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如何在欲望、情绪、习性中实现超越?|《生命·觉者》梁冬对话郦波第四期
《生命·觉者》系列
讲述对生命解说最具多样性的观点
本期对象: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
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
2009年10月,在《百家讲坛》主讲
《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
《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等;
参加中央电视台
《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和《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担任嘉宾。
专访郦波第四期视频(完结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6453besfp&width=500&height=375&auto=0
精彩对话
梁冬老师
您讲到,第一是随时保持觉察,保证自己的状态调整到位;第二个是观想,自己要在打坐的时候观想,在观想当中发展出对这件事情的觉知,并且理性的看待。还有吗?
郦波老师
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你在做事还是事在做你?
很多时候,其实是事在做你,所以你在做事的时候要看到终极归宿。
如果你看不到,现实的磨难就不是三座大山了,是无数座大山。
为什么很多人动不动就情绪化,让他做件事情好难呢?
他是在就事做事,这件事和他的整体人生没有多大关系,他看不到原点和归宿。
所以我说“阳明心学”三大智慧:
1、心外无物是原点。就是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空间;
2、致良知是归宿。这个应该是人类的文明,不论是道德,伦理,自觉,灵性沉淀下来的成果,我们在这个成果上能添砖加瓦,都可以因此获得不朽,这叫致良知。
3、知行合一。出发点知道在哪里了,归宿也明白了,路上只需要一样东西了——知行合一。
为什么说“事上练”,因为你知道原点,你知道归宿,所有的事你都可以坦坦荡荡地做。
其实真正的修炼,就是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实现做这件事的价值,同时还能够随时清空自我。
辛弃疾写《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到最后的“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里有个重大的奥秘,他觉得遇见那个茅店,像和老朋友相逢。其实他走的这条路是官道,也就是说他几乎每天都会走这条路。
如果是你每天从家里走到上班的地方,路上的风景你都很熟悉,你还会因为一栋房子,一棵树欣喜吗?你会觉得麻木了。
人最悲哀的状态就是麻木不仁,使得人的那种鲜活性没有了。
辛弃疾就在这条他走了无数次的官道上见到旧时茅店,还如老友重逢,说明他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心境是开阔的,心灵是澄澈的,他有一颗赤子之心。
像李后主,李清照,纳兰容若这些人虽然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的境界都是一样的,就是有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就是精神世界里面一种澄澈的状态,是和精神世界的构造息息相关的,赤子之心是内在的。
我新出的书《唐诗简史》的最后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听说中原收复了,于是他要回家了,结果走到半路又有兵变,他还要沿着湘江逆流而上,最后病死在湘江。那个时候的杜甫左臂已经残废麻木了,肺也有病,一只眼睛也瞎了,可见杜甫晚年凄惨无比。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里显示了杜甫平静的心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说的是整个神州的动荡;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一句是说自己的境遇也很惨;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句的意思是我凭栏流泪,不是为了自己的命运悲惨,突厥又有骑兵入寇,长安又示警,华夏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刚刚安定下来又有战乱,我不甘心啊。
可见杜甫的心境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一样的,所以杜甫叫“诗圣”,他的泪水不是为一己命运,而是为天下流的。
儒家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修完自己还要修天下。孔子的理想一是回到周公,二是用这一套理论影响一个社会中间阶层出来,这个中间阶层叫“士大夫”。
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大夫家里的家臣。
孔子之后,他培养的“士大夫”不是贵族阶层,是社会中坚阶层——知识分子。他们是最早能开拓精神世界的人,知识分子最大的标签是“理性精神”。
知识分子的“知识”和我们今天说的掌握多少知识不是一回事,“知”是知识,“识”是实践,是内在的思想。
思想是怎么来的呢?“思”是“心上之田也”,是指内在的空间。
你只有外在的空间,住多少平米的房子,这和思想一点关系没有,从文明史的角度上来讲,中国文化的魅力源远流长,对将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和科技的发展都有影响。
科学是“分科而学”,细小门类越精越专,但是今天的科学出现问题了,所以你必须要“通识”,要通盘学习,大的智慧就是观照。
东方文化有一个特点,它具有观照的价值。
梁冬老师
一个中国的典型的知识分子,真正的终生的价值诉求是什么?
郦波老师
儒释道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殊途而同归。
为什么中国人叫“外儒内道”?
精神指归是一致的,佛家进来之后迅速就和儒道同化了,儒释道三教合一,所以终极的价值指归,我们叫“道”,其实就是价值,也是致良知的“良知”,也就是理学的“理”,心学的“心”。
人生该如何在欲望、情绪、习性这三者中实现超越呢?儒、释、道分别解决一个问题:
儒家解决习性问题,道家解决欲望问题,佛家解决情绪问题,所以中国文化是全息对应的,是一个系统论,且一定要“通识”。
中国古代的人动不动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易卜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等等,你要多领域了解,才能回到这个“通识”的点上。
梁冬老师
今天非常感谢郦波老师分享的这一堂课,我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学生,感受到了从无知到致良知的过程,同时理解了什么叫“八万四千法门”。
郦波老师从训诂、文字开始进入这个法门,和我们分享了“觉”、“醒”,中国教育的看法,中国人在诗词当中所感受的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等等话题。
看似是很多个点,当你用一种整合的心去体会和理解的时候,会发现它有一个统一的道统:回归到终极价值本身。
就像巴菲特说的,投资是价值投资一样,如果你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东西是在所有的表象背后,都会流淌的那个价值,能够锚定的话,你会重新回到安心的状态。
无论是“醒”还是“觉”,无论是“睡”还是“寐”,其实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 福利时间 -
参与本期话题:
在已发的四期视频中,
郦波老师说的哪一句话让你感触最深呢?
简单阐述你的心得体会,
在留言区与我们互动起来吧~
留言获得点赞数最高的前两位朋友,
将会获得由此念君送出的——
郦波老师著作《诗酒趁年华》纸质图书一本。
活动截止时间:2018/05/08 12:00
悄悄的告诉你,分享文章给好友,
可以助力你获得更多赞哦~
- 阅读推荐 -
点击下方文字,观看往期视频
👉 生命的节奏与感悟是怎样被时代异化的?|《生命·觉者》梁冬对话郦波第一期
👉 为什么说我们小时候想当科学家的念头并不是真正的立大志?|《生命·觉者》梁冬对话郦波第二期
👉 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么让问题减少一个维度,要么让自己的水平增高一个维度|《生命·觉者》梁冬对话郦波第三期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观看此念更多原创访谈视频。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