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新展 |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幕后探秘①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
2017/6/29(周四)~10/8(周日)
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这个原名为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的高人气世界巡展以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为基础,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过后,下周即将在上海博物馆隆重开幕。
展览移师上博后有何新看点?
布展是怎样一回事?
上博的展厅面貌如何?
怎样获得更好的观展效果?
相信这些问题都是关注这次特展的朋友希望了解的。为此,我们采访了上海博物馆展览中方协调联系人王佳和陈列设计部杜超,且听她们为我们介绍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的情况。
对话.
上海博物馆展览中方协调联系人 王佳
Q
本次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有怎样的差别?有没有更换展品?看点在哪里?
A
本次在上博展出的展品,除了最后的第101件展品外,与国博并未有不同。差别较大的应该是展厅的设计和某些展品的陈列方式,有我们上博自己的特色。我们的设计师在布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为如何更好地展示某些展品的局部动脑筋,例如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采用了转动托盘的制式,让观众可以360度欣赏这枚金币,且在说明牌旁边佐以金币两面的放大局部图,旨在让观众更好更清晰地观赏展品。
借助转动托盘展示的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
(约公元415—450年铸造,印度)
Q
因为文物性质的关系,本次展览的展品与大英博物馆最早的主题节目中介绍的100件物品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您认为这种差别是否影响了本次展览故事线的设计和主题的表现?
A
我觉得影响不大。大英之前节目中的某些藏品或因为是镇馆之宝,或因为现状较差,或因为其他缘故,并不适合参加巡展,策展人及其同事也是尽量去找了类似的或者同时期同个出土地的物品来替换,叙述的故事基本还是相似的。虽然展品的变化有些许遗憾,但也不影响整个展览主题的表现。
Q
和英方沟通这个展览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A
我们已经多次与大英博物馆合作办展,而这次合作过程中的往返联络和沟通的邮件也是最多的,从最初建立联系到现在,粗略估计发送的邮件已逾200封。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非常认真严谨,所有展览相关的事情都需要向他们报备,所有相关的文字都需要让他们审阅,若有修改,则须把修改过后的内容再次发送给他们最后审核。另外展览中展品摆放的柜子和顺序,也是来回讨论、修改了将近两个多月才确定。我觉得这种对于展览极其负责的态度是值得世界上所有其他博物馆学习的。作为“世界的博物馆”,大英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Q
在这次布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A
我觉得我们上博的相关工作人员都非常优秀,大家各司其职,所以整个布展过程相对比较顺利,同英方人员的合作也非常默契和愉快。回想起来,最困难的事情当属序厅里佘盆梅海特内棺的点交和布展工作。我们展览部的两位工作人员和对方人员共花了近4个小时,对照英方的展品细部照片,对棺盖和内棺进行了仔细的现状点交。将内棺放在展台上之后,便要安放重约500斤的玻璃罩。这是一项稍有难度的工作,幸而设计部负责人提前一天已经让工人制作好了相关的部件用以辅助。在十多名中英方人员的齐心协力之下,厚重的玻璃罩终于安全落在了展柜上。
Q
在这个展览的巡展中,各地博物馆都要选择一件物品作为代表人类社会当下进程的第101件展品。上海博物馆此次选定的展品有什么特殊含义?
A
挑选第101件展品的过程还是比较曲折的。我们面向大众进行了方案的公开征集,我们的领导和相关同事也走访了一些地方,大家动足了脑筋。第101件展品是这一世界巡展的一大特色,上博的这一件暂时保密,到6月28日开幕那一天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现在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上博选定的这件展品已经得到了英方的肯定,完全符合他们为第101件展品设定的标准,敬请大家期待吧!
Q
您认为观众能从这次展览中了解到什么,学习到什么?
A
这个展览的年代跨度很大,从200多万年前的人类和人类文明起源,一直到现在,讲述了一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在继续。展品也涉及许多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跨越时间和地域,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诉说着全人类共同的历史。这个展览证明了人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且内心怀有相同强烈的愿望。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在观赏完这个展览之后,能够思考我们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我们的未来。全世界人类应该携手,共同努力续写出更美好的世界历史。
Q
本次展览之中您最喜欢哪个单元、哪一件展品呢?
A
我觉得所有的展品都非常精彩、非常好看,且各有特色。每件展品背后都有故事,而且相互之间或多或少有着某种关联,从某些方面向我们揭示出从古至今全世界人类所一直共同关注的那些问题。
就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第一单元“开端”,因为这一单元着重讲述了人类和人类文明起源,展示了人类有意识制作和使用的第一批工具,以及完全现代人所创作的具象艺术等,这里呈现的人类和人类文明的开端是非常神秘、有趣又吸引人的。当这些人类祖先所打造和使用过的工具、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及烹煮食物的陶罐等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一定会为之感叹不已,甚至还会有所感动。
鸟形杵
(公元前6000—前2000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省)
Q
本次展览获得了很多的社会关注。如果让您给即将步入展厅的观众一些观展建议,你会说什么?
A
个人认为来看展览之前,要先对展品有大概的了解,由于之前已经在国博展出过,所以展品的信息在网上应该是随处可见了。如果不事先做功课就来观展的话,可能也就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如果事先有大概的了解,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看展品,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展品也可以稍微多驻足一些时间欣赏。
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展品,我建议观众朋友们届时可以购买上博主编的展览图录,里面有策展人的一篇导论性文章,能够帮助大家对整个展览的脉络有大概的了解。图录中还有每件展品的高清图片、许多辅助图版,以及相关联的本馆或其他馆藏品的介绍,对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展品应该是非常有帮助的,值得收藏。此外,我还建议读一下《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套书源自2010年大英博物馆与BBC合作的同名系列广播节目,书中大英博物馆的前任馆长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故事”,非常生动有趣。而且其中大约有一半的大英藏品由于各种原因并未来到中国展出,所以这套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特展图录封面
对话.
上海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部 杜超
Q
本次展览的陈列设计最下功夫的部分是什么?
A
平面设计(包括吊旗、会标、海报、单元说明牌、专业的水彩手绘等)及第101件展品的展示设计。这个展览是大英博物馆100件展品的世界巡回展,举办过这个展览的博物馆在平面设计上都很下功夫。对我们而言,这次的平面设计既要兼收并蓄,又要求同存异。例如会标设计,将百件展品统一用单色底纹映衬,通过有序的组合排列,带来一些神秘色彩和一种视觉冲击。两组吊旗的创意来源于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通过颜色的对比和文物的组合凸显这次展览的主题。我们又邀请专业画师为部分展品绘制精美的水彩画,并制作一整面手绘展示墙。
值得一说的是我们的第101件展品,接到命题时,我们就希望能做出别具特色的设计。希望开展后这个全新的主题能让观众在参观之余发出轻松会心的一笑。
特展吊旗设计
Q
展厅的氛围会随着展览的不同单元变化吗?
A
这次展览除去序厅和展示第101件展品的尾厅,设有八个单元。上博的陈列风格一直是追求大象无形、大道至简的语境,所有的装饰手段都是为了烘托文物本身。因此展厅内的形式设计力图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协调中求韵律,在品位中求特色。在白色主色调的背景下,我们通过柜内色调的转变、各单元之间的过渡空间、空间的“围”和“合”、节奏的“疏”和“密”、细节的处理、展线的有序规划和明暗光线的控制,让这个展览更具有可看性。
Q
布展时展品的位置选择有没有什么隐含的看点?
A
我们在方案设计中融入了中国园林的“藏”和“露”,具体表现在每个区域重点展品的摆放和组合上。比如衔接第一、第二单元的双面看壁柜,里面是王后的里拉琴,观众会通过两边的门洞自然地从一个单元过渡到下一个单元,两侧还为了呼应展品的主题,设计了两幅挖掘现场的油画布灯箱,让文物融入单元划分中,做到不着痕迹的承上启下。
还有奥古斯都头像和索福克勒斯半身像,根据和大英博物馆同仁的前期沟通,需要为它们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摆放的时候让这两件雕像能够两两相望。
此外,密特拉屠牛像是本次展览中体量最大的裸置文物,考虑到面积和人流等实际情况,我们将这里的展墙做成虚实结合,实墙用于展示展品,而旁边则用栏杆将原本闭合的空间打破,做到透而不漏,让置于此地的观众也能成为一道亮丽的观景线。
展厅中的王后的里拉琴
(约公元前2500年,伊拉克乌尔城址)
Q
在这次布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A
在方案设计中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限制,比如展厅的面积、层高、温湿度、用材、消防、人流、展品安全、运输预案、现场协调……但我们前期都作了相对充足的预案和沟通。比如所有展柜内的板材为了隔绝有害气体,在用特制的铝塑膜封闭外再扪布。展墙选用的竖条纹装饰板材是经过无数次的选样才选定的符合消防规范和设计要求的饰面材料。考虑到暑期档的大客流,我们又设置了防护玻璃,确保展品的安全。为了留出更大的参观通道,所有展柜的设置都经过精心的计算。由于涉及的展品门类众多,对展柜的温湿度控制就十分严格,在文保中心同事的协调指导下,每一个墙柜都以调湿器的控制湿度,其余中心柜大多采用调湿剂,对个别对温湿度有特殊要求的展柜再进行区别设计。
Q
从展览的陈列设计来看,您觉得本次展览在空间上最出彩的是在哪一部分?
A
序厅和尾厅是此次设计的重点,亦是难点,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既要首尾呼应,又要大气沉稳。
展览前言设计在入口两侧状似翻开的书册的展墙上,中间摆放佘盆梅海特内棺。因层高的局限,此次佘盆梅海特内棺的展示形式有别于其他展览,我们将棺和盖合体,观众能看到完整的内棺外侧,而为了弥补内棺展示的不完整,我们将立体的放大图设在两侧的展墙上。导言墙的下侧设计为立体的金字塔,烘托展览的气氛。
我们的设计立意将有始有终地贯穿整个展览,尾厅的设计这里先留一个悬念,待细心的观众在观展后发现。
展厅中的佘盆梅海特内棺
(约公元前600年,埃及)
To be continued …
下周我们将继续为您带来“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幕后探秘②”,听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为您解读本次特展。
【展览时间】
2017/6/29
(周四)
~
2017/10/8
(周日)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展厅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
-顶级的以中国古代艺术为主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