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工作了5年,谈谈我所见到的「微信」
本文作者@刘夏璐,来源:领英 | 版权归作者所有,小灶诚意推荐
全文共2347字,阅读需要5分钟
下笔时,才意识到在微信广研工作了五年。五年前,微信才刚刚在10m²的小黑屋里诞生不久,如今了融入8.46亿人的日常生活。我所在的微信最老的广研部门,诞生了亿级产品QQ邮箱,同时肩负着微信读书、企业微信等新领域的探索。而我,也从在校生蜕变为职场人,经历了偶尔成功多数失败的一些产品,下面仅以个人视角谈谈我所见到的「微信」。
有过对比的同事都会提到,在微信做产品最大的感受是没有流程,只有不惜代价的反复迭代与打磨。
是的,没有流程。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都遵循:PRD-UI-开发-测试-发布的步骤,以保障项目进度与效率。记得曾与张小龙面聊中他强调“需求书和PPT可以不必写的这么详尽,越详尽思路也难免越受局限。写完需求书后,产品经理自然想的是怎样一步步完成进度,而不去反思昨天的结论是否正确,但对产品而言,思辨是最应该做的。”所以,在微信没有流程,有无数的深夜讨论,有反复的推翻重来,有不遗毫发的产品找茬,有时候1个功能反复迭代十几个版本也是常见的,例如朋友圈功能微信预研了2年的时间。
不得不说,这样很慢,违背了互联网的“快”字诀。有时候市场是没有耐心的,大家都玩零和游戏,倾力抢占先机。而《从0到1》能代表微信对此的态度,书中彼得•蒂推崇市场是无边界的,技术革新能拓展出新的价值,我们也秉承这样的理念潜心修炼内功。例如QQ邮箱,曾经几年与Gmail、163Mail比九牛一毛,后来以简捷版抓住邮件核心诉求,以超大附件拓展云盘市场(当时还没有云盘的概念),以此类创新举动反超巨头;微信读书,在读书市场如此饱和并拿渠道比拼的市场上,以社交化阅读切入,让读书爱好者影响身边不读书的朋友,因此而杀出一条出路。
其次,是小团队作业。插几张工作环境的照片,工厂式的砖瓦房,逗逼的滑滑梯,开放式的座位,突出自由空间,方便随时沟通。
尽管微信BG已经发展成为上千人的团队(相比硅谷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很庞大),但仍强调着小团队作业的敏捷与心态。人一多沟通成本成倍增加,广研一方面自我研发企业微信的视频会议等办公工具,将沟通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将项目分割成一个个几人的小team,并将team里员工座位调整在一起,方便随时面对面沟通。除了客观形式,主观上保持小团队作战的「专注」,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抱着“做一个伟大的产品取悦自己”的信念来到这里,把自己当成产品的主人,抛开杂念,专注于产品,这也许是其它团队很难超越的。
设计能力立足于严密的逻辑
外界流传了很多「微信产品设计理念」和「张小龙内部讲座」。经历过几款工具型产品,说下我感触最深的。几年产品策划经历思考和积累最多是:1.场景,2.逻辑,3.交互表现。其中对用户需求场景的理解和交互表现的积累都有不少人总结。而逻辑,鲜有人谈,却是在微信被训练最多的。
你会觉得微信虽然很庞大,但主线很清晰,老爸老妈都会用,微信其它产品也是如此。而同样很多平台级产品,首页就很多tab和红点让人难以下手。我想可能是我们的每个决策,小到一个按钮的位置,都有依据逻辑清晰,而得出这个最终决策之前,可能尝试遍历过所有可能的几十种交互。
例如,看似简单的朋友圈timeline设计,为什么突出图片弱化文字和url?为什么没有转发和滤镜功能?为什么小视频改版成大视频后依旧只能播10秒钟?为什么以头像为分割线?为什么以细线分割每个动态而不做成Facebook的卡片形态?为什么点赞没有头像?为什么评论是倒序排列?..
很多产品抄袭朋友圈并没有思考背后的原因,最后成了东施效颦。而我对以上的思考是,微信最大的价值在于关系链,朋友圈的价值在于了解亲友此刻的真实状态。因此可以推出,图片比其它形式更能清晰明了的表达“我在干什么”,“我在干什么”比“我好看”和“我的作品”更有价值,越“近”的信息越有价值,除此之外的附加信息应按照重要性压缩或剔除。(其余不再赘述,可以评论交流)。
所以产品经理每个细节点都有反复思考和依据,强迫自己梳理清楚每个细节逻辑,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就像解数学题,长期训练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推导多种路径,寻求最优解。训练多了有时会形成一种直觉,形成更快速准确的判断。
前几年负责工具型产品,基本上只做用户和数据运营,用户增长靠的基本是口碑网状传播。现在做企业产品有点不一样,企业的需求和决策比个人要复杂很多,传播动力也小很多,所以运营显得相对重要,自己也转型负责运营。即便如此,在微信做运营也得“小心翼翼”。
广义的运营包括用户运营、数据分析、内容运营、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现在只说狭义上运营推广。很多人说微信和邮箱有几亿的流量,给新产品带量不是难事。但其实我们一直很克制,因为通常简单粗暴的塞入口,后果是不到千分之一的转化率,折算留存更低,而对其他99.9%的用户都是体验上的伤害,得不偿失。微信更不擅长通过砸资源做硬广和地推。而我们做的是,通过不断尝试,找出最有效的线上转化渠道来突破。
总结线上流量转化的方式大体为:
1.功能结合(例如QQ邮箱前期调用QQ浏览器的sdk预览文件,对用户来说体验流畅因此推广效果好);
2.主动分享/邀请(微信红包,微信读书的赠书借书活动);
3.自动曝光(QQ面板里的点亮图标和消息尾巴);
4.系统广告(朋友圈广告)。
通常情况下,这几种方式依次获取曝光越来越容易,转化率却是越来越差,而最终的效能取决于曝光*转化。不过效能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分享的载体(群的效能远远大于单点),例如关键角色(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其它角色)等等。我们通过不断测试和权衡,找出转化率最高,也是对用户最有价值的方案,进行适度推广。
最后,在微信,还是七分靠产品,三分靠运营。即使要做硬广,也做让用户愉悦的广告。最终还是以「用户价值」为导向。
结语
以上寥寥几段很难表达这几年的所见所得,拎出感触最深的分享出来,也还有很多智慧是自己还没领悟到的。无论如何,收获最大的是在微信所遇到的优秀的伙伴们,也许这才是微信最大的财富和生产力。
点击查看 | 互联网秋招季来袭,如何脱颖而出,斩获心仪offer?
90%的面试题都可以套用的【三三原则】
前花旗前辈带你攻克面试难关
▽
小灶最新四大秋招·一路通关系列
持续更新的笔试题库+在线课程+1V1导师辅导
助你斩获四大秋招offer!
▽
如何看课?
1、注册小灶官网(www.xiaozao.org),绑定手机号
2、购买过程中填写的手机号务必与注册小灶官网时的手机号保持一致
3、购买成功后登录官网,点击右上角“我的教室”进行看课
4、若看课遇到问题,请添加小灶求职顾问Ted(xiaozao025)求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