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心理学语言技巧,让你迅速提高情商
● ● ●
很多所谓的“成熟”“稳重”的人都在告诉我们,长大了就不要再说真话了,真话会伤人,要永远从肌肉深处拉出笑容来,这样可以避免伤害。
但我要告诉大家,虚伪的笑会伤害自己。
严格地说,我们可以完全防御住来自言语的攻击。尽管他人的话有可能刺痛我们的内心,但是我们并不一定会被别人说的话伤害到。可我身边几乎很少有人是十分豪放直白的。网络上总认为,直白是一种愚蠢,只有沉默才是对抗冲突的良好方式。回避他人,不与他人说话,是自己对别人施展的一种惩罚,用沉默来应付讨厌的电话骗子,烦人的同事无疑是管用的。但与那些你在乎的人冷战,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反而把矛盾憋在心中让自己痛苦。比起语言冲突,沉默更像慢性毒药。大家其实意识得到这些问题,只是没有勇气去纠正。
我们父母也常用这样的方式:把结婚戒指放在显眼的位置,把我们的被单换为大红色,被子准备两个。用这样的方式来逼婚,套路真的很深啊,其实可以不用那么煞费苦心。下面介绍三个语言技巧,帮助你提高情商。
一、巧用“三明治技术”对抗集体极化
所谓集体极化就是,当一件事情,你征求群体意见时,很可能群体所得出的结论要更冒险更极端,更不近人情。比如,如果法院向网民公布一个贪官的罪行,网民会异口同声地说枪毙。如果法院这时再公布这个贪官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做出了牺牲,网民很有可能会改口为无罪释放,实际上我们的法律体系就是尽可能地公正评估这个人的对错来量刑,而不是极端化,这样的例子网络上很多。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位心理学家分别发现了这一实例。尽管两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方法很不相同,但都得出同样的结果:全组决定一般比个人决定更冒险、激进。由于集体极化,我们的意志常常遭到所谓的社会观念践踏。
我们在生活中,集体极化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比如“逼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实你父母又何尝不理解你的现状和选择,只是一旦到了家族那个大环境,“你是否应该结婚”这个本该属于你自己决定的问题,摊到三姑爷八大姨一起讨论时就很容易变成“你必须立刻结,闪电结”。你父母那点仅存的理性会立即消失,转而支持亲戚。
这时“三明治技术”就非常有用,你在表达一个负面的反馈之前,先说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结束的时候,也再加上同样积极的意见中和“你的想法”和“对方的想法”。不要把你的批评变成直接攻击的形式,如“你们不要一天逼我婚好不好,烦不烦,我的事情不要你们管”,使用这样的话语往往会激起父母的控制欲,他们不但不会停止逼婚,会进一步拿大道理来压你,最后演变为家庭暴力争吵。
其实你只需要这么说:“爸妈,你们希望我尽早组建家庭的愿望是为我着想,不过你们确定我现在结婚一定有好结果吗?你们是否了解那些早结婚的人现状?如果我们能更稳重的做下结婚这个决定,这个婚姻才会更牢固。”
准确掌握了先甜后苦再甜这个技巧能很大的避免矛盾,比如我们校长就会跟我说:“渔啊,你在网络上写的文章很不错我转载了,但你也不要把科研论文落下,在大学这个环境中,尝试不同的文风才能在专业上有更大的进步!”
姜还是老的辣,我那么执着的人,当场就答应他今年还是要把科研论文写好,这便是“三明治技术”的运用。其实我发现身边的厅级领导很擅长这个。实际上我们也懂,但往往被感情冲昏头脑。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无聊的非此即彼问题让你往往不会所措。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你妈和你女朋友同时落水到底救哪个?”“挖掘机技术到底哪家强?”等等
一位女读者公众号里问我,她明天就要去见相亲对象的父母,男方微信说:“我的父母年龄很大都已经六十多了,他们生我是晚育,你介意吗?”
她非常纳闷。她有一点介意,但也没太大影响。不过她最无语的是无论怎么回答都可能引起男方得芥蒂。假如他回答“介意”,可能男方会有很大想法,回答“不介意”嘛,又是一种违心说谎。
这时就需要使用“升华法”来解决这个无语的问题。
女方这么回答男方就是:“这会是一个我们两家庭的重要负担,是否影响就要看,在赡养父母这个问题上,你愿意帮我分担多少压力!”
升华法的关键就在于,跳出这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最后把问题的主题选择丢给问题提出者,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如果学生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如此回答:这是一个哲学价值取向的问题,看你具体是科学主义倾向还是宗教主义取向。
如果女朋友问,先救女友还是妈?
如此回答:这是一个情感选择的问题,如果我救了你,你是否愿意赡养我爸爸和孩子。一辈子不改嫁,并且每天来监狱给我送饭。
如果逗比问:“挖掘机技术到底哪家强?”
如此回答:这要看你是否在乎学历和别人的目光。
你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想法,即使其他人可能会反对。只要你是出于好心,想有建设性的帮助,给别人诚实的反馈是没有问题的。为了帮助别人,有时候说一些逆耳的忠言也是有必要的,但要帮助别人从更高的层面来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的必要性。
令你为难的事情并不是越早拒绝越好,也不是越巧妙拒绝越好,而是越平衡越好。
所谓平衡,不是利益的平衡,而是情感的平衡。没有情感的卷入的问题只需要看利益得失既可,但是我们中国人偏偏喜欢把所有的一切要求都捆绑上情感输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要拒绝,其实要看你是否愿意付出情感。
事实上,我们总是无法拒绝别人请求的背后,往往是渴望和请求方建立情感链接。然而经历一次次的背叛和抛弃,让我们变得条件反射式拒绝。
不能给你足量的情感反馈的要求,及时拒绝就可,不用太考虑方式。因为无论什么方式,有那么些人是没有感恩这个概念的。
比如以下几种情况直接拒绝就行,因为不可能得到情感回馈!
心系白富美的男神失恋了要你去安慰他,果断不去,去了,必然成为千斤顶(就是连备胎都没成为,就换胎时用了下。)
向来自私的同事要你帮她一个小忙,大可不帮,百次帮了、一次没帮就成为永世仇敌。
对于那些亲人或者你在乎的人,还是尽量给自己一些说“好”的理由吧。
说太多“不”的话,就像当着自己的面关上了幸福的大门。
比如以下情况可以考虑接受,因为有隐藏的情感奖励。
“来吃个饭吧,XX带了很多帅哥来哦!”——可能认识朋友。
“你能出席我在学校的演唱会吗?”——可能收获快乐。
“这篇文章帮我查查资料,我们共同发表!”——可能拥有伙伴。
但我们毕竟时间和能力有限,亲人之间的要求有时也难以实现。那我们就需要使用“接受协商法”,可以先说一个可以,然后列举困难,之后征求对方意见。
如果你在乎的人问你,“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你应该试着这样回答他/她,“当然可以啦,帮什么?”直接就拒绝的话无法给你们的亲密关系注入能量,如果对方提出的要求有点无理,或者你不太方便帮忙,你可以和他再协商,如“我很愿意帮你做完这个文案,但是我五点半后才下班,下班了我需要回家做一顿好吃的给父母,大概七点我才有时间,还来得及吗?”
事实上,那些先说了可以,之后再拒绝我的人,我心里还是有那么点喜欢他们的,比起那些主即找借口拒绝的人。
沉默会加重自己与亲人之间的隔阂。生闷气更是一种自卑的信号。如果我们巧用心理学中上面的三个技巧,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如鱼得水。
作者简介
剑圣喵大师,心理学博士,副教授,青年作家,微信公众号:剑圣喵大师,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
来源|简书
文|冬天的轮回
http://t.cn/RGiLSgY
授权「小灶计划」发布
◆ ◆ ◆
「推荐阅读」
「精选礼包」
点击查看 | ▶ 96766人选择|独家「2016求职大礼包3.0」发布
▼ 更多干货,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