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军校记忆 | 在军校,你有没有打过一次酣畅淋漓的群架

2017-02-05 黄埔一号v军校资讯



友情提示:本平台为国内首个专业军校资讯微信平台,有关军校招生、毕业分配、研究生招考、国防生培养等权威信息,请点击平台相关专栏或“往期回顾”。



 

这两天,军校同学的朋友圈里,又有人撺弄着毕业10年的聚会。此事,鼓捣快一年了。


有的举手倡议,积极踊跃,忙前忙后做方案、排时间表。热心的同学,为了方便选定聚会时间,还专门做了个投票小软件,只不过一百人的群,参与者不多,尚不过半。不少人,当起了吃瓜群众,一直潜在水下看热闹。


大学同学聚会,相信很多人都参加过。为什么很少有人组织幼儿园聚会、小学甚至初中聚会?我想,那时我们年纪尚小,少不更事。人大十八变,长大后情趣爱好发生了很多变化。加上,读高中、念大学,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同学。少年时期的同窗情,随着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早就被岁月冲刷淡了。


而大学就不一样了。经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大家有缘走到一起。那时正年轻,意气风发,青春飞扬;指点江山,豪情万丈。4年的朝夕相处,定会结下一辈子的同窗之谊。更何况是军校,同学们过的是集体生活,一起扛过枪、站过岗,跑过五公里、跳过四百米障碍,甚至一起挨过熊、被X过大爷(“X你大爷”是我们昔日一位队领导的口头禅,每当心情不畅,批评自己的手下狗屁不通时,关键档口定会诗意地来上一句。“X你大爷”几已成为我们学员队的座右铭)。这同窗情里,还饱含浓浓的战友情,怎能不让人难忘、引人追忆?




我的军校生活,是从裁军20万开始的。2003年,学校组织50周年校庆,为了迎接领袖检阅,当年的新生比往年早报到半个月。我们队是学员旅15队,全队98人。8月的长沙,酷热难耐,热浪灼人。早报到,早参加军训。就这样,这一队人的从军路,顶着烈日,砸着正步,在烫脚的操场上,悄然起航。


9月1日当天,领袖到三号院检阅部队。因为是新兵蛋子,各项素质担不了大任,不能参加校庆检阅。加上队领导,我们100多人躲在俱乐部里看电视。上面专门明确纪律,窗户边上不允许站人围观,宿舍楼的门窗都被关得死死的。众人竖起耳朵,坐在小板凳上,隐约听见操场上传来“同志们好”“首长好”的呼喊声。




2003年9月1日,大会上宣布裁军20万。这一天,也成了我们入伍的日期,装进了伴随终生的个人履历。只是这次裁军,因为刚刚迈进军营大门,与我们关联不大。


学员队像个大熔炉、大染坊,进去后,98名稚嫩的地方青年被刀凿斧刻般打磨着。第一任队长,是从号称铁军的54军选拔过来的,作风刚硬,雷厉风行。他曾不止一次说过,带我们比带连队战士轻松多了,简直是小菜一碟,轻松加愉快。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说,一支部队的性格是由它的第一任军事主官注入的,并且会代代相传。果真如此,我们队的秉性就深深烙下了这位队长的性格。经过他一年多的打磨塑造,15队在上级领导心目中,留下了牢不可破的“服从命令听招呼,严守纪律不越轨”的绝佳印象。


15队管得严,严到何种地步,仅举二例,便可窥见。一是,集合集会,值班员下口令放凳子,凳腿砸地的声音绝对不能有杂音,必须是“咵”的一声着地,声音不齐绝对重来。二是,饭后以班为单位整队带回宿舍。这是刚入学时培塑作风、加强养成的举措,到了大一下学期,同期入学的其他队,早已取消了这一做法,我们却一直坚持了3年。记得有一次,我们班饭后带回,当天我值日,负责整队,路上有一段口令下的不及时,队伍走的有点乱。队长饭后隔三差五站在楼上观察,那天也该我倒霉,我们班走的不齐,正好被他逮个正着。“走得什么玩意!回去重走!”队伍刚到楼下,还没解散,只听见队长大吼一声,我们8个人只好灰不溜就整队带回,从饭堂重走了一趟。



由于首任队长打下的纪律烙印太过深刻,即使到了大四,中间走马观花换了四五茬队领导,学员队的作风依旧很扎实,丝毫没有松垮的迹象。我们常常戏言,“咱们队,草包过来,都能带好”。因为,性格已经形成,基本的骨干队伍,严格的作风制度,业已牢不可破、渗入骨髓。


学员队管得太严,行政味太浓,很多人的个性棱角被打磨干净了。队里干任何事情,基本上都是统一行动,一切都被人安排好了,大家只需机械地执行,也真不枉我们的专业“机械自动化”。这样的生活,不比地方大学生过得随心所欲,现在回想起来,可供品咂、让人愉悦、令人沉醉的美好回忆实在太少。


我们楼下是16队,管得相对较松,他们的日子相比我们,简直堪称天堂。大学四年,也是我们羡慕嫉妒恨16队的四年。在他们队,外出可以不限名额,周末晒被子收回后可以不必再叠,没有那么多的检查评比,休息时间也没有公差勤务。自由活动时间,他们没有太多的拘束,想打球,换上衣服就走,不必带队;想洗澡,端起脸盆就去,不必等到洗漱时间。甚至,他们还可以,畅快淋漓地打一场群架。




毕业工作后,结识了几个16队的战友,坐在一起推杯换盏,偶尔聊起往事,常谈及他们打过的群架。16队曾经一战成名,把早一届的师兄队打得鼻青脸肿、抬不起头。每当听他们讲起昔日的冲锋陷阵、慷慨激昂,我都眼冒金光,一脸崇拜样,抬头仰视。虽然我们没干过此等豪迈之举,但光听听也倍觉长脸、血脉贲张。


谁识少年勇,只管气吞吴。只是遗憾,在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纪,98人的队伍竟没有打过一次群架。有一次,队里的几名同学在饭堂和人起了纠纷,不少人接到电话赶去帮忙。眼看双方就要擦枪走火。众人正想一试身手,最后不知怎么被劝阻了。原因不得而知。或许有人报告了队领导,被压了下来。或许15队一直是遵守纪律的集体,出轨的事从根子上就干不出来。或许,真打起来,能够冲锋陷阵的也真就没几个,参与的人只好撂挑子歇菜。


青春不张扬还叫什么青春?青春不轻狂还谈什么血性?现在看来,这支年轻的队伍、这群青年的意志被强奸得何其壮烈。唯有此,才格外佩服一个东北的哥们儿。据说,当年入学时,就在下火车报到的路上,他因看不惯当地人欺负外地客,曾经果断地挥洒其坚硬的拳头。


俗话讲,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有勾心斗角。队里隔三差五调班级,98人的队伍,太壮大了,不可能人人相知相交,有些人还没混熟就换班了。在强权高压、纪律约束之下,身边的很多人更像一个演员,有的遗传着家庭的基因,早早成了一名政客;有的违背本意,干尽溜须拍马之能事。人心不齐,踩不死蚂蚁。这样的队伍,各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拉出去是打不出战斗力的,更没勇气面对对方浩浩荡荡的打架大军。




10年里,一代人成长,也有一代人老去。毕业离校那夜,一波波人乘坐大巴,奔赴各自的陆院,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在自己的岗位上历练成长,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绽放。


10年里,每个人都按自己的轨迹行进着,有的上调机关,有的还在基层摔打,有的已经转业地方,还有一名毕业分配到西藏的同学,因为身体有恙,前两年离开了人世。


10年里,很多人疏于联系。毕业分配到一个军区的,因工作方便,相互之间联系较多。大多数人,仅在朋友圈见过,只是,一次招呼也没打过。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回想起来,在校期间,打没打过架,根本没那么重要了,这只是自己吐槽吐槽昔日军校生活一个借口而已。学员队的生活缺少张扬也好,过于压抑也罢,早成了天上的浮云,每个人都不必挂怀。毕竟,四年的经历,擦不掉、抹不去,那是军旅人生的起点,间歇点缀着澎湃的激情和压不住的个性——


还记得,一天大雪纷飞,班里的战友们光着膀子,站在阳台亮肌肉,口号喊得震天响;


还记得,大伙买来烧烤,一群人在宿舍摸黑小酌,自己一瓶啤酒就被打倒;


还记得,发了津贴,赶上周末,一撮好友三五成群,跑到步行街的平和堂吃自助餐,从开张吃到下班,扶着墙进去,扶着墙出来;


……

10年,沧海桑田。如今的3号院,经过多次扩建改造,这些年早已高大上起来。大门阔气了,楼院厅堂敞亮了,就连男女比例估计也改善了,再也不是当年的1000:1。




唠叨那么多,再回到开头的话题:10年聚会。


哪天聚会,有没有参与投票,无关紧要,自己也是吃瓜群众一枚。


不想去有不想去的理由,想去有想去的情怀。去了,可能有些人你不愿见,有些酒你不愿意喝。不去,也许你觉得曾经的往事不堪回首,也可能因为档期打不开点,单位不批假,家事走不开。


曾近无数次梦回长沙,想再登一登岳麓山,站在橘子洲头,再观万山红遍;到公园里搞一次露天烧烤,到图书馆里再安静地看会书,到机房再抢一次座位,到金工车间再开一次机床。


今天,固然已物是人非,但至少,曾经挥汗如雨的操场马路还在,千喜鹤、康达家还在,301的阶梯教室还在……


届时,去与不去,都要,敬岁月一杯酒。


致网友
不管你是曾在军校还是正在军校,相必都会有许多难忘的军校记忆。这每一段记忆都是青春的脚印、成长的痕迹。欢迎大家分享你的军校记忆,三两句话的留言、整理成文的投稿……无论文字多少,只要是能让你铭记的军校记忆,“黄埔一号V军校资讯”都欢迎!


本文转载自“三剑客”

作者:子任

编辑:微粒

本平台欢迎广大军队和武警院校官兵、国防生高校师生、曾在军校和向往军校的军地朋友,以及军校官兵家属投稿。本平台首发文章优先推荐至《解放军报》军校版刊发。邮箱:zgjxwxpt@163.com;全军政工网网盘:zgjxwxpt;编辑微信:hpyhjxzx。


长按这里↓↓您将定期收到权威军校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