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师——写在教师节(1)
我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是一位年近70的老教师,姓赵。每次我们放学、老师们下班后,她总是步行回家。那时父亲骑自行车接送我上学,每次在路上遇到赵老师,总是热情地让她坐在车后,捎她一段路。一开始赵老师不好意思,后来就坐上了父亲的自行车。于是父亲的自行车上,前面的车大梁上坐着我,后边的车座上载着赵老师。父亲一边骑车,一边跟后座的赵老师聊天。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记,难以忘记父亲那种天性中的热情与善良。
我上初中时,学英语从国际音标开始学。我小学的时候没学过音标,也没什么英语的基础,所以听写音标时经常写得一塌糊涂。当时英语老师经常把我的听写挂在教室的墙上“示众”,让我幼小的心灵备受伤害。后来换了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姓李,她发现我的记忆力和模仿力很好,就有意地鼓励我忘记音标,跟着磁带背诵。说实话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背的英语是什么意思,但是总是能“差不多”。每次我背诵对话或者课文,李老师就使劲地表扬我。就在这样的鼓励和赞扬中,我找回了自信,也喜欢上了英语课。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下决心:长大了,要当一名老师。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位数学老师姓曹,他醉心于教学,也是年级的教学组长。他经常给我们讲一个故事,百讲不厌。故事的大意是早期欧洲有位数学家(貌似叫欧拉),花了一天一夜的功夫去思索一道数学题,后来数学题解开了,他的眼睛也瞎了。曹老师故事背后的意思很明确:要有钻研精神,不怕吃苦。可那时我就想不明白:解一道数学题,难道比眼睛更重要吗?
曹老师还经常跟我们说:“你们看某班的某某,数学很好,可就是贪玩,喜欢踢足球。我经常对他说‘解开一道题的快乐,难道比不上你踢进一个球吗’?”。每次听了这话我都很不理解:踢球有踢球的快乐,解题有解题的快乐,这俩能放在一起比较吗?
我高中文科的班主任姓狄,狄仁杰的狄。记得有一次我闹情绪,辞去了班长职位。过了大概一个月,又厚着脸皮重新“就职”。当时在教师休息室里,我对狄老师说:“我怎么有种封建君主复辟的感觉?”一句话把狄老师逗得大笑。
我高中时代的成绩一直在班里的七八名(全班78人)晃荡,很稳定。有一次考试完了给成绩前十名的颁奖,奖品是我用班费买的笔记本(notebook,不是laptop)。狄老师给我的赠言是:“我想,凭着你的善良、热情和真诚,你会成功的!”——至今还珍藏着这个本子。
我上专科的时候“早恋”,在我们那个封闭的小城中的封闭的校园,这被系里的领导视为洪水猛兽。当然我和女朋友没有少“挨整”。后来听隔壁班里的一个好友对我说,我们的书法老师在他们班里提到了我们,说:“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不知道系里的领导怎么想的!?”。
上专科时特别喜欢我们的一个心理学老师,高高瘦瘦,戴着厚厚的眼镜,很幽默,还记得他的一句“名言”:“我此生有三个愿望,一是读万卷书,二是行万里路,三是当万元户。”
还是在专科,我们有一个特别nice的来自英格兰的外教叫Richard,典型的英国绅士。有一次上课他让我们表演英语小品《灰姑娘》,很不幸,我抽到的角色正是“灰姑娘”。我反串了一把,把班里弄得哄堂大笑,但是我确实是认真演的。Richard看完我的表演,对着班里的同学说:“Fred如果将来做老师,课上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他的学生一定都会觉得很亲切,很喜欢他。”后来的事实证明,Richard 看人没错。
我在山东师大读专升本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教我们英语精读的老师姓李,我跟他私交很好。上课的时候他很“维护”我,记得有一次我给班里背诵《I have a dream》,把班里背出“一身鸡皮疙瘩”,李老师笑着对班里说:“这就是年轻人!”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自信。
还是读专升本的时候,那会儿我专心准备北语的研究生考试,英语专业课的成绩在全班倒数,弄得我极度郁闷。后来我们的商务汉语老师潘老师有一次在课上聊起了考研,说:“根据我的经验,在班里专业课倒数的,往往到最后考研尤其是跨专业考研的成功率更高。”一句话仿佛给我打了兴奋剂,而这话,也“激励”着我考研最终成功。现在想来,潘老师当时说的那番话简直就是“上帝之语”。
我在北语读研的时候“不务正业”,一是整天忙着在高校代课,二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课或者选修课从来不听,宁肯自己看闲书。结果临近毕业了,我才发现自己居然还差两个学分才能毕业!
怎么办呢?后来我就去找了导师程老师,程老师通过导师课给了我四个学分。
后来,我就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