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贫攻坚】瞧!韦永华、刘益这对检察“双子星”奏出精准扶贫最美音符

提示点击上方"重庆检事儿"↑ 精彩随时关注



重庆,荣昌。


韦永华,47岁,市检察院检察九部检察干警,老练精干。刘益,37岁,市检察院办公室检察干警,朴实内敛。


一个身处铜鼓镇刘骥村,一个独守盘龙镇禾苗村。如果不是2019年3月的那份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通知,大家很难将他们与扶贫联系在一起。


这对来自市检察院的“双子星”,刚到村里不久,就得到了区委书记曹清尧的调研指导。一年多来,他们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队队长期间,紧盯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一增收"成果,注重抓好产业发展、发挥检察职能优势、助推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赢得工作主动、赢得各方认可,奏出了精准扶贫的最美音符。


弹好前奏曲

精准保障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3月31日,阳光下的刘骥村一派祥和,村民们或在田间地头劳作,或坐在屋檐下晒着太阳唠嗑。2社的脱贫户周昌河站在家门口招呼驻村工作队队员:“进家里坐会儿吧,家里收拾得可干净了。”
韦永华(右一)走访正在危房改造的农户(资料图)
“我家以前可不是这样。”他满脸笑容,“去年9月住进新房,别提有多高兴,现在家里不再贫困,下一步便是增收致富了。”
照片上,看到他家的原貌——竹木编织的墙上土迹斑斑,院子里堆满锅碗瓢盆和凳子、竹筐等杂物,乍一看像堆满破栏的旧仓库。经过改造,周昌河家里里外外焕然一新,门前清扫得干干净净,一旁院子里的柚子树,现已硕果累累。
去年,该村共对4户D级房进行了改造,今年随着村里最后1户C级房和D级房“提档升级”后,全村所有建档立卡户全部都有了安全住房。
不仅是刘骥村贫困户的周昌河,禾苗村贫困户李开怀也享受了国家给予的帮扶政策。


刘益(左一)走访贫困户(资料图)


“我们获得了C级危房改造补助,把房子修整一新。另外,看病有报销,子女义务就学不仅免学费,还有生活补助。”李开怀细数着自己一直以来享受的脱贫政策,脸上挂满了笑容,这一项项精准具体的帮扶政策温暖了李开怀的心,也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李开怀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改变传统耕作方式,大起胆子流转土地,种了14亩黄金梨、2亩蟠桃及1亩花椒。“好日子要靠双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李开怀由衷地说。
贫苦户周昌河、李开怀只是刘骥村和禾苗村抓好“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
“2019年,禾苗村有3户贫困户享受危旧房改造,48人享受国家教育资助政策,21户村民实现低保兜底,29户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申报无息贷款金额共27.6万元,96户脱贫户饮水安全得到保障。”谈及禾苗村的情况,刘益如数家珍。
光景好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在路上,能听见村民们说:村子脱贫变美后,离乡村振兴就不远了。


高唱进行曲

花椒产业激活“造血”功能



一场春雨,把紫土地的绿意彻底浇了出来。沿着乡村小道拐上铜鼓山半山腰,一个个花椒探着脑袋欢快地摇摆。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得热火朝天—当前正值花椒结果期,而花椒正是该村的“王牌”产业。

韦永华(左一)与村民一起在花椒基地采摘花椒(资料图)
“发展花椒产业,并不是一时兴起。”回望走过的路,韦永华感慨万千:“刘骥村大部分是丘陵地带,土壤以遂宁组红棕紫泥为主,呈微碱性、含钾量高,适合花椒产业发展。”


他记得:一年前,驻村工作队入驻后,他们就邀请专业人士对地域土壤、农作物培育、产业发展等方面情况作了详细考察检测,经过商讨、探索,提出引进业主承包土地,村集体提供土地流转服务,统一管理、统一种植,初步走出了以花椒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增收致富之路。
目前该村花椒产业已有4000亩左右的种植规模,其中业主种植花椒2700余亩、村集体经济种植花椒250亩、农户种植花椒800余亩。今年,种植规模将扩大至5000亩左右。
花椒同样是禾亩村产业脱贫的希望。

刘益(右二)与村民一起查看花椒长势(资料图)
“花椒喜光喜温、耐旱怕涝、耐贫瘠、抗严寒,栽种简便,繁殖容易。可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是一个‘短、平、块’的增收项目。”说起花椒,刘益讲得头头是道。
引项目、教技术、畅销路……禾苗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破冰”之旅。
扩建二期花椒种植面积500亩,在花椒产业基地实现了规模化建设的同时,引导禾苗村76户村民积极参与发展花椒产业,村民分散种植花椒达到120亩,并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兜底销售等服务,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村民通过土地、资金入股或务工的方式,获得收益。
“在村里的带动下,我种了3亩花椒,为了提高种植水平,我经常参加村里的花椒种植技术培训会,收获很大,种植效益也明显提升。”脱贫户李富英算了一笔账,“鲜花椒亩产可达750公斤,纯收益近5000元,相比传统农作物产值增加5倍。”
刘益介绍:“我们将继续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用好集体资金,把资产经营变为资产运营,力争资产效益最大化,做大做强花椒产业,让群众获得更多收益,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如期交出满意答卷。”

谱写协奏曲

法治扶贫促进乡村治理



“如何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新农村法治工作?”一个问号挂在了韦永华和刘益的心里。


问号变冒号,他两上了道。他们积极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优势,推进乡村普法、农民工维权、未成年司法保护等工作。


“流动夜校”就是禾苗村驻村工作队的创新之举。


“流动夜校”把党的声音送到村民身边(资料图)


每当夜幕降临,驻村工作队员们便扛着投影仪和音响下队。


脱贫攻坚、主题教育、普法宣传、产业发展、环境保护……通过播放视频资料的方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基层一线。

刘益给小学生上法治课(资料图)
与此同时,刘益还发挥个人法律和英语等特长,从2019年9月起,在禾苗村小义务开办起了莎姐普法课和英语课。
相隔不远的刘骥村,则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制作政策宣传单、海报、扶贫手册,建立微信群等形式,宣传扶贫政策。
方法不同但指向相同:让法律真正走进农村,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荣昌区检察院检察干警到刘骥村开展法治宣传(资料图)
“我们联系法律专家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法律讲座和咨询。”韦永华侃侃而谈,“积极联系荣昌区检察院检察干警到刘骥村开展法治宣传,将法律知识带进农村。”

奏响交响曲

“战疫情”“备春耕”两不误



在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轰然而至并随着返乡人群迅速蔓延。为坚决打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韦永华和刘益主动放弃休假逆行回村,与村社干部一同构筑起防疫战线。

“消毒通风勤洗手,卫生常识心中有”“隔离观察14日,体温测量要重视”“发热头痛不隐瞒,如实上报无谎言”……那段时间这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顺口溜通过广播和流动喇叭在禾亩村范围内响起来了。

刘益发放疫情防控宣传单(资料图)
“我来到村里面后,看到有的村民还三三两两的没戴口罩就出门赶集了,完全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刘益说道。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和驻村工作队、村社干部通过村里面的大喇叭、微信群、拉横幅、张贴公告等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村民科学认识疫情,做好自我防护,配合村社防控;挨家挨户上门发放宣传单和防控指南,并劝导他们不要举办宴席。


禾亩村7社村民李世天(化名),经过驻村工作队的耐心劝解,主动取消了正月初六举办的60岁寿宴。不少村民看到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工作后都说:“大过年的还在加班,真的是非常幸苦,看到你们,我们就放心了,相信一定会战胜疫情的,给你们点赞。”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如今,他们又为复工复产忙碌着。


这不,为增强贫困户主动作为、积极脱贫的信心,禾苗村与刘骥村大力宣讲身边脱贫故事,树立脱贫典型,以此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培育新型农民、移风易俗、创新乡村治理,引导贫困户积极复工复产。
禾苗村发放市检察院资助的土鸡苗(资料图)
5月11日,禾苗村驻村工作队向46名贫困户发放了由市检察院资助的土鸡苗约1250只,赠送过渡饲料、防疫药品等物资,并开展养殖技术培训。
刘益坦言,“接下来,我们村的500亩土地用于发展花椒产业,鼓励和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发展花椒种植,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韦永华(右一)与驻村队员一起走村入户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图)
“今年我们将建设管理房(小作坊)进行鲜花椒初加工销售,打造刘骥花椒品牌。每5公斤鲜花椒可烘干1公斤干花椒,总共预计生产8000公斤干花椒,按照60元/公斤,销售额可达48万元,除去各类支出,一年纯收入可达10万元。收益分配按纯收入的30%作为入股分红,20%用于服务群众、关心弱势群体,30%用于村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用于扩大公司产能。”谈到复工复产,韦永华信心满满。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一定要打好这场仗。”韦永华表示,有了市检察院“娘家人”的关心,除了花椒这个主导产业外,高淀粉红苕种植、铜鼓山景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粮油项目开发等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最大的心愿,就是群众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村民笑容一天比一天灿烂……”展望未来,这对检察“双子星”计划着禾亩村和刘骥村下一步发展规划,耳畔传来的,尽是美丽乡村好声音。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猜你喜欢”

↓↓↓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衔接工作联席会在市检察院召开

【“两型”建设】长寿:上新了!中西部地区首个检史展览馆迎来了新藏品

【双先榜样】张长久: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来源 | 市检察院机关党办、荣昌检察文字 | 张博、蒋海粒、陈伦双图片 | 王新莲、魏霞、周光子封面图片 | 江泳       校对 | 张典斌    编辑 | 张博排版 | 岑欣颖    审核 | 马弘主编 | 侯映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