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研探索】构建水·城·人和谐关系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变迁为例


友情提示:本文约6500字,阅读耗时约20分钟


Historic Daqiangba Water Works

in Chongqing

构建水·城·人和谐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变迁为例

//

文 + 陈德璋 图 + 陈德璋 重庆市自来水公司

前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水城,在长江、嘉陵江环绕中繁衍生息。山水相依着的城乡建设与发展,一直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抗争中。这么大一座城市,上千万人口的生存,水域、水源、水质,当属首位。


人因水而聚,城因水而兴。水与城、城与人的关系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研究工作的重大课题。按照城市学研究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城市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0~70%,工业吸收大批农村人口,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短期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因社会必须保持一定的农村人口规模,农村向城市转化人口趋于停止,这一时期也成为城市稳定发展阶段。


对此,本文以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的变迁为例,围绕重庆城市发展三个阶段水与城、城与人的关系开展研究,力求找到建立水、城、人均衡发展的和谐的城市关系。



一、城市初创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为城市形成的初始阶段,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重庆人口规模在100万人以内,城市化率在30%以下。


(一)人类取水用水的原始自然模式,通过人与自然的抗争获取水源。


重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南宋光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恭州升府设置重庆府,重庆得名,至今已有800多年。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庆开埠,到1929年依据国民政府《市组织法》正式设立重庆市之前,可视为重庆城市的自然形成时期。


建市后的重庆市区界域,包括巴县城区及长江南岸弹子石、海棠溪和江北县江北镇、溉澜溪等地,形成半岛旧城、南岸、江北三地跨两江、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初步奠定了现代重庆主城的基础。


追溯老重庆城的发展史,历史上曾“三次建都”,即:商末周初的巴国;元末明初的大夏国均建都在重庆渝中半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央政府主要机构都设在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四次筑城”:战国末期秦丞相张仪首次在江州筑城;三国蜀汉时期江州府第二次筑城;南宋时彭大雅率军民第三次修筑重庆城;明朝指挥使戴鼎第四次筑城,此次按照九宫八卦建有十七道门,是老重庆人都知晓的“九开八闭十七门”,也是旧时重庆最后一次大规模筑城。


渝中半岛是重庆的母城和发源地。自古以来,因缺乏地下水源,老百姓用水皆依靠“两江”(长江、嘉陵江),男女老幼为了生计,背着沉重的木桶,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往返于长江、嘉陵江担水。旧时有顺口溜曰:“进了重庆城,山高路不平,面对两江水,家家吃水愁。”老重庆也因此有了“挑水夫”这个特殊行业。挑水夫靠着人力从江里取水,爬坡上坎,走街串巷,肩挑卖水给居民。史料记载,清末民初,重庆城的挑水夫从业者约有6000人,至20世纪初,挑水夫已达2万人。


图1 挑水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摄


国画大师徐悲鸿于1938年在重庆创作的一幅《巴人汲水图》,以巴人在山路阶梯间舀水、让路、登高前行三个段落,生动地刻画了挑水工这一形象,反映了没有自来水时,山城人民到江边传统汲水取水艰辛的场景。此画曾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


除了日常饮用,水对于老重庆来说,还有更大的用处,那就是灭火。旧时重庆城的房子,多用竹木建筑,且房屋依山势而建,重叠连绵。一旦某一处发生火灾,很容易引发大范围的灾害,造成市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虽然官府对防范火灾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修筑消防储水池、设置水缸、储备沙包、沙袋等灭火物资,而更多的还是由人工挑水补充消防水源。“七星缸”(现名“七星岗”)的地名,就是因为以前在此按北斗七星排列,用来灭火的七口大石缸而来。


应该说,重庆城前期城市规模不大,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少,加上工业用水不多,市民在江中人工原始取水的方式,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相适用的。


(二)自来水机器取水设备的引入,结束了重庆市民肩挑背扛取水的历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任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后来的重庆第一任市长潘文华主政期间,首次倡导并提议兴办自来水工程,初期定性为“官督商办”。经与地方绅商协商,1927年成立“重庆自来水筹备处”。资金方面,以集资为主,发行公债、商界募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为补充,也接受社会各界捐款。与此同时,委派督办公署水电工程专家税西恒赴上海西门子洋行采购德国产水管、机泵、锅炉等。选定当时的老城最高点打枪坝为制水区,嘉陵江边的大溪沟观音塘为起水区。


据重庆市自来水公司《大事记》记载:1929年2月17日,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在大溪沟观音梁举行水厂开工礼,起水厂、净水厂、管网建设同时施工。1932年1月25日,水厂工程竣工并举行正式开车典礼,并向城区通水供水。同年3月1日,公司正式开始营业售水,在干管沿线设水站10处。1934年2月1日,重庆市政府接收整理自来水公司,成立重庆市自来水水厂整理处(官办)。至1937年10月,公司改组为官商合办的重庆市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确定股份公司资本额为200万元。


图2 上世纪20年代打枪坝水厂总送水管放入管槽场景


“打枪坝水厂”的得名,源于清代曾在此设有驻军炮台,是清军绿营官兵演练的射击场,取名为打枪坝,水厂也因此得名。整个供水工程,由嘉陵江大溪沟段设起水站,建成34米深井取水泵房,以及锅炉房、回冷池和引水管道。铺设直径500mm原水管道2080米,把嘉陵江水抽到打枪坝,在打枪坝设立制水区。管网铺设为中、南、北三条主干网,自金汤街始,最终汇于朝天门、较场口、小什字等城内各处,服务范围覆盖朝天门至通远门一带旧城区,服务人口达30万人。


图3 重庆工业遗址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场景


打枪坝水厂的落成,标志着重庆市乃至当时四川省第一座自来水厂的诞生,重庆城从此结束了市民生活用水靠肩挑背扛和消防无水可用的历史。民国《巴县志》盛赞曰:“重庆市政第一伟绩,厥为自来水。此无智愚贤否靡不同声赞颂者也。盖重庆素苦二患,曰火患时发,曰饮水不洁。及自来水兴,而二患顿减。”因此,该工程建设也被称为“重庆市政第一伟绩”。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批党政军机构、科技文教单位、工矿企业和沦陷区流亡人口迁渝,期间,36个反法西斯国家外交使团常驻渝中半岛,1500名外交使节、国际友人汇聚于此。在重庆辖区有所扩大的同时,人口也迅速增加,1938年人口增至52万余人,到1945年,人口达到民国时期的高峰,约125万人。


1938年至1943年间,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城进行空袭217次。日机对重庆供水系统的破坏以1940、1942年最甚,起水厂、制水厂多次被炸,滤池、泵房、库房、办公用房大部分被炸塌,重庆供水系统受到重挫。1939年“5.4大轰炸”中,公司职工在冒险抢修中牺牲1人,炸伤6人。1941年大溪沟起水厂几乎被轰炸夷为平地,公司组织职工接连奋战3昼夜恢复通水。这一特殊时期,重庆自来水公司尽最大努力维持供水生命线。除了为保证机关单位、内迁工厂企业、居民提供用水外,还要应对因日机轰炸大量的消防用水。国民政府撰文赞誉包括水电维修工在内的陪都救护队员:“出生入死,奋不顾身,与前方武装将士无殊。”


图4 打枪坝水厂遭日机轰炸损失的电器设备


1939~1941年间,因日机轰炸,自来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但仍坚持生产,未中断供水,三年内共供水825万立方米。自来水人不屈服,冒着生命危险抢修,为国防工业、生产工业和重庆城区居民提供大量水源,竭力维持供水生命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枪坝水厂建成投用,实现了重庆城市建筑史上“四个第一”:即,第一座重庆市乃至四川省自来水厂,消除饮水不洁、火患之二患;第一个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监管,完全由我国的技术人员主持完成,在中国近现代给水工程史上尚为首例;第一次出现在民国时期的纸币“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伍圆钞票上,钞票正面的图案便是“打枪坝水厂纪念塔”;第一次引入了现代卫生防疫理念,即氯消毒理念和应用技术,为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消除传染病(霍乱、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图5 打枪坝纪念水塔是老重庆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上了民国时期的纸币


资料显示,打枪坝水厂纪念塔于2008年列为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2009年12月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2月,打枪坝水厂入选重庆首批5个市级工业遗产项目之一。



二、城市扩张阶段


这一阶段为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时间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人至1000万人,城市化率在30~70%。


1945年,重庆人口首次超过100万人(民国时期高峰约125万人),标志着重庆城市进入中等发展规模。这一时期,重庆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由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批工矿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的内迁,奠定了重庆工业的基础。二是重庆解放以来,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在重庆规划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工业大发展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带来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是重庆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拓展区域的快速扩张时期。


与此同时,城市水与城、城与人的供需矛盾也日渐显现。50年代至70年代间,为满足全重庆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需求,重庆市自来水公司先后采取收购、兼并、新建(扩建)等方式扩大再生产。如1952年,渝西自来水厂股份公司并入公私合营的重庆市自来水公司;1955年1月,北碚自来水公司、公私合营李家沱给水公司并入公司;1962年,沙坪坝高家花园水厂建成;1963年1月,南岸区、江北区自来水公司分别并入公司;1964年,市中区水厂完成工艺改造,日供水能力达5万立方米;1971年建成南岸黄桷渡水厂;1972年建成九龙坡水厂;1975年江北新厂建成。至1977年,公司通过收购、改造升级,年供水量突破1亿立方米大关,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近35倍,破解了城市拓展用水的瓶颈。


图6 上世纪60年代建成投用的沙坪坝水厂高家花园生产系统,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


2001年,重庆市水务集团成立。次年,水务集团与苏伊士集团合作,成立中法水务公司。2010年,水务集团整体上市以及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公司成立,标志着重庆水务行业抗风险能力增强,迈入大水务时代。


2022年夏季高温,重庆供水面临一场非常严峻的挑战。据统计,2022年7月1日至8月30日,全市城市供水系统负荷保持高位运行,供水总量达38400万吨,同比增加5400万吨。其中8月22日为供水量最高日,全市达683.5万吨,负荷率为88%,日供水量与负荷率均创历史新高。期间,重庆启动城市供水应急预案,确保城市用水整体安全有序,保证了市民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据重庆市城市管理局提供的消息,截止2022年,全市共有城市供水企业40家,城市自来水厂104座,综合生产能力为700万立方米/日。其中,主城区有市级供水企业7家,城市自来水厂29座,综合生产能力389万立方米/日。全市城市供水管道长度约2.62万公里,其中DN100以上供水管道长度约1.47万公里。城市供水覆盖人口达1927.5万人,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8.45%,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8%(国家标准95%)以上。




三、城市更新阶段


这一阶段为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也是相对稳定阶段,时间在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重庆城市人口规模在1000万人以上,城市化率在70%左右。


据《重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2020年,重庆市常住人口为3205.42万人,其中,主城都市区常驻人口为2112万人,城镇化率为65.90%。其中,主城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标志着重庆特大城市格局的形成。


这一时期城市供水的目标定位,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为目的。重庆自来水公司作为一家为市民提供公共产品(水)的大型国有企业,配合政府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实施老旧水厂的改造(扩建)工程,应对重庆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


实施老旧水厂扩容升级改造。先后对渝中区打枪坝水厂、南岸黄桷渡水厂、巴南李家沱水厂、江北水厂等进行工艺及水源水质改造,提高安全供水能力。如实施对打枪坝自来水厂工艺扩容改造,一是停止使用高位水塔的自动稳压功能,改为新增电动机泵加压。打枪坝水塔为水厂标志性建筑物,具有石建筑固有的冷峻气质。圆形塔柱、方形塔身造型优美,比例尺度优雅,既具有西洋建筑特点,又吸收了中国古典元素,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改造时注重将水塔保留原样存留,同时,电动机泵加压水也可供到原供水区域以外的两路口、菜园坝等地区。


图7 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打枪坝水厂水塔


二是对大溪沟取水车间的原水管扩容。将大溪沟取水车间的原水管部分进行了改造,增加至2根原水管,增大取水流量。三是打枪坝水厂对当年建造的原水池、沉淀池、砂滤池等设备进行补漏修复。水厂原过滤池、清水池面盖条石卷拱等建筑,原设计方案厂区预留有2~3倍的余地,材料大量采用条石堆砌,实施了保护传承和更新相结合的措施,对于可用部分进行了保护利用。四是保留传承了部分原工艺流程,包括混凝反应处理、沉淀处理、过滤处理、滤后加氯消毒处理,二级泵房加压技术等,且生产工艺也保持有30~40%的短期负荷能力。五是增加了智能化设备,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对水厂水质进行实时监控。


据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提供的情况,打枪坝自来水厂自1964年第一次设施设备改造,到2022年智能化升级,先后开展数十次升级改造,确保了水厂连续正常运行。这座具有近90年历史的老厂焕发出新的生机,继续“服役”为山城市民服务,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发挥作用。监测数据显示,打枪坝水厂出厂水质保持在0.3NTU以下,出厂水水质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浊度1NTU以下标准。


图8 近90年历史仍在“服役”投用的打枪坝水厂净水池


目前,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主动对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形成发展新动能,供水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供水生产将逐渐由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供水服务将逐渐由单一渠道向多样化渠道转变,为做好“水文章”,强劲“水动力”,打响“水品牌”提供老厂经验,做出老厂示范。截止2022年,打枪坝水厂供水能力为10万立方米、供水管线710公里、供水覆盖面积为城区1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60余万人。


(二)实施供水管网建设与老旧管网改造工程。


近年来,随着重庆供水系统不断延伸、增大,推进城市供水老旧管网改造成为当务之急。重庆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复杂,老旧城区的地下管廊资源紧张,地下管线复杂。市自来水公司主要负责中心城区的供水,其埋在地下的市政管线,直径100mm的超过2500公里。其中,影响供水水质、妨害供水安全、漏损严重的劣质管材管道,运行年限满30年、存在安全隐患的管道急需进行改造。对此,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把旧网改造作为落实市政府“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克服老旧房屋密集、道路狭窄、开挖难度大的困难,集中攻坚解决突出问题。同时,新建自来水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道或优质钢管,具备强度高、抗压性强、耐腐性强、不易老化等优势,可使用寿命50年,强化区域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自2017年以来,重庆市新建供水管网达7900余公里,改造老旧供水管网1800余公里。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多年来因管网老化锈腐、漏损导致的水压不稳、水量不足问题,确保了城市居民用水质量与用水安全。


图9 旧管网改造接水工程现场


(三)实施“一户一表”及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


“一户一表”安装到家,二次供水改直供,是重庆市政府实施的重要民生工程。实施此工程对主城区沿用的总水表计量收费模式进行改造,聚焦解决水交易中“分斤少两”导致公摊的问题。更换居民楼内原有的老旧管道,同时通过明晰供水设施产权,解决不同小区和住宅的二次供水费用不同的问题。其特点是自来水通过楼底封闭的水泵直接接入户中,而不再通过原有的高低水池转运,最大程度上杜绝了自来水被外界细菌、异物所污染,使用水更安全。


2014年至2017年间,重庆市水务集团所属自来水公司承担并完成主城“一户一表”改造约50万户,占全市80万户总改造量的60%以上。通过实施该项改造工程,切实提高了居民饮用水水质,对维护用户权益,创建和谐社会,增加市民对供水服务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重庆市自来水公司的变迁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座城市水与城、城与人的相互关系,也进而反映了重庆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格局变化,建立水、城、人均衡发展和谐关系。重庆市自来水公司在探索实践中,提供了城市用水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城市用水要同人口规模相适应。城市供水行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而城市扩张又对供水产业起到反作用,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推动供水行业的发展。一方面,统筹做好城市水资源规划布局。城市供水系统要根据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供水规划;另一方面,城市拓展区要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原则,发挥水资源评价在建设项目立项时的作用。


——城市供水要通过对用水、节水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调整用水结构,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水资源,形成科学用水体系。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期城市规模、人口状况确定供水的模式。在城市发展方式上,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禀赋条件,把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做到城市规模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城市供水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增强资源环境意识,增强市民对赖以生存的水源保护的自觉行动与责任感。倡导节约、集约用水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人水和谐的节水型城市。


——要保护传承与“水”相关的城市工业遗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以“打枪坝纪念水塔”为地标的工业建筑物,成为了“活化”的重庆工业遗址,也形成了山地城市富有特色的“水”文化。要更加珍惜、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一工业遗产,如能以“打枪坝纪念水塔”为地标性建筑,规划修建重庆的“水博物馆”,通过对老重庆人取水用水的历史记忆展示,可以更好地向市民普及水知识,弘扬水文化,推动水文明。



作者简介

陈德璋

重庆市政协办公厅原一级巡视员、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本科学历,助理政工师。参与重庆市政协西部大开发战略、城乡规划一体化、现代化小城镇建设、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成渝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走廊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多项课题研究,曾联系市规划、城建、 城管、生态环境部门。

往期回顾

>>【学研探索】言盐兼议一方镇——规划师视野中的盐与渝东北城邑(下)>>【学研探索】言盐兼议一方镇——规划师视野中的盐与渝东北城邑(上)>>《城市地理》| 宁波24小时:非典型江南古建寻踪



来源:《城市地理》美编:张雪责编:叶倩主编:王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研探索】构建水·城·人和谐关系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变迁为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