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与人类工作、生活的交融,我们的生产生活呈现出整体数字化趋势。全球数据已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和海量聚集的特点。大数据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等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全球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并在技术研发、数据共享、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


在中国,2017年是我国大数据产业迅猛发展的一年。2017年底,总书记就提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了五项战略部署,其中第一项就是推动中国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发展。


2018年1月梅宏院士在重庆两江新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专题会议上,也曾谈到: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一个重要提升,数字化将对传统产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改变和颠覆。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发展数字经济就是顺应时代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


院士梅宏

 

梅宏,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在构件化软件中间件、开发方法学和工具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系列成果。多年来,他针对开放网络环境下软件动态适应和在线演化两个核心难题,提出了基于微内核的中间件构件化体系结构和基于容器的构件在线组装机制,建立起了构件化的软件中间件技术体系与框架。他提出的基于软件体系结构(SA)的构件化软件开发方法ABC,拓展了SA到软件全生命周期,实现了对系统级结构复杂性和一致性的有效控制。2011年,梅宏被评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与清华失之交臂

 

1963年5月,梅宏出生于贵州,并在贵州余庆县念完了小学和初中,从小他就立志当一名科学家。197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到“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让他非常振奋;同年《哥德巴赫猜想》报告中有关陈景润科研攻关的故事,也坚定了他做“科学家”的梦想。


1980年,17岁的梅宏以贵州省约排名20的高考成绩,考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其实他第一志愿报是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可不知为什么,原本视力正常的他,在升学体检表上被误写成了“高度近视”,也因此他和清华失之交臂。尽管这当时在他内心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可并没有阻碍他实现“当科学家”的梦想。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去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本科毕业后他又考取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潜心于计算机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他读硕士时,正值人们“下海淘金”的年代,不少学者纷纷加入了下海捞金的队伍。他的导师也动员他毕业后去企业做一名软件工程师。可梅宏觉得这与他的初衷相距太远,为了继续学习与科研,1987年他选择了留校担任助教,2年后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博士。


从本科、研究生、博士,一直到博士后的12年里,他一直专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习、研发和教学。1992年10月,梅宏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师从杨芙清院士,从此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在杨芙清院士的影响下,他的研究方向从研究程序设计语言改为了研究软件工程,从此他的研究方向就稳定了下来。


成功在于他的坚持

 

其实早在“读研”期间,他就攫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时,他的研究生导师接了一个项目——给一家工厂做数控切割机的排料软件。客户要求他们做的这款软件,能用自动或计算机辅助的方式把钢板上的零件排得整齐,实现钢板利用率最大化。


项目开发了一年多,后三个月为赶工期,所有研发人员必须统一在工厂的会议室里集中研发。时值1986年酷夏,炎热难耐又没有空调,23岁的梅宏和几个研发同事们全然感觉不到炎热,他们夜以继日地盯着计算机,长时间忘我地工作着。会议室从早到晚都是“砰砰”的敲击键盘声。经常因选对了一个“公式”,会议室半夜传出欢呼的尖叫声。由于吃、住和工作都在会议室进行,里面的空气弥漫着各种难闻的味道。


3个月辛苦的研发工作,却让年轻的梅宏感到既充实而又快乐。特别是软件完成后,拿到第一笔数目不菲的酬金时,那种兴奋和成就感让他多年来一直记忆犹新。据说后来他们开发的这套软件因客户反响好,又被卖给了其他客户。但潜心学习的梅宏无暇顾及这些。


十年如一日的北大青鸟生活

 

其实细数起来,这样的日子他经历的不少。1992年至1999年在北大杨芙清院士组织领导的青鸟工程开发过程中,梅宏一度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时间最长达12小时。十年里,他经常工作在青鸟工程技术研发的第一线,经常因为忙而没时间接送孩子。


梅宏参加工作讨论会


考察工作时的梅宏

 

“八五”期间,已是项目集成组长的他,解决了项目很多关键技术问题,为项目的顺利集成和完成做出了很多贡献。“九五”期间,他已是项目技术负责人之一和青鸟软件生产线系统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始终在技术研发第一线组织开展工作。他配合杨芙清院士提出了软件生产线技术的思想和青鸟构件模型,制定了青鸟构件技术规范。进入市场后,青鸟系统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国内CASE市场的形成、发展以及软件工程思想和技术的应用推广。


数据科学家云上工作室


北理工梅宏院士率队发布“数据科学家云上工作室”


对于大数据的研发,他提倡进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应用研究。2017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认定,清华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北理研发主要是梅宏负责),同阿里云、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成立了“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并联合研发了“数据科学家云上工作室”项目。“数据科学家云上工作室”,为数据科学家提供了“管家服务”。


关于这款产品研发的初衷,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研发团队负责人的梅宏表示:大数据时代,数据量迅猛增长,但数据环境和处理平台却纷繁复杂,各行各业急需一站式的大数据应用平台。“数据科学家云上工作室”就是一个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大数据云平台,兼容了市面上多种主流大数据软件,基于云端开启跨界融合的新模式。它是一款即学即用、零运维和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大数据应用平台。


和传统工作站相比,数据科学家云上工作室即开即用、秒级计费,最快几个小时即可开展自身大数据分析业务。它的使用简单、方便、快捷。工作室预置了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自研和集成的超过100种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算法和10多种可视化类库,帮数据科学家完成了对大数据相关软件和服务的学习、安装、配置、调试、管理、升级等繁琐的工程性活动。数据科学家只需关注数据、算法和应用本身即可。而企业只要通过云上工作室实现大数据基础设施和架构的无缝衔接,就能快速、经济、高效的开展业务。


“数据科学家云上工作室”项目是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展开“产学研用”合作的第一步,后续梅宏会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未来,大数据研究将面临诸多挑战

 

关于大数据的现状和发展,梅宏认为:各国都看到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将它当成了促进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引擎和提升国家综合能力的新利器,不少国家纷纷超前布局。但大数据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目前大数据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各国没必要无视本身应用需求和环境约束盲目上马大数据平台项目。这很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其次,大数据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它背后观念的变革,可能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可以说,谁先下好这步棋,谁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对于大数据的应用,人们要冷静、审慎地思考和布局,切勿操之过急。

 

最后,大数据也让人工智能发生了快速的变化。早期人工智能都是高级程序设计;现在的人工智能已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智能,是利用机器学习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数据中自己向上发现规律。现在很多人都关心:机器是否能拥有人的智能?


目前我国也有类脑计算,即借鉴大脑中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规律,在硬件实现与软件算法等多个层面,对现有的计算体系与系统作出本质的变革,从而实现在计算能耗、计算能力与计算效率等诸多方面的大幅改进。但“类脑计算”还是需要人来做程序的设计、输入、修改和调整,机器无法自主完成正确的行为选择。所以,目前机器还不能拥有人的智能。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