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这是什么,你猜到了吗?
时间过得真快,“2017新年快乐”的祝福还在耳边,转眼2017就过去了一个月,来到了二月。
祖国的亲们在享受着春节假期,看着《诗词大会》,而我在琢磨着,即将到来的元宵节,该怎么跟学生们一起过?
吃汤圆就免了,那东西不但在这里不好买到,万一哪个学生吃了过敏或者怎么的,好好的节日,反生事端;看花灯也有点难办,如果一定想看,有机会将来自己去中国看吧。
想来想去,决定让学生玩“猜灯谜”。
说起这个班级活动,自己还真算得上有经验。2013年在北京德国使馆学校的中文活动周上、2014年在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工作的中秋班级会上,自己都曾策划和组织过这个活动。
说是“灯谜会”,其实既没有灯,也没有谜,只不过是把学生们学过的一些有关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用彩色的纸条打印出来,串在彩线上,然后让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答对有奖。
学生们很喜欢,效果很不错。
所以我决定,在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在我所任教的七个班级中再来一次元宵灯谜会,给学生们一次特别的体验,给自己的本命年一个珍贵的记忆。
之前的活动很成功,但美中不足的是如前文所说,“灯谜”的展示形式过于简单,所以我决定这次提高点难度和档次,整的像模像样一些,从技术层面上说,就是把谜语贴在花灯上。
问题是,花灯从哪里来?
大概每个对外汉语教师,都有自己作为教师的一个“软肋”。有的长于语法的讲授,却短于课程的设计;有善于讲词汇,却讲不好汉字;有的面对成人学生潇洒自若,却可能会在一群孩子面前满头大汗。
我的软肋,就是“动手能力差”。
这个软肋的直接后果就是我的课上尤其是文化课上极少有涉及剪纸、中国结等中国手工艺品制作的元素——你让我带着孩子剪纸,那绝对是赶鸭子上架。
所以虽然想到了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制作花灯,我却依然一团迷茫:这花灯该怎么做呢?方法从哪里来?
答案是:从万能的朋友圈里来。
一边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边随手打开了朋友圈。往下翻了几条,一位正在英国做汉语志愿者教师的师妹的帖子赫然映入眼帘。
正愁没人教,天下掉下个粘豆包!
看着这位师妹的学生手中的花灯,我试着做了一个花(怪)灯(物)。
然后给师妹发去语音求助,被告知制作方法就在万能的youtube视频里,我就跟着视频又做了一个…….
然后,我又自己做了一个,Finally!
面对眼前的这个小花灯,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天哪,这是我做的?
自信心爆棚,我是不会让学生们知道我是“手工白痴”的,恰恰相反,我要教学生们:做花灯!
红的,绿的,黄的……
周二的文化课上,孩子们纷纷举起了自己做的花灯。
“嗯,不错不错!”我一边表扬着,一边给这帮孩子下达了任务:“明天每人带着五个花灯来学校哈,不包括今天做的这个!”
还没等学生们表态,我又补充了一句:“还有啊,每人出十个问题,问题或者谜语都行,用彩条打印出来,明天一起带来!”
于是,第二天,我们有了六十个五颜六色的灯笼,一百个形形色色的问题。
可是还需要一个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需要把这个花灯和谜语挂起来,各位同学有什么好主意?”周三的课上,我向这帮孩子抛出了这个问题——虽然我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我们可以把彩灯拴在彩线上,然后用胶带把彩线的一头贴在天花板上,彩灯很轻,应该没问题的!”张可说。
“嗯,好主意,问题是,哪里可以弄到彩线?”
“明天我可以带来!”美琳,班里那个最聪明也最靠谱的女孩说。
“好的,你一定要带来哦,后天就是周五了,我们剩下的可以准备的时间就只有一节课了。”
“明白!”
美琳果然靠谱,周四一上课,她就给我带来了彩线,确切的说,是一团红色毛线——这就够了!
“美琳,你去用我的电脑,制作一张PPT背景图,欢迎大家来到灯谜会;张妮、韩旭、蓝天,你们三个,把所有的问题贴到花灯上,注意彩条的颜色尽量跟花灯的颜色不一样;张可,你负责把大家准备的所有的问题的答案汇总出来;彭睿,你俩给我做一份明天的学生名单和得分表;麦迪,你负责写一份活动说明;声喆,我现在要把这些彩线贴到天花板上,你负责给我剪彩线、递胶带!”
在这样的分工协作下,四十分钟过去,彩灯已经挂起,教室里顿时有了节日的气氛。
但是毕竟也只有四十分钟,还有很多彩带没有贴到天花板上,还有很多带着问题的彩带没有贴到花灯上,还有,还需要制作至少三十个花灯……
但我一点也不着急。
因为,后边还有四个班,几十个或许不怎么听话但精力充沛且最喜欢帮老师干活的孩子……..
“万事俱备,只待来宾!Ladies and 童鞋们,欢迎来到元宵灯谜会!”
这是周五一早,我发出的微信朋友圈,也是“刘老师”的呐喊和呼唤。
元宵节灯谜会的效果怎么样?Well,有现场图。
然而,这次精心准备的元宵灯谜会很成功,却实在不能说让自己很愉悦,至少不是一直都很愉悦。
因为我发现,在整个活动中,班级和班级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展现出巨大的反差。
大部分孩子从一进入教室就一边发出“This is amazing”的感叹,一边兴趣盎然地去找题、答题,恨不能时间定格在这一刻,更不乏孩子跑来,很真诚地对我说一句:“Mr. Liu,thank you for making this for us!”
但是,我终于要说但是了,也不乏有孩子,对这一切都不感兴趣,漂亮的教室,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没有了桌椅的空地而已,只是更方便了他们在那里玩闹、嬉戏,更有“bad”者,甚至拿着铅笔在那里抽打着彩条,以此为乐,大笑不已。
看着前者,我感觉欣慰与满足;而看到后边的场景,我只觉得,我的用心喂了狗。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deserve你的用心与付出,你的用心,要留给懂你的人、感恩的心,教学上如此,生活中更是如此。”
这便是这场元宵灯谜会,带给自己的触动和感悟。
学生散罢,热闹远去,放学后,终于可以一个人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欣赏着自己的作品,而且,可以好好看看这些孩子们自己出的问题和谜语——我告诉孩子们,这些问题最好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也可以出谜语。
不看不知道,问题真奇妙。
有的问题中规中矩,比如“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还真就有孩子的答案是上海。
有的问题难有答案,比如“最有名的中国菜是什么?”——我得问问出题的这个孩子,是土豆丝还是宫保鸡丁,是番茄炒蛋还是水煮鱼?
有的问题比较奇葩,比如“中国在哪?”——在地球上,在亚洲,在东方。
而让我着迷的,却是这个像一首小诗一般的谜语。
“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当你问她是何人,她说你知道!”
亲爱的,这是什么,你猜到了吗?
2017年2月11日 于美国蒙哥马利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另一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