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架起师生双向奔赴的桥梁
“在第一时间拿到受导学生名单后,有的同学就是任教班级学生,很是熟知,有的同学不在自己班级,没有那么了解,所以我第一时间去找班主任咨询,并根据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召开集体会议,达成导师与受导学生的初步破冰。”工程学院机械系副教授万安平这样谈到自己刚开始作为本科生导师时的感受。
机电2201班高一诺谈道:“万安平老师是我们的引导者,我在他提供的项目机会中,获得成长,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参加了2023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N)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还参与了国创——基于ros的机械臂开发以及校创——基于视觉识别的检步机。这都得益于导师制的帮助,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提前了解到行业的现状,最后能为我们以后研究生阶段打好基础。”
能够在多项国家A类赛事中斩获佳绩,“导师制”功不可没,这将本科生带入竞赛、科研领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进入更大“舞台”。
据悉,自2022年开始,工程学院在原先施行导师制探索的基础上,开始全面深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从本科新生入学起即配备一位导师,一直陪伴大学生涯全过程。导师全员参与、全程陪伴和全方位指导,贯彻落实CDIO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路径,全面助力学生成长和成才,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万安平老师实验室团队就是在这背景下应运而生。
“导师制通过密切的师生关系,解决了学生有疑难困惑不知道向谁倾诉问询的难题。” 万安平表示,在本科阶段实施导师制,有利于优秀学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术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导师制施行之后,大家参与国创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们基于这个国创就可以写论文、写专利。”万安平介绍道,“目前我们机械是没有自己的硕士点,但是我们跟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常州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很多高校是有联培研究生的,我们会推荐学生去读我们的联培研究生。”
导师制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更好地贯彻“三全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万安平老师团队这两年的实践之下,探索出了一条“老中青一条龙”的培养模式。由资历较深的教师给青年教师、博士后指导育人教学等经验,也有一些青年老师带领研究生做研究,研究生再带本科生。这样的传帮带模式,有效发挥了全体教师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这是一个师生相互成就的过程……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化身,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师的行为作为自身的标杆。万安平认为,师傅带徒弟,自己在各方面就要以身作则。导师的素质,尤其是师德水平,会在平时的工作中无意间显露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只有教师自己率先垂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进步,潜移默化中还加深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在谈及如何在导师制中发挥中国教育家精神时,万安平说:“以前没有导师制的时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教育的两个对象凑不起来,也就没有发扬中国教育家精神这么一说。”除此之外,万安平老师认为导师制有利于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将理论深化于实践。
文字 | 聂晶晶
今日编辑 | 唐宇曦 聂晶晶
责任编辑 | 李冠琳
终审 | 谷波权
如有宝贵意见建议
请在评论区留言哦!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