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WORD天!这位军校教员在反爆炸课上用了真炸弹!

2016-11-20 文献 黄埔一号v军校资讯



你上反爆炸课还在用模拟炸弹吗

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

O!U!T!啦!

什么?你没有见过炸弹

没有上过反爆炸课

今天,我们就带你走进一位很“牛”的军校教员的课堂

带你上一堂“刀尖”上的课



主角出场!咦,这是神马?

看起来好高端的样子。

好了,不卖关子了,它们就是——

炸!弹!

……对于从来没见过炸弹的宝宝来说真是@#¥%!&……

……等等,炸弹还能长这样!

不过,它们还有个身份,那就是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教员汪海泉课堂上的教练弹。

……上课的时候不用仿真教练弹用这个?吓死宝宝了……


对,你没有听错,这位军校教员就是这么牛!

好吧,主人公是时候出场了!


人物名片

姓名:汪海泉

单位:武警福州指挥学院

职务:工兵教研室  教员

主要成果:从事爆炸反爆炸教学14年,所带学生遍布武警部队反恐处突一线,被表彰为优秀教员、武警部队“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军队优秀人才三类岗位津贴获得者,福建省排爆专家组成员,所授课程《反爆炸与抢险救援》被原总参评为军队院校优质课程,编写军队“2110”工程系列教材16本,多次立功。


由于反爆炸课程不确定因素多、操作复杂,比较危险,所以,上课前,汪教员会就相关的内容进行说明,对容易出现隐患的细节之处进行强调,确保授课质量。




开始上课。大家就来见识见识炸弹的威力!



砰……


好了。这只是小试牛刀,让大家看看炸弹的小小威力。接下来我们先体验一下排爆过程。


当然,首先要穿上厚厚的排爆服,做好防护措施。武警排爆手们肩负反恐重任,压力很大,而且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心理素质,假若排爆失败,会付出生命的代价。由于炸药威力巨大,即便穿上排爆服,倘若排爆失手,也难以保证绝对安全。因此,加强平时的实战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亲身经历过实战的汪海泉在课堂上大胆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提出“真炸弹,少装药”的模拟对抗排爆训练方法,建立“反爆炸案例库”并对案例即时更新完善;拍摄爆炸物爆炸相片,制作模拟爆炸物3D数据库,并对3D数据库进行资料分类整理、导入和程序编写说明,力求训练贴近实战。


明确具体流程。


第一步,穿上排爆服。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


完整的防护形成了。


这个盒子里装的可是真正的炸弹!!!对,你没有听错!


兵哥哥距离这么近,好惊悚!


面前的炸弹都是汪教员自己做的,是不折不扣的真炸弹,目的就是让学员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找到感觉,体验一下排爆手在“刀尖”上跳舞的感觉。



1、2、3、4,2、2、3、4,换个炸弹,再试一次!


这时候遇到了一枚棘手的炸弹。教员在旁指导,两人协作完成处置。经过学员细致周密地分析,确定这是一枚定时炸弹,且在允许时间范围内可以任意移动。好了,还在等什么,赶紧动手吧,随便怎么倒腾都不会炸的。不过时间到了就难说了……


好了,圆满完成拆弹任务,是时候脱去厚重的排爆服了!一身汗!



接下来就是派出检查人员,看看作业质量。不错,很好。



教员讲评,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教员请优秀的排爆手出列讲述心得体会。



完了吗?没完!

炸弹拆完了,销毁炸弹也是一门学问










用专业的爆炸物销毁器材进行作业,不仅安全,效率也十分可观!



课尾,教员带领学员回到室内,对刚刚的炸弹动一次手术!全部解剖,结合排爆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研究对策。


一堂反爆炸课结束了,学员们普遍反映很充实。其实,这只是汪教员这么些年来授课的一个缩影,作为从战场走过来的人,汪海泉知道学员最缺什么。利用实弹教学,这在以前没有人尝试过,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课堂上利用真炸弹教学只是汪海泉14年来贴近实战教学的冰山一角,这些年来,他一直耕耘在课堂上,从不懈怠。当笔者问起他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汪教员说,那就是带出了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让我们一起听听毕业学员对老师的评价。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生的照片不便公示)

一等功臣,武警新疆总队七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  王一杰:真正到了反恐处突一线,上了战场,才体会到实战教学带给我的馈赠,是军旅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教员,感谢您,是您把我从课堂带向了真正的战场!


二等功臣,武警吉林总队某支队后勤处副处长  李春苗:回望军校生活,点点滴滴,无不充满战场的味道。如今,教员的桃李已结遍五湖四海,教员带给我们的火药味,也成为一线战斗员闻之则喜的味道!


二等功臣,原武警甘肃总队工化中队中队长  李连金:人在课堂,心在战场。教员给我的感觉就是思维的超前意识,总能预料到战场事态的发展。回到部队后,成为带兵人,上了战场,遇到的很多事都有着课堂的影子,每一次成功处置恐怖事件后,总能体会到当初课堂带给自己的源源不竭的动力。


还有很多……


14年来,汪海泉所带学生多人荣立一等战功,成为武警雪豹突击队和其他反恐一线部队特战骨干的更是不计其数。


人在课堂,心要在战场 

■文献、许朝友、单自成 


“人虽然在课堂,心一定要在战场。”这句话是学员们从武警福州指挥学院青年教员汪海泉的课堂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汪海泉在国际反恐防暴技术研讨会上交流。


14年前,武警福州指挥学院从毕业学员中选拔优秀学员留校任教。当时,许多一线战场不断反馈到学院的新问题亟待解决,而学院兵种教学、科研所需的专业人才较为短缺。此时,有人建议综合素质突出的汪海泉离开学院,另觅高就:“学校成立不久,很多新兴学科还处于探索阶段,搞不好自己就成了‘试验品’”。汪海泉听后不为所动,郑重向学院递交了留校申请。


刚任教的那段时间,年轻的汪海泉深知要想有底气站在课堂上,就得晓战善教、素质过硬。为此,他除了白天上好课,晚上就钻进图书馆和资料室“充电”,遇有问题就带上笔记本登门向老教授请教。由于福州天气炎热,授课时室内室外来回跑,几个月下来,毕业时又白又胖的汪海泉又黑又瘦,和人开玩笑时常常露出一副大白牙。


针对反恐作战复杂严峻的形势,汪海泉坚持把实战带来的新观点新方法充实到课堂教学和科研。因此,他在基层部队调研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更新教学要素,盯着基层需求找课程设置“软肋”。他申报的“爆炸恐怖事件处置问题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梳理出现地授课面窄、实装操作难等多个教学薄弱环节,他提出的《基于网络的爆炸物3D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应用》成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几年下来,汪海泉被武警总部表彰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获得军队院校优秀人才三类岗位津贴,所授课程《反爆炸与抢险救援》被原总参评为军队院校优质课程。



汪海泉在课堂上。


身在院校,汪海泉却时刻牵挂着来自战场的课题。一段时间,武警部队工兵排爆手集训、兵种分队改训、兵种科长集训和工兵干部骨干轮训等任务相继落到他头上。换做常人,或许会眉头紧锁,而当时的汪海泉却很兴奋。在集训课堂上,喜欢琢磨的汪海泉不仅仅满足于讲好课,他抓住这个机会和来自反恐处突一线的战斗员们交流切磋、拓宽视野,同时寻找反恐怖行动实战中急需被填补的空白。除了记下教学心得,他还结合部队反馈把交流灵感及时补充到新编教材中,根据部队需求划分教学领域,按作战要素授课,不断完善兵种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汪海泉参编的《地雷应用技术》、《反爆炸技术》、《武警工兵专业技术》等课程相继出炉,受到学员欢迎;设计、完善的模拟爆炸物识别训练室、反爆炸实验室等多个专修室成为当时全国一线排爆骨干研究实战课题、摔打历练的唯一基地。


教学科研与战场课题对接引来一片赞誉,但汪海泉并不满足,他又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课堂走向战场。



法国巴黎国际反恐防爆技术交流活动中,汪海泉与法国友人交流排爆经验。


2012年,由于部队和地方反爆炸人才短缺,汪海泉曾两次临危受命赴福建莆田担任主排爆手。在排爆过程中,面对爆炸恐怖活动新的特点和从未见过的爆炸装置,置身于真实的战场环境,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的汪海泉此时才感觉到深深的压力:没有选择的余地,硬着头皮也得上!


艰难地排除了爆炸装置后,汪海泉代表中国军方赴法国巴黎参加国际排爆交流活动,并获得排爆勋章和资历证书。


载誉归来,汪海泉脸上没有丝毫欣喜,反倒显得心有余悸——真正的战场历历在目,凶险万分。在莆田排除的那两颗炸弹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摸摸额头,排爆时的汗珠仿佛还在。用他的话来说,战场上成败仅毫厘之差,稍有不慎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教员,要想让学生走向战场、取得战场制胜权,观念不转变、自身不过硬怎么行?经过再三思考,从未在基层部队历练过的汪海泉打起行囊,奔赴浙江、福建等地的海关和工化、反劫机中队学习锻炼,回来后又提出申请到南疆反恐处突前沿锻炼一年。


一次反爆炸训练,学员随意剪除爆炸物引线的现象引起了汪海泉的注意。反爆炸实战涉及到炸药、雷管等危险品,稍有差池就会酿成悲剧。在当时,训练普遍使用未装填炸药的“教练弹”,一些学员对训练不够重视,操作麻痹大意。  



汪海泉和他获得的排爆证书、排爆徽章。


自己排爆时的危险和紧张还在脑海里,亲身经历过实战的汪海泉当然知道麻痹大意在战场上意味着什么。从那以后,在汪海泉反爆炸课堂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学员只能获得两个成绩:优秀或不及格。“成功或失败——实战中反爆炸只有这两个结果。”汪海泉解释道。除此之外,他还大胆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提出“真炸弹,少装药”的模拟对抗排爆训练方法,建立“反爆炸案例库”并对案例即时更新完善;拍摄爆炸物透视图片,制作模拟爆炸物3D数据库,并对3D数据库进行资料分类整理、导入和程序编写说明,力求训练贴合实战。


教学与实战接轨,让学员们找到了上战场的感觉。排爆训练中,一些学员操作不当被烧伤,由于药量小,经过短时间恢复即可再次投入训练。


自从模拟对抗排爆训练开展以来,学员反爆炸考核优秀率逐年攀升,至今,已连续十余年实现课堂高风险训练科目无人员受伤、无教学事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4年来,汪海泉所带学生遂行排爆等高风险实战任务无一失手,多人荣立一等战功,成为武警雪豹突击队和其他一线反恐部队特战骨干的更是不计其数。


“战场的复杂化、多变化给作为‘厂家’的院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产品’是否合格?部队是‘质检’。”汪海泉说,“作为军校教员,人在课堂,心一定要在战场”。


作者:武警福州指挥学院 文献 许朝友 单自成 编辑:震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