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足外语时代新特质,开拓思政育人大格局

12月8日上午,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威作客“城院大讲堂”,开展题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以《汉英翻译教程》为例”专题讲座。学院全体教师近80人参加活动,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教授卢卫中主持。整场讲座例证丰富,内容详实,深刻展现了外语学者对外语学科的深度思考,此次讲座也是外国语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

外国语学院院长马博森为张威教授

颁发“城院大讲堂”纪念牌



张威首先从学科主体性与社会外部环境两个重要因素出发,论述了外语学科的存在价值。他表示,语言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在新文科的背景之下,外语不再具有自娱自乐的封闭性,而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新文科的建设中,提升自身内涵,在社会实践中体现社会价值,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强调,当前人们应当更加审慎地思考人文学科发展的未来,重视人文学科对国家、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作用。他指出,要提倡基于中国社会实践的中国知识体系的自主创新与发展,厘清外语学习、外语教育与研究将来的方位,即:外语学科研究什么?外语专业需要培养怎样的人?

他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的话为引,提出全体教师都应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国外文化。他谈到,在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的文学环境之下,不同文本性质的传播目的也有所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坚持以中国时政文献原文思想内涵为根本,兼顾国际受众理解与接受,灵活应用多样化翻译策略与方法,在使其能够深刻感受到原作思想的同时以实践为本、思辨为要,将翻译实践感悟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作为当代高校外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系统总结与理性分析中国时政文献翻译与传播的实践,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国际传播效果评价的系统性与复杂性。

讲座尾声,张威对时政文献翻译提出中肯实用的教学建议,如提高理论素养、理解当代中国、强化语言对比、突出国际传播、丰富教学方法等。他指出,教师应首先阅读原著,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在全球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四个自信”,学会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同时,教师也需要深刻理解中外时政文献话语体系在词汇、句法、语篇、逻辑、叙事等不同层面的差异,引导学生熟悉时政文献的语言特点,树立中外时政文献语言对比意识,加强中国时政文献对外翻译的语言规范性,充分应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索式教学方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迭代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报告结束后,与会教师还积极与张威进行问答互动,会场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



主讲人介绍



张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卓越学术带头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名师”。主要研究兴趣为翻译认知、翻译教学、语料库翻译研究、中国话语对外译介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话语译介与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3,2022) ,主讲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一般、重点、重大各一项) 、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四项。出版专著四部、教材三部,在SSCI、A&HCI、CS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end


文字:陈雨佳

图片:陈栩旭

编辑:汪靖

初审:李俊敏、陈嬿

终审:赵君波

· 就业先锋|探索,一个青年党员的成长之路

· 外国语学院翻译传播研究团队应邀参加系列学术和社会服务活动

· 外国语学院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在跨文化能力比赛中获佳绩

· 竞教学功底,展教师风采

· 公共外语教育中心教工党支部组织参观“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为HZCU外国语学院点个!告诉大家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