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院建造节|作品投票
课程说明
1:1建造,为建筑系一年级必修课《建筑设计基础(1)》的最后一个作业,为期四周。
以6~7人为一组,选择校园中的一个真实场景,以“理想空间”为主题进行设计和建造,建造范围不宜小于2*2*2米。
空间为单层,具有明确的空间限定和合理尺度,且顶部的覆盖面不少于30%。能容纳自定义的活动,如冥想、休息、交流、通过、连接等,具有一定的标志性且能够与场地产生一定的呼应关系。
建筑系一年级20级学生,最终形成了6个小组,全部按时完成了1:1建造的任务。
文末请投票,
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吧~
指导老师
王 玥、曾 立、徐丹华、翁建涛
▼过程指导
▼答辩现场
▼校领导和院领导参观
▼浙江省内高校教师参观点评
▼校内同学参观
建造成果展示
01
成员:
吴雅薇 徐悦 吴清扬 范芷瑄 华祎涛 金熠琳 赖天 林映含
设计说明:
本方案采用了单元体堆叠的组合方式,单元体是将立方体的每个面向中心凹陷,六面都是由四个约为54.7°的等腰梯形围合而成的“斗”形。外形延续单元体的立方特征,先将立方体的面对角线与地面垂直放置,然后向后倾斜15.94°,又通过反复实验将立方体向左旋转33.02°,为增加稳定性和扩展空间,再将右下面翻折与右上面共面并延伸至地面,最后将体块下沉嵌入至地面。将体块从正面挖空形成使用空间,在右墙体开出3*3网格的窗。该建构模型定位为学习区与休闲区的过渡地带,兼具二者特征,为使用者提供多功能空间。总体而言,营造的是由高到底,向内纵深的有趣的多功能使用空间。
▼过程构思
▼草模制作
▼实体搭建
▼建造成果
▼置入实景
▼团队合影
▼教师点评:
运用“斗”形单元进行叠加,自然形成了自支撑的结构体系和丰富的肌理表达;将立方体空间倾覆45度,形成私密且有趣的阅读空间;透过斗形单元和大的窗洞,可以感受到光影随时间的变化。
02
成员:
段璐毅 戴佩昀 郭丽丹 卢玺婧 王星诺 张萌萌 郑想想
设计说明:
本小组计划设立一个通道以强化流线引导及丰富可观性、有趣性。选址位于日常会经过的陈家河桥上的大片空地,考虑到选址的良好光照,决定强化建筑空间感和光影魅力。考虑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和通道的功能,设计从剖面的三角形出发,立面采用形成立方体块单元体堆叠,通过方块摆放之间的缝隙大小变化和前后进退关系,形成光影丰富的绸墙。最终设计结合了三角形,通道,绸墙,这三种元素。在建造上体块之间的交接方式采取插接并用胶加固。
▼过程构思及草模制作
▼实体搭建
▼建造成果
▼置入实景
▼团队合影
▼教师点评:
基于场地中“通过”的需求,抓住剖面三角形的通道这一核心概念,做了多种探索,最后以单元化的方格子以“手动参数化”的方式堆积成层层悬挑的弧面,充分利用中空板的材料特性,较好地挑战了材料的结构可能性,盒子的实面和间隙形成有趣的虚实对比,在内部穿行有丰富的体验,建造的完成度也不错。
03
成员:
杨建勋 张懿冰 潘韬羽 郑羽洁 赵嫣荷 姚泽升 陈文韬
设计说明:
我们的设定的场景在情人坡上的长凳,背对校门正对陈家河和图书馆,是许多情侣驻足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围合的空间,营造更私密的氛围。我们的初心是墙、顶一体化,最终选定了以横向的椭圆为原型,基于塑料空心板材料的特性,选择以编制为实现方式,在纵向利用材料自身的韧性以10个拱相互编制,并通过横向编制的纬线固定拱的位置,减弱侧推力。
▼过程构思
▼草模制作
▼实体搭建
▼建造成果
▼置入实景
▼团队合影
▼教师点评:
从屋墙一体化、蛋形空间的设计意图出发,通过编织的手法围合空间,区分支撑空间的经线、围合空间的纬线,明确了建造思路,探索了不等距的编织方式,并解决整个模型与地面的交接关系,最终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
04
成员:
葛攀 黄时跃 谢睿 王鹏 姜承越 汤振杨 徐晨皓 丁智超
设计说明:
本模型选址于理四前的一条小径,原本该小径较为空乏,故我组的设计初衷是希望增加以个小的结构,来丰富这个空间。我组的模型的主要功能是供行人歇脚的同时提供有趣的观赏空间,两边巨型的三角支撑柱形成的可作为行人通过的流线,中间的柱子以及横梁用于增强整体的联系,中间还增加了波浪式的结构,使得整体更加丰富,具有可视性的同时,也以独特的造型减少了风在侧翼的阻力。
▼过程构思
▼草模制作
▼实体搭建
▼建造成果
▼置入实景
▼团队合影
▼教师点评:
将塑料中空板处理成杆件和面两种设计要素,三角形的杆件做为支撑体系,采用水平杆件进行连接约束,折面做为围合界面,直接进行交错插接,二者结合形式及光影丰富。
05
成员:
唐俊杰 孟俊泓 石鼎立 毕子玥 叶奇维 刘俊杰 邹庭健
设计说明:
建筑总长四米,宽三米,高2.1米,由两个不同大小的八边形依次向内收缩旋转形成,从高处俯瞰,建筑内旋形成了数字“六”,我们建造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校情人坡过于空旷,缺少固定休息地点的问题,此建筑的定位是一个休息厅,人们通过外面的半开放式围墙,走进一个更加私密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合休息,交流的场所,营造了更加舒适,轻松的氛围。从搭建方法上来看,外围大的半八边形一共十层,内部小的半八边形,总共十四层,并在最后三层用完整八边形收缩旋转。每层旋转3度,层与层之间加入长为15厘米的三棱柱,通过扎带相互连接连接,并在每个八遍形的拐角处用红色面,加强建筑旋转的感觉。
▼过程构思
▼草模制作
▼实体搭建
▼建造成果
▼置入实景
▼团队合影
▼教师点评:
对形体横向切片,将每层切片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与悬挑,红色的连接构件暗示了每层切片的螺旋变化,设计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在过程中也经历了从弧面到多边形的转变,建造的落地性逐步增强。但在设计建造中,大形体和小形体的连接欠佳、悬挑的结构处理不够稳定。
06
成员:
王梓霖 严泽核 谢昊洒 胡睿 朱宇峰 祝睿骋 夏思远 倪言泽
设计说明:
该设计选址为一个幽静的森林中的一个过道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设计一个能够供人们休息的相对私密的空间。该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主要墙体,我们采用了蜂窝状的外观来构建墙体。这样可以给与内部的人们以一定的私密性。
首先,我们为了在尽可能的减少墙体的自重的同时,使得墙体有尽可能多的体量感,采用了用中空板编制作为我们的制造方法,我们将中空板裁剪成条状,再开槽,以相互插接的方式来编制,这样的话,可以保证编制结构的稳定性。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材料的强度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墙体,会在中间部分的六边形中出现材料软化的情况。同时,过多的空洞也不利于发挥空间的私密性,所以我们在一些特定位置的六边形空洞或三角形空洞中加入了支撑板,既可以支撑起墙体本身,也可以增加空间的私密性。
▼过程构思
▼草模制作
▼实体搭建
▼建造成果
▼置入实景
▼团队合影
▼教师点评:
针对校园里圆形的基地,一面采用直线型的编织界面,进行空间分割与限定,一面沿弧线布置的杆件进行支撑,但是在支撑杆件设计上考虑不足,弧线形态与结构稳定性不够理想。
投票截止:2021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