。勤劳、智慧的人们还会将猪肉变着花样加工、烹制,扬名中外的云南火腿、香肠也从这时,开始它们的“美味”之旅,鲜为人知的血豆腐也到了登台的时刻。记得童年和爷爷奶奶在乡村生活的时候,从进入冬月开始,村里人家陆续开始杀年猪。女主人会将猪血分出一份放在桌上,然后把提前准备好的豆腐倒在盆里用手捏碎、抖散,放上各种香料后一边倒猪血一边上下翻拌,直到雪白的豆腐全都变成红色,就用纱布盖起来,等猪肉分好后挑一块肥肉多的切成细丁,加到豆腐里再次拌匀。拿一个大筲箕放在一边,将豆腐团成馒头大小,逐个放在筲箕里,放置通风处风干,能吃上很长一段时间。


灌香肠就不必多说,西南地区的香肠都是辣味的。杀完年猪的人家在留下最近要吃的鲜肉后,其余的猪肉会全部用盐厚厚抹上一层,拿草绳串着挂到专门“熏腊肉”的房子里,“熏”上一个多月就可以食用了。




年夜饭的讲究


进入腊月,年味就越发浓了。昭通人不喝腊八粥,但进入腊月起,各大商超、菜市场、乡镇赶集的集市开始人头攒动,一样样往家里搬能提前购置的食材。早在腊月初十,最晚在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的酥肉、肉丸子、豆腐果等全都炸好,手巧的“大厨”更是把大刀圆子这道考究的菜给折腾出来。将鸡蛋摊成薄饼,把调好的肉泥抹在上面,像卷纸一样卷成长条上锅蒸熟方能食用。成功的大刀圆子色泽鲜亮,切而不散,吃到嘴里能品出鸡蛋的清香和肉泥的醇香。


年三十的早上是忙碌的,从早晨起床开始,家里大大小小都被分配了任务,就是小孩子也要跟着剥个葱姜蒜。在我们家,年夜饭都是男性的主战场,杀鸡、宰鱼,红烧、清蒸都是他们的活儿,围着厨房忙碌了一年的女人们打完下手就可以休息了。按照口味,家里的鸡通常是红烧,还一定不能忘了放男女老少都爱的土豆,而有的家讲究鱼肉不能切块,只能整条加工。每一年桌上总少不了几道“讲究”的菜式:寓意大吉大利的鸡肉;象征年年有余的鱼肉;祈求来年平安顺遂的长青菜要整片下锅煮,还要放整颗的蒜苗,说是吃了才会“算计”。猪内脏、猪头肉、猪香肠煮熟切片装盘,大刀圆子蒸热上桌,再添两个小炒时蔬,或是谁特意准备的拿手菜,一桌年夜饭就完成了。


小时候在农村,吃年夜饭前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下午4点以后,如果听到谁家鞭炮声响,那就证明他家要吃年夜饭了,就不要上门了。告知完邻里,就是敬祖先。摆上八副碗筷,每个碗里添上一小勺饭,恭请祖先吃团圆饭,接着家里的小辈在长辈的带领下到香火前烧香跪拜,之后按辈份落座八仙桌。等一家之长说完总结和祝福的话,叫开饭并落下第一筷后,年夜饭才算真正开始。最传统的昭通人的年夜饭不是在桌上吃的,而是在地上铺一层松针,然后席地而坐,享用美食,现在大家虽然都不席地而坐了,但在年夜饭下铺松针的习惯还保留着。




别具一格的过年习俗


昭通别具一格的过年习俗,可谓是“十里不同天”。比如同在昭阳区,过年的习俗就七分相同,三分各异,其中最独特的是:打醋炭。打醋炭是要从河里找三个鹅卵石,把鹅卵石拿回家烧红后浇上醋,用松柏垫在下面,搭上皂角,然后拿着在家里各个房间走一圈,边走嘴上边念“清清静静”,来祛除邪祟。


北方人在跨年的钟声响起后要下饺子,而在南方,人们都是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吃汤圆。在昭通,一般人家除了汤圆还会煨饵块、煮白水鸡蛋。因为有大年初一不打扫、不动菜刀的说法,所以这一天人们都是将“剩下”的年夜饭加热了吃。而且除了吃饭,这一天人们要尽量待在外面,这叫“游百病”。所以在大年初一,昭通人有到大龙洞烧香的习惯。


大年初二一般是女儿姑爷回娘家拜年的时候,昭通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本土品牌叫“月中桂”,以绿豆糕最为出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女儿回娘家能带上两封月中桂的绿豆糕是件极体面的事,渐渐的这个习惯就留存下来,哪怕现在人们会觉得那绿豆糕太甜,也依然如此。


在我的印象里,从小开始,每年正月十五以前,家里都会组织同族的叔叔、爷爷一起去给祖先扫墓,记得奶奶曾说那是去陪祖先过年。这一天,我们会用饭盒装上酥肉、熏制的猪肝等传统年夜饭“主角”,带上香烛瓜果,到墓地除杂草、祭拜他们,而且沿途将带去的东西全部供于墓碑前或是洒在四周,最后离开时一样都不带走。



----------

来源:《城市地理》

作者:田入尹

图片:吴赐欣 巫栋鸿 巾棠美摄 王健云

主播:刘一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读城】云南昭通的年味 独特的习俗,年夜饭下铺松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