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汇头条] 乡村节事 及 节事旅游的发展态势及影响效用探析

2017-01-31 旅游归话 华中旅游节庆营销智汇

[智汇头条]  乡村节事 及 节事旅游的发展态势及影响效用探析

近年来,节事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逐渐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与以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观光为基础的乡村旅游逐渐紧密结合,发展成为兼具地方特色与文化活力的新型旅游产品。

1.引言

乡村节事是由乡村社区机构组织策划,用于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或生活方式等,并由乡村社区作为载体的节庆及事件。乡村节事旅游活动是指针对乡村地区某一特定的节事主题,通过事先安排活动、公告活动的内容时程,并采用公开的方式进行庆祝或展示等方式,以达到吸引游客前往,并进行相关观光消费的目的的行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逐渐成为了都市居民向往的旅游度假场所,而节事旅游因其在发展地方经济、树立地方形象等方面所起到的显著作用,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乡村经济重要的驱动力量。京郊乡村作为城市外围的绿色开敞空间, 具有客源市场大而稳定、地价相对便宜、建设用地广阔等优势,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乡村地区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加之独特的乡土风味和田园生活,与节事相结合产生了大量的新型节事旅游产品,如通州区宋庄文化艺术节,大兴区庞各庄西瓜节,门头沟区军庄镇京白梨采摘节等都已发展成为蜚声中外的节事旅游产品,在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树立了良好的地方品牌形象。目前,乡村节事旅游活动已经覆盖了京郊各个区县,在北京十个远郊区县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中,更是将节事列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


2. 京郊区域乡村节事的总体布局

京郊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初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农家乐式民俗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京郊各区县乡村旅游已经初步形成了多类型、广分布、综合性的总体布局。从节事举办的空间分布来看,节事活动目前已经全面覆盖北京远郊的10个区县,截止到2008年,已有13570户开展了乡村旅游接待工作,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54个,市级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8261户;从节事举办类型来看,也已从早期单一以农产品采摘和农家院体验为主发展到包括农业产品、乡村风光、民俗文化、都市休闲等内容并存的多样化节事类型。以2009年为例,当前京郊区域各区县乡村节事活动的总体布局及其分区特色可归纳如下。

3. 京郊区域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3.1 节事数量明显增多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京郊区域的乡村节事活动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从1980年的1项节事活动发展到2009年137项节事活动,尤其在1990年、2000年左右,数量增幅均有显著增长。从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京郊乡村节事活动的数量由2000年的17项,增长为2009年的137项,增长量近700%,且呈现出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趋势。目前,京郊各个区县均举办了基于自身特色的多样化节事,无论在旅游淡季或旺季,均有相关的节事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

3.2 节事类型日益丰富

近年来,京郊乡村节事活动正向着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早期存在的主题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发展至今已形成包括农业产品类、乡村风光类、民俗文化类、都市休闲类、其他综合类等五大节事类型(见表3)。初期的节事旅游多依赖本地的农产品和自然资源,开展例如采摘节、观光节之类的节事活动,如今,节事举办地开始逐渐注重深入挖掘乡土特色,力图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传承与节事旅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自身品牌,扩大节事知名度,吸引更广泛地域的游客。

3.3 节事影响力逐渐扩大

3.3.1 活动空间延伸,辐射范围拓展

随着乡村节事旅游的深入发展,京郊许多节事举办主体在挖掘本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开始注重节事旅游核心区的辐射作用,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潜力开发,把活动范围延伸至其他景点,力图通过节事活动的空间延伸,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密云冰雪风情节,在依托主活动场地云佛山滑雪场及南山滑雪场的同时,结合每年的节事主题,在周边的黑龙潭景区、古北口镇等地联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冰雪节的活动型,提高了节事接待能力,也通过节事的区域联合开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3.2 参与人群增多,影响范围扩大

在节事旅游的起步阶段,参与节事活动的人群多局限为当地民众或邻近乡镇居民。随着节事活动的成熟和知名度的提高,参与节事的人群范围随之扩大,客源地已从之前的村落范围逐渐扩大到北京市区以至于全国范围;同时,节事举办主体也从最初的村镇级政府发展到北京市级甚至国家级的组织或协会。如通州宋庄举办的宋庄文化艺术节,其参与人群、举办主体就经历了上述转变,影响范围从村镇逐渐扩大到全国,参展作品也从最初宋庄及其周边地区的艺术家作品扩大到全国范围的艺术家作品,由举办初期服务于宋庄镇的艺术家,到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艺术活动、艺术品展览和交易的盛会。

3.3.3 活动周期延长,节事收益增加


乡村节事旅游发展初期,由于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基础设施,活动场地等各种基础条件的限制,一直停留在短周期经营的模式上。近年来,由于地方政策的支持,建筑、交通、场地、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京郊多数旅游接待地具备了举办长期节事活动的承载能力,节事活动的举办周期得以延长,以至于有能力容纳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观光客来访,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的效益,促进节事活动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例如宋庄文化艺术节,其活动时间由初始6天增加到23天,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游客不再是短暂的游览,而是长时间感受节事活动的氛围,极大地提高了节事旅游的参与性和精致度。

3.3.4 品牌效应扩大,影响程度加深

在地方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众多京郊乡村节事活动得以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里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地方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提高,也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如顺义燕京啤酒节的举办,已经成为顺义经济发展的名牌和对外展示顺义新形象的“城市名片”,同时也为顺义名牌企业和优势资源的推介起到了窗口作用;同样,宋庄的小堡村有着“艺术家村”的知名度,也与宋庄文化艺术节的持续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大兴西瓜节经历了22年的举办历史,不仅已形成中国知名的乡村节事品牌,同时也成为当地农产品种植业及旅游业发展的旗舰力量,带动了当地农业园区向旅游景区的转变以及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变。

4. 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的影响效用

4.1 研究案例选择

本研究以怀柔区长哨营满族村为例(见图2),研究京郊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效用。长哨营历来是满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自200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满族风情节,成为了满族文化的宣传地;另外,依托本地农产品特色资源,长哨营村已成功举办山货大集十余届,并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品牌。长哨营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为节事及节事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京郊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典型实例。

4.2 节事旅游基础支撑条件分析

4.2.1 交通区位

长哨营村位于怀柔区北部,地理位置优越,111国道从长哨营村中心穿过,纵贯长哨营乡域南北,区位交通相对便利,由长哨营村北上可达河北的丰宁满族县和内蒙古蒙古族自治区,东可达承德,西可达延庆县和张家口市,东南可达密云县密云水库(见图3)。长哨营是怀柔区北部山区的交通枢纽,地处北京市通往河北及内蒙古地区的交通要道,处于京承经济发展轴上,是通往承德坝上草原的必经之路,为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客源优势。

4.2.2 地方政策

长哨营村为大型中心村,是长哨营乡民委员会辖村,也是乡政府村委会地。在2006年的乡规划中,长哨营乡政府提出了五年短期规划目标和十五年长期规划目标,规划建设满族八旗文化新村。作为八旗村之一,长哨营村按照“文意、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发展思路,建设了满族特色文化村,同时乡政府和村委会联合举办各类节事,鼓励当地居民踊跃参与,节事旅游已成为整合“文化立意、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4.2.3 自然地理资源

长哨营村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水资源充足;汤河、白河从镇内穿境而过,水质良好;山地广阔,林木茂盛。村内85%以上的区域为山地,此外就是河谷及平滩,地形地貌的丰富造就了多变的自然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同时,由于地处深山,气温相对于市区要低4°C左右,成为避暑纳凉的上佳场所,因此,尤以5月到9月为黄金旅游季,为乡村节事的举办提供了宜人的气候条件。

4.2.4 民俗文化资源


长哨营村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村内满族人口比例达34%以上,是北京满族人口聚居地。乡政府建设规划了“满族八旗”文化新村,房屋对照满族传统旗营建筑特色进行仿古复原装饰,显现了独特的满族文化内涵,构成富有特色的生态村落景观风貌。在此地打造民俗文化类节事旅游产品,不仅可以集中展示当地文化特色,也切合当地村民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

4.2.5 产业经济资源

长哨营村的工业产业比较薄弱,主要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农业的发展主要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在长哨营的经济构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多采用本土生产的农作物作为旅游旺季食品原材料及营销的商品,农产品的推广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诉求。村内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和旅游业,旅游业主要以雁北庄园和七星满族民俗旅游度假村两个景点为主,服务业产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了逐步提高。

4.3 节事及节事旅游发展的时段性及其特征

满族风情节和山货大集为长哨营村最为典型的两类节事活动,其中满族风情节以长哨营村本土文化为基础,注重挖掘本地人文资源;山货大集则是以当地农产品为依托,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两类节事活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发展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到2006年,这一阶段村内单纯地举办山货大集,专设农事活动体验引导员20人,选择交通方便的地点、地块,引导游客自己下田掰棒子、收花生、刨白薯,或组织游客参与推石磨做豆腐等农家生产活动,出售的农产品价格均在1至2元左右。此阶段的山货大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产带动三产的积极作用,但在经济效益和节事影响力方面收效甚微。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等原因的限制性,其举办主体和参与者主要以周边村镇甚至本村民为主。

第二阶段:2007年到2008年,长哨营村以自身文化资源为依托,参与策划并实施了满族风情节这一节事活动。在节事举办期间,人们通过观看满族特色的建筑、参观满族特色民居、感受满族特色民风、品尝满族特色美食等活动全方位体验满族文化的魅力。满族风情节不仅自身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及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以2008年风情节为例,长哨营共接待市区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万元。山货大集活动的发展也打破了举办初期的瓶颈,参与游客明显增多,直接经济收益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2009年到2010年,长哨营村致力于将满族风情节与山货大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一方面,将山货大集正式纳入满族风情节活动内容,成为其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让满族风情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山货大集的活动内容,增添满族美食展示,满族民间剪纸、刺绣、编织品展卖等。“逛山货大集,品满族小吃”已成为长哨营的品牌活动。满族风情节和山货大集的成功融合带动了节事本身和村镇知名度的提高,扩大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

4.4 节事及节事旅游的影响效用

4.4.1 经济影响效用

节事及节事旅游对长哨营村的经济影响效用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首先,节事对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品牌效应能够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游客进入举办地,进行餐饮,购物,住宿等消费活动,增加当地民众、企业及地方财政收入。长哨营村满族风情节和山货大集活动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及周边乡镇、区县的居民,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山货、满族特色小吃以及满族工艺品的集中销售机会,也为一些特色产品的品牌形成创造了市场条件。仅2010年十一期间举办的山货大集就吸引、接待游客2.7万人次,收入80余万元。其次,节事及节事旅游在为举办地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乡村举办地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一产带三产,三产促一产”的作用。长哨营村村民以山货大集为平台,将旅游业和农业资源相结合,在推进农业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商品价值的同时,形成以农业催生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农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发展了以山货大集、风情节为代表的节事经济,打破了传统村落中以农为本的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了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目前,长哨营村已经形成了以特色种植、民俗旅游、餐饮服务等三大行业为主的经营业态。

4.4.2 社会文化影响效用

节事及节事旅游对长哨营村的社会文化影响效用主要集中在举办地文化传承与推广、村民文化交流、村民社会人口构成优化等三个方面。首先,节事及节事旅游提供了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平台,借助长哨营村满族风情节的举办契机,大量满族文化传统得到了复兴,例如满族饮食习惯、运动竞技、特色歌舞以及婚庆风俗等均在节事中得以体现,提供了大量的居民和游客进行互动的机会,吸引了游客及本地村民的极大兴趣,既向游客展示宣传了民族文化,也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促使村民回归民族的文化本源。其次,节事及节事旅游加强了村民与外界的文化交流,长哨营村通过开展大量的节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北京及周边省市的大批来访者,使村民通过与外来游客的直接交往,增加见闻,扩大视野。第三,节事及节事旅游实现了村民的就近从业,减少了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向乡村回流,改变了当地原本高度老龄化、低文化水平的人口构成。根据调查显示,目前长哨营村民的老年人只占21%,受过高中教育及以上的则接近50%,较21世纪初有了明显的好转。


4.4.3 环境影响效用

节事及节事旅游对长哨营村的环境影响效用主要集中在公共设施、生活空间改善两个方面。首先,节事及节事旅游带动了当地公共设施的建设,随着长哨营村风情节和山货大集的日益兴盛,当地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水、电、路、通信、停车场、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以及展厅、文化室、公园、医务室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中,目前已基本完成了配套建设。其次,节事及节事旅游促进了村民生活空间环境的改善,增加了户外休闲场所和设施,绿化景观得到了系统规划,民居建筑得到了修复、翻新、重建(见图9、图10)。与此同时,节事举办期间大量人流的涌入不可避免地给长哨营村带来了一定的垃圾、噪声、废气等环境污染问题,但是,通过与当地村民的访谈不难发现,村民更多地关注公共设施及生活空间的改善,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相对较为漠视。


5. 结语

      乡村节事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通过乡村节事活动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不仅可以适应新形势下乡村农业的发展需要,也成为改善乡村面貌,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驱动力量。

本文分别以京郊区域及京郊区域的长哨营村作为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效用。从区域层面看,乡村节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由地方性经济刺激策略演变为区域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完全覆盖了北京远郊的10个区县,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一区一特色”的区域总体布局。除了节事数量持续30年上涨,节事类型日益丰富外,在节事影响力层面,也呈现出了活动空间延伸、辐射范围拓展,参与人群增多、影响范围扩大,活动周期延长、节事收益增加,品牌效应扩大、影响程度加深等四个显著特点。从乡村个体层面看,经济影响效用、社会文化影响效用、环境影响效用多以正面效用为主。其中,经济影响效用主要集中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社会文化影响效用包括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推广、村民文化交流、村民社会人口结构优化等三个方面,环境影响效用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和生活空间的改善。实践证明,乡村节事对乡村旅游产业乃至乡村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其应用范畴也正逐渐从地方层面拓展到区域层面。伴随着京郊节事旅游进一步的纵深发展,乡村节事旅游的巨大潜力也将逐步显现,而本文对京郊区域整体及乡村单元个体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乡村节事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节事旅游产品与乡土文化的结合、节事旅游产品与乡村产业的结合以及乡村节事产品之间相互的融入和渗透是最为关键的三个要素,对于乡村节事旅游活动更多地获得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进而推动乡村节事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图文来源于《旅游规划与设计》第3期。   声明:我们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微信后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并致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