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暄桐笔记 | 有一个很好的自己

林曦的小世界 此念 2022-05-08

文章转自:林曦小世界

微信公众号ID:LinxiStudio


很早的时候,古人就知道,经由一些途径和功课,我们可以找见那个更好的自己。分享一次功课,关于小林老师在暄桐课堂上对《童蒙止观》的一些解读。


暄桐的功课里,写字之外,还有静坐。

 

静坐是写字课前的小功课。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接受着大量的信息,很容易为外界所惊动。时时面对着各式的事件和选择,不管与自己有关无关,便习惯性地沉浸在纷杂中,也在被这些琐事消耗着。


于是需要一种方法,帮助我们剥落多余的侵扰,把自己从纷繁中扯脱,把能量重归到自己的身上。在许多的法门中,静坐是一种很容易进行也有效的方式。


“静”是一种能量,让我们立定当下,对生活对自己都有清晰的觉察,像电影《功夫熊猫》里乌龟大师所说的,“你的思想就如同水,我的朋友,当水波摇曳的时候,你很难看清楚。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

 

古人是这样说的,静坐之法如同车子的双轮,飞鸟的两翼,它是我们自处与进步的通道。为了对静坐有更好的认识和践行,小林老师最近在暄桐的课堂上逐节讲解了《童蒙止观》。


这是一本关于静坐的经典,由佛教宗派之一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所作。这本书有可遵照依循的操作性,虽然内容较短,但言真意切,体系严密。它的前半部分,从静坐的第一步,“具缘”开始讲起,罗列和讲解了静坐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然后是“诃欲”,即需要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有所疏导,再是“弃盖”,是说我们需要去除和克服的一些东西,前些日子,小林老师讲到了此处。

 

“盖”代表着我们面对的一些阻碍、障碍;“弃”便是丢弃、去除的意思。

 

有的时候,我们面对不足和问题时,常常升起“重新做人”、“从头再来”的念头,想要重塑一个更好的自己,但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可能,功课是拿走这些“盖子”,真正地看见并认识自己,就如同佛祖在菩提树下证悟时所领会到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很好的自己本身就在,只是需要我们去找到它。

 

关于“弃盖”的讲解,我们觉得很受益,分享给大家。


1|贪欲盖


“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


贪欲是不满足。


在热闹纷繁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如此,处于不断追求些什么的状态中。《童蒙止观》里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便是在说贪欲的三个过程:求、得和失。


渴求时焦灼。得到后怕失去,或不知如何是好,亦是负担。失去时又感到失落,于是重又投入“求”的过程。

 

这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被“满足”的时间会很短暂,且求到了,也容易觉得不过如此,于是再设置一个“求”的目标,周而复始。因为无法被彻底而踏实地满足,令我们始终被对未来的某种期许和幻想牵引着,否定当下而身处于一次一次的贪与求的过程中,周而复始。

 

因此在“将来会如何”、“总有一天我会如何”的模式外,可以换一个思路:本着肯定自己的态度,专注于我们能把握的此刻,尽力而为。对于我们来说,唯一确凿且与我们有关的,是此刻的当下,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和对待,尽量使用和释放能量,让自己立定在当下,一切也都是完满而清净的。所以书中说“得深禅定乐,即不为所欺”。

 

作家萧红曾有一段时间在日本东京度过,那时她的境遇并不好,生活和情感都处于一个比较低落的状态,但她在那时说: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这是我的黄金时代。


她应该是有所悟得的。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如此,过往已逝,未来不可谋求,此刻堪比黄金,需得诚恳尽力,便有了心安。


2|嗔恚盖



“当修慈忍以灭除之,令心清静”


嗔恚就是生气,有责怪和愤怒。

 

在贪求的过程中,有满足就有失落。在没有立足于当下,在没有投入与尽力的时候,会有遗憾与不如意,于是我们会生气。实际上,我们生气的对象是我们自己,然后迁怒于外界与他人,生出羡慕嫉妒恨等诸般情绪,也就生出了各式的痛苦。所以当自己和自己较劲的时候,他人只是你投射“嗔恚”的道具,而以指责外界情况来掩盖自身问题成为了一种惯性模式。

 

如何弃掉“嗔恚”这个盖子?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当修慈忍以灭除之,令心清静”,要修习慈忍,来令我们得到清静。它说的慈忍,是对自己的,而非他人,即要接受自己所处的现状,要接受自己有些事情还做不到,正在努力的过程中,并给自己耐心。所以正视和善待,将自己从妄想、比较和苛求中解脱出来,是弃掉嗔恚盖的一种途径。

3|睡眠盖



“睡眠如死,无所觉识” 


“睡眠盖”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睡觉不完全一样,它指的是一种过于昏沉而不觉醒,以致失去觉知和觉察的极低质量的生命状态。

 

“内心昏闇为睡”,好比一个人在气急之下,容易做出不妥的言行——当我们处于“嗔恚”状态中时,生气和愤怒会令人的内心失去敏锐性与觉察力,因为心被欲望、烦恼和情绪左右着,人会昏沉和散乱。

 

“五情闇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昏沉散乱久了便会失去觉知,不以警醒应对,而放任如此,以致在行为上表现出放浪形骸、举止无度、无好无坏的不作为状态,就像《佛遗教经》中说,“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因此书中说,这是几种情况里最为棘手的一款,因为其他的状态,都令我们有所觉识,有所觉就可以去处理,而“睡眠如死,无所觉识”,所以要令人格外警醒,清醒着,有各样的知觉,也不昏蒙着安睡。

4|掉悔盖



“不应常念着”


掉为散乱懈怠,悔是后悔自省。

 

掉有三种,“身掉”、“口掉”、“心掉”,一为好游走往来,坐立难安,二是好口舌纷争和闲话,多言语不克制,三为心态虚散飘飞,容易胡思乱想,难得置心一处。

 

悔分两种,一为做了很不好的错事而后悔,一为前面说的“掉”的状态而后悔。后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见的情况,“掉”过之后,难免对自己的状态有所否定,于是后悔自省,立志“重新做人”,在散乱和自省之间不停的调频。

 

文中说“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这是古人的精准,光有散乱或者懈怠,它还形不成一个严重的“盖”,且一定程度上也能让人进入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但让自己处于忽散乱忽振作的不稳定和反复中,在松散和忧恼之中来回,是很大的消耗和浪费。

 

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所以力气不使用在后悔之中,不轻易陷入对过去的否定和缠绕,书中所说的“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并不是说我们不应为过去的错事而自省,而是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不会因为我们的懊悔和自责而改变,因此在当下,应在有所觉察之后,练习稳定的行动力,在当下做正确的事,把能量用好用足。“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便是在说这个意思。

 

分享曾国藩所说的一句话: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5|疑盖


“勿当自轻”


掉悔盖会生出疑盖。时松时紧,经常推翻自己,会导致怀疑与不信任。

 

怀疑有三个面相:怀疑自己,怀疑老师和方法。

 

书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勿当自轻”,就是不轻视自己。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的,并非偶然和天降,是因缘聚合之下,正好具备和呈现出来的样子,它是必然,也是唯一。因此我们需要相信并把握好现在的善缘,不自轻也不浪费。

 

关于老师,书中说道:“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实际上,没有一位老师是应该完美和没有局限的,此刻你能够面对和接触到的带领人,如果是在实际条件之下能够找到的最合适的那一位,那么应尽力把这份资源用好而不辜负,并且不把老师用做验证自己的合理性,也不以名师为武装粉饰自己的行头。

 

而方法的不疑,来自于对自己的不疑,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方法”和“绝对正确的事情”这个模式,一件事情是否正确可行,与我们自己有关,有笃定的心,清楚的选择,便有得心应手的方法和正向的路径。

 

这一部分在说,信心是把钥匙,没有了这把钥匙,也便无门而入了。当处于“疑”的状态中时,无可托付,也就无从积累和进益,就像书里的比喻,没有信心,就“譬如有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如果没有“信”,就算进入一座宝山里,即便有许多宝贝,也都无从获取。

小小的总结


“弃盖”篇中所说五种“盖”,其实是一个连环的反应。多余的贪求令人愤怒,愤怒令人散乱昏沉失去觉察,散乱之后会后悔,最后对自己和世界失去信心。


就像日月也会有烟尘云雾遮蔽围绕,但它们是确凿存在的,所以要清晰知晓当下无可替代的珍贵,而那个特别好的自己一直都在,于是不把时间和精力交给懊恼和谋求,人心的五种盖子,是日常里时时都有的试炼和功课,共勉吧


文字节选编撰自小林老师在暄桐教室的讲读内容,水墨画作亦来自林曦。

分享关于静坐的一则小视频


这张动图来自系列视频闹事集之“静坐”,题目为《从乔布斯到披头士,从大卫·林奇到一休哥,他们为什么都静坐》。


心如同水,从纷乱到平静,沉淀落定之后,最重要的那些事,自然清晰可辨。


可点击上方动图浏览这篇内容。其中有小林老师关于静坐的一些心得与分享,也有具体的方法,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


- 阅读推荐 -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林曦:美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什么角色

👉 分享|生活中的那些情感证明了你真正活过

👉 如何让爱情天长地久?| 哈佛幸福课

点击阅读原文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短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