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边淳一:“迟钝”是充满焦虑的我们最需要的大智慧

此念 此念 2022-05-08




渡边淳一

(1933年10月24日~ 2014年4月30日)

日本小说家,被誉为“日本情爱大师”;

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

在做了10年的外科医生后,

转而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著有50余部长篇小说,及多部散文、随笔集,

为当今日本文坛的文学大家。



书名:《钝感力》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者:渡边淳一

译者:李迎跃


我们丧失了某种才能


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钝感力。


一般来说,提起“迟钝”这个词,人们头脑中联想到的都不是好事。实际上,“那个人好迟钝”和“那个人很敏锐”这两种评价可谓是天差地别,如果听到别人议论自己反应迟钝,一定会气得火冒三丈。同时,人们口中有关钝感一类的词,也都带有明显的贬义和否定的成分。


然而,如果把迟钝这个词的理解范围稍稍扩大一些,扩展到对人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考虑,那么反应迟钝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譬如,大家都在外面乘凉,露在外面的胳膊被蚁子叮了。此时小A慌忙进行拍打,赶走了蚊子。由于被叮的地方非常痒,于是他开始抓挠,那里很快就变得红肿起来,但是他还不停手,所以接着皮肤就会变得溃烂,转成湿疹。与之相反,小B只是轻轻地拍打一下,把蚊子赶走也就算了,被叮的地方好像并不怎么痒,他一脸毫不在乎的表情。


如此情况下,很明显敏感的是小A,钝感的是小B。不用说,从被蚊子叮咬皮肤瘙痒的程度上,就能得知小B的皮肤相对健康一些。而小A皮肤的过于敏感脆弱、容易受伤,也是一目了然。


由此看来,敏感和迟钝相比,有时反应迟钝的皮肤为佳,我们自然就明白了钝感的优越之处。



敏感的O先生


下面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距今约有四十年了,那时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加入了已故的有马赖义先生创办的一个名为“石之会”的文艺沙龙。


这个文学沙龙聚集了一批年龄在三十岁到四十岁,曾经获得过主流文学新人奖,或曾为直木文学奖或芥川文学奖候选人,但最终落选的尚未功成名就的作家。若是依照相扑级别来算,则属于刚刚上榜的一级力士的那一档。


该沙龙有近三十名成员,每月一次的聚会通常在二十人左右,大家聚在有马先生的府邸,一边品尝着有马夫人亲自烹制的料理喝酒,一边随心所欲地交流彼此的创作心得,之后大家都作鸟兽散,所以这是一个十分轻松的沙龙。


后来,这个沙龙之中产生了五六位获得直木文学奖或芥川文学奖的功成名就的作家。此外,还有一位我认为最有才华的名叫O的男作家也是沙龙的成员之一。他那时就已在文学杂志上发表小说了,只要读了他的作品,其才华便一目了然。


然而,因为当时大家都是刚刚入行的作家,所以不可能有多少约稿。多数人都是按照编辑们“写出好的作品来了,请拿给我们”的吩咐,一创作完,就送往出版社。对于这些“毛遂自荐的稿件”,编辑每次几乎都是“那么,我读一下”这句话,然后就杳无音信了。我们等得不耐烦了,就主动打电话问编辑,得到的回答还是老一套,不是“这篇稿子还不能马上刊登”,就是“这里、那里需要修改”。


尤其是当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遭遇退稿的时候那种打击之大,常会令人变得非常消沉。


说起来,那位天赋不错的O先生,也有过被退稿的经历。我那时以为他也会如此装模作样地抱怨一番:“那个对小说一窍不通的臭编辑………”,然后借酒消愁一阵子,但是不久之后,又能重新燃起创作的欲望。


然而,O先生高于他人的才华,以及极强的自尊心,使他受到的伤害更深,反而便没有那么容易振作起来。


我和他曾有一些交往,可就算我打电话招呼他“你在忙什么呢?”,他也只是无精打采地回答,根本不知道他想说些什么。


“你不用在意那些”,我劝解道。


“嗯……”他仍然只是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我这才明白了他所受的打击之大。


新人作家的遭遇,我想现在依然一样,当时像我们这种无名作家,几乎没有编辑会主动打电话过来。因此偶尔接到编辑打电话来的时候,我们多少都会有些夸大其词:


“眼下,我正在着手写一部全新的作品,这次的作品我觉得相当有卖点啊”。


试图以此显示我们的积极进取,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但是,O先生却从不这样,他的回答肯定是翻来覆去、死气沉沉的几句。说实话,我去他的住处看他,他不是挠头就是叹气,一副阴郁暗淡的神情,根本没有创作新作品的欲望和斗志。


那时我深深体会到没有比那种多少有些才华,但自尊心过强的家伙,更令人担忧的了。


正是由于以上情况,就算编辑打电话过去,也得不到想要的信息;由于创作没有进展,编辑便难以再打电话询问,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如此一来,O作家慢慢失去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几年后,在文坛的主流杂志上,再也看不到他的名字,他在文坛上消失了。



钝感的力量


后来我常常回想起O先生的事来。像他那样有才华的作家,为什么会在文坛上消失呢?


每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各种思绪就会涌入我的脑海,不过最后都会归结到“钝感力”这个词上。


说句心里话,O先生性格天真、敏感,容易受伤,又因才华出众,故十分自信,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其所受伤害也很大,会因消沉而难以东山再起。也就是说,他恐怕是一个“文学路上的少爷”。


的确,像他那种性格的男人,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处于周围掌声不断的环境下,他的才华也许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反,风向一旦发生变化,O先生恐怕就难以及时调整好心态,从打击中恢复过来的时间太过漫长,结果失去了重整旗鼓的机会。


在此,我重新认识到的是,人们能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才能。也就是说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


在文坛上,非要举出什么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的话,那就是有益的钝感力。无需赘言,其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的才华,而能让才华经过磨炼熠熠生辉的,正是坚韧的钝感力。


假如O先生那时富有钝感力的话,不知他能成为一名多么优秀的作家。


其实,这种事情不仅仅限于文学的世界,在演艺界、体育界,还有在各种各样的企业和公司工作的白领也同样如此。


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若君不知自己是否有“钝感”力量,

切勿懊恼感伤,参与此念本期话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吗?

你最近在苦恼什么呢?


评论区留下诸君对苦恼的“新解”

或许诉说后会有全然不同的感受哦。



------ END -----


后台回复" 段永朝 "

观看访谈合集


文章摘自《钝感力》。

合作联系:info@cinianch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