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王江泾"礼部尚书"家族的兴衰 百年老宅剩十分之一

嘉兴小新 嘉兴小新 2021-02-14



嘉兴小新微信号:JXTVSS


国庆假期中,《小新说事》栏目推出系列特别报道——《十年回访》。记者回访十年前被报道过的新闻人物,看看这十年大家的变化,记录下嘉兴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


在秀洲区王江泾镇栋梁村,有个家族很有名,那就是费家,费家二百多年前是做粮食生意的,很富有,家族里也出过大人物,最高的做到礼部尚书,比现在一个部长的权力还要大。家族鼎盛的时候,一共造了120多间房子,如今只剩下十几间,今天一起去看看王江泾的费氏老宅。   


十年回访系列报道:

嘉广集团新闻综合频道《小新说事》2010年7月28日报道


老费78岁,是费氏家族的第6代传人。今天他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拿出来晒一晒。这是六本发黄的本子,有费氏老宅的图纸,分家的契约,收田租的样单,卖地基,卖房子的契约,还有人情帐本。这几样宝贝,都是老费的爷爷传下来的。最早的几样已经保存160几年。   


嘉兴文保所  方包清:那么一般的老宅,就是说上百年也好,几十年也好,它一般留存的这个相关的纸张,史料几乎很少,那么惟独这一家,他能够通过老人回忆,还能够通过这些历史的痕迹,包括上代传下来的一些纸质文本,史料,进一步印证了这一个家族的一个兴衰。

    


这是一个做官人家,最高做到一品官:"礼部尚书",相当于现代的国家教育部和文化部部长,我们先从费氏老宅的图纸说起。从图上可以看出,整个建筑群四周环河,石傍岸包围,东南西北有4座石库门进出,每个方向有4个大花园,里面大大小小分布着几十间。这些老房子建造于1780年的乾隆年间,距今230年历史,老家具,老牌位。足于证明这个老宅的与众不同。   


房子的第一代主人叫费孝香,老家在湖州,230年前,他带着全家,做稻谷生意做到了今天的王江泾镇栋梁村芥字港这个地方。生意做大了,就留了下来。费孝香定居以后,在当地讨了个小老婆,然后费家的家业发展壮大,前三埭后四厅的房子,造了一批又一批,大概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时候,费氏家族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了浙北苏南少有的大户人家。   


嘉兴文保所  方包清:因为他做了粮商生意以后,这生意就做大了,那么根据他,费芝桐的回忆,他的费家总共当时在道光年间造了120多间房子,可见它的规模相当的大。



但是可惜,费孝香的孩子不太争气,没有读书做官。而费孝香有两个外甥,一个叫陆宝忠,一个叫林定甫,江苏人,有读书天赋,费孝香深谋远虑,大老远把两个外甥接到家里,专门请教书先生教他们。两兄弟也争气,后来陆宝忠考上了进士,林定甫考上了贡生,最后都当了大官。


有一年,费家的这两个外甥回来吃豆腐饭,从当年送人情的帐本上可以看出,当时陆宝忠的官位是"兵部右侍郎",一品官,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而林定甫是"花翎四品顶戴,浙江候补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到了光绪年间,陆宝忠由武官转为文官,朝廷封他为"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或者文化部长,他也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


中国人有句古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费家出了两个大官以后,很多亲属都沾了光,跟着享福去了,剩下的一帮族人心里不平衡,家族就不团结了。道光22年7月,费家大分家,一下子分出11户人家。这11户人家的当家人都记在这本分房簿上。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分出去的11户人家里,出了败家子,有人吃鸦片,钱没了就卖房子,据老费考证,11户人家各奔东西,有的去了北京,有的去了江苏,有的去了安徽,也有的去了国外。 

 


费芝桐:吃鸦片总归在同治初年,在咸丰没快了,他们东面这人家,费孝香的弟兄在同治十年分家的。


靠着费氏老宅西面的几户人家,总算太平到了光绪和宣统年间。但是到了民国16年,也就是1927年,家族的门风又歪掉了。这是一张民国16年8月的卖房合同,卖房子的主人叫费文卿。    


费芝桐:费文卿卖房子,两楼两底。这点房子是105块银洋钿,都还有纸头的。地基就这个地基,拾块银洋钿。

   

民国16年11月19号,费家的费利生,又把好几里长的石傍岸卖掉了。这种石头,在老费的天井里还保存着一块,每一块都跟八仙桌一样大小,说起祖上的那些败家子,老费现在都很生气。   

 

费芝桐:都是败家子,都是败家子。

  

费芝桐的老伴:败光了,败到一点点也没有,败到苦得来。


费氏老宅衰落以后,费家的人也开始不顺了,做官的林定甫只活了39就去世了。当时,民国政府还出了一张讣告,前来吊唁亲戚里头,有个叫沈梦椿的大官,他是蒋介石的亲信。   


费芝桐:我2岁的时候,沈梦椿这家人家,这铁道部长的女儿这里还来的,这里我有个姑姑出嫁,她来吃喜酒的。



费家到了老费的爷爷手里,爷爷是个教书先生,思想正统,当整个家族七零八落的时候,只有爷爷坚守着这份不大的家业。爷爷奶奶过世以后,把教书和刺绣这两个饭碗交给了老费的爸妈,因为老费是个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他在60年代被调去公社做会计,直到退休,老费静下心来,整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只可惜已经剩下不多的费氏老宅,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又被拆掉几十间。好不容易留下来的二三十间,到了70年代跟80年代之间,又被拆掉造新房子。到最后,就剩下了老费这十几间。 

  

费芝桐的老伴:你们看,败得苦得来,他们这家人家弄的苦得来,真的,一点一点也没有了,有点啥,一共只有这点破房子了。

 

嘉兴文保所  方包清:现在剩下的,就相当于当初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


直到2008年,文物部门在摸底普查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费氏老宅。通过一年的工作,老费最终同意政府把他的房子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也准备拿钱出来,加固修理费氏老宅。



十年:百年老宅百万不卖


十年回访系列报道:

嘉广集团新闻综合频道《小新说事》最新报道



9月的王江泾,莲藕快要丰收,水稻也已基本长成,到处是广袤的绿色,天空俯视,这一大片楼房都显得那么渺小,而夹在这个小角落的费氏老宅,几乎很难找到,我们也只能从这张费家后人凭记忆画的房屋分布图中,依稀想象费家当年的辉煌。


十年前我们采访老费的时候他还是很精神,每天都还能下地干活,如今老费已经快90岁,走路都晃晃悠悠了,听力也不大好,有空的时候,他会搬个凳子坐在院子里,看着自家的老屋发呆,儿子也不知道老爸在想什么,也许是在回忆童年,老费还是小费的时候,费家人丁兴旺,百来间房屋连在一起,像一座规模很大的老城,其中的过道幽暗深长。



费氏家族第七代  费宏伟:人家进来都不敢的,白天都很黑的,年纪大的、年纪轻的,都不敢进来,好像觉得有鬼一样,传说日本人侵略的时候,我们这大门紧闭,很密封的,他们都不敢进来,说不定还埋伏了什么东西。


东梁村处在浙江和江苏交界的地方,往北就是苏州吴江区黎里镇,以前两省交界三不管,所以经济也相对落后,很多村民都会去外面闯荡,绝大部分费家后人也是一样,如今还住在村里的只剩下几户人家。


费氏家族第六代  费芝桐:都搬到上海,都搬到大城市,到嘉兴也有,这里的人到盛泽、到黎里。


费氏家族第七代  费宏伟:北京也有,上海、珠海什么的,南通什么都有。



当年老祖宗当大官,书香门第,有钱就有条件读书,老费他爸爸那辈的亲戚,有几个也当官,级别也挺高,甚至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据说也是费家的一支。现在的老费喜欢看书,想在书里找寻关于费家的历史,只要看到有用的信息,他都会记下来。



费氏家族第六代  费芝桐:各式各样都看,历史也看,当地民俗,所以蛮忙的。


老费的儿子在老宅边上盖了二层楼房,宽敞明亮,家电齐全,但老费和老伴就是喜欢住老宅,因为他总说房子要住人,不然很快就会坏掉。


费氏家族第七代  费宏伟:老人有老人的习惯,特别是我老爸,这间老房子是他性命一样。





这几年我市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有老板想出高价把费家老宅子买下来,费家的人也有过这个念头,但终究还是没卖。


费氏家族第七代  费宏伟:我好像有点舍不得,说真话,老祖宗留下来的,我擅自把它卖掉、搞掉,好像有点对不住。不舍得卖,要的,我们吃的有,用的有,让它几百年保留下去。


费家老宅见证100多年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费家的兴衰,真要把房子交到别人手里,终究是不放心的。



费氏家族第七代  费宏伟:我希望房子能通过改造什么的,重生,或者重放异彩,最好就是我家的老房子在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给它一次重放异彩的机会,这样才能把百年古屋完整地保存下去,后来的人看看也挺好的,我认为有意义的。





嘉兴小新有奖征集


嘉兴本地独家爆料(特别是视频、图片),一经采用给予50到500元的奖励。


公众号欢迎留言!点击右下角“写留言”,说说你的看法。留言获点zan最多的,不定期抽奖。

你可能感兴趣

【十年】嘉兴人在西藏当兵是一种什么体验?

【嘉兴市区这座老房子成了网红打卡点】超文艺 还免费开放

【十年】平湖“老炮”的故事 30多年义务做一件事

 点亮在看 点击点赞 和小新保持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