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贺岭峰问答:大孩子回家就想打游戏,小孩子吃饭太费劲,亲子关系还能好吗?
《生命·觉者》系列纪录片原班人马打造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2018年12月20日正式全网热播
点击量已超过500万
从未来视角回望今日教育
踏上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之路
应粉丝们的热切反馈和提议,“此念”联合《生命.成长》采访过的专家,全新开设“专栏问答”栏目,从家庭教育的具体案例中分析问题,分享经验,寻找一条父母与孩子共同快乐成长之路。
专栏第三期,我们继续邀请心理学家贺岭峰老师,分析来自家长群的具体案例,谈谈如何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贺岭峰
心理学家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委员
三十余年心理学一线教学研究经验
因美满的家庭和优质的亲子关系
2016年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天天说亲子关系最重要,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怎么可能不管教孩子?然而管松了怕长歪,管严了又怕影响亲子感情,家长真难当!本期的四个案例都很具有代表性:
案例一,孩子已经高中了,回家就想打游戏,跟父母无话可说。假如已经错失了早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良机,是否还有补救的机会?
案例二,孩子吃饭费劲,总挑剔家里的饭菜,是我们错怪孩子了?
贺老师说:“家长的焦虑来自于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以为自己是上帝,可以塑造孩子的未来。”
孩子一出生就有他自己的脾气秉性,就有他自己的气质类型,就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通道,甚至就有他自己人生成长的使命。
所以父母不是孩子未来的决定者,我们只是一个支持者和援助者,只是一个帮助孩子成长和提供成长氛围的人。做父母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跟孩子分离。随着孩子羽翼的丰满,逐渐放手让孩子飞翔,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也要跟着成长,这是父母必须做的功课。
欢迎文末留言提问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小念”微信,拉您入群
与专家零距离沟通
寻找有关成长的答案
1
案例一
孩子16岁,现在上高一,住校,跟孩子一周才能见一次,特别渴望能多和他说说话,一起吃个饭。可他总是一回家就把自己关房间里,唯一的沟通就是“我的手机呢?我要开电脑玩会儿游戏。”我曾经很失望,上周都不想和他说话,看了《生命·成长》贺岭峰老师的访谈,好想重新认识一下他。孩子已经大了,可能已经错过了修复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期,父母还有机会吗?应该怎么办?
贺老师的回复:
确实,因为亲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持续和累积的过程,越早机会越好,越往后建立关系就越难。但是好在孩子大了,他自己有觉察的能力,他也是一个成人了,所以他对父母渴望沟通的愿望,可能也更具有回应能力和全局的掌控能力。
案例里这个孩子,因为已经上高中了,青春反叛期的前期都已经过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更多来自于之前亲子互动模式的累积。
作为父母我们要能理解,现在住校的孩子,在学校里其实上网打游戏的机会就没有了,因为他住宿舍,平时上课,好不容易周末回来休息一下,确实上网打游戏是第一重要的事儿。
因为,第一,上网打游戏给他带来快感,放松,在打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让他欲罢不能。第二,很重要的是,现在很多游戏都是联机游戏。所以他为什么那么急急忙忙?因为约好时间了,那时间不止他一个人上线,他很多好伙伴都要上线。高中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关键时期,本来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同伴交往就优于亲子交往,他从同伴那里获得的信息,对他影响更大,他也更在乎这样的关系。
所以我们要能够理解,第一,这是他的一周当中很难得的一个放松模式;第二他有更重要的关系连接在那里。所以在父母看起来,觉得孩子怎么理都不理我就自己关房门里打游戏了,你说什么他也不愿意理你。如果你真的理解孩子一周的生活节律,和他回来之后想做的事情,我们就更能够找到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正确时间和正确主题。
但是父母可能想,这个孩子小时候我们就经常在一起交流,也挺听话,现在住校了,在外面待了一周了,回来还能不能像当年的小朋友一样,扑到妈妈的怀抱里跟妈妈撒娇,那样的东西没有了我们就有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是来自于我们做父母的内心,还没有伴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还希望孩子回来能够主动的跟妈妈来倾诉,来表达感情,其实那个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了。
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生存方式上,去理解他的关注点,你就知道一会儿他游戏打完了,出来就可以问一下,“玩儿得怎么样?你们团队的战绩如何?这些伙伴的特点是什么?在团队当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现在打到多少级了?你们除了打游戏以外,同伴还喜欢干什么?要不要有时间约一下,大家一起到我们家来玩儿,一起到现场来打,会不会更开心?”
可能孩子就更愿意回应,因为他发现,你真的在乎和关心他的生活,你也不排斥他的存在状态,也不拒绝他的社会关系和朋友,那他可能就觉得,我爸我妈真的很了不起!其他人从来没有说邀请小伙伴一起过来在我们家一起打游戏,如果你要能做到,那你就是一个开明的父母。你可能就找到了向自己的孩子示好的机会,可能找到了恢复关系的机会。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不能说孩子回来冲到房间里打游戏了,你就很不爽,就生闷气,结果孩子出来想跟你说话的时候,你又不理他了,这就都变成了小孩子的行为——我刚才跟你说话你不理我,现在你跟我说我也不理你!本来一周大家见面的时间就不是很多,又没有好好的把握和利用,关系就越处越僵了。
你要知道,孩子除了你之外,有他的伙伴,有他的社会支持系统,有他热爱的东西,如果你主动退出,可能会对孩子越来越好。
孩子大了,跟孩子的交流,父母要更加积极主动,但是要能够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里,把他当成一个成人去对待,理解他的生活重心,他关注的话题,和他目前人生最重要的任务,然后我们找到合适的时机,合适的主题,再跟孩子去沟通和交流。
2
案例二
孩子对父母准备的饭菜诸多挑剔,如何培养孩子的包容力,以及对父母的感恩?
贺老师的回复:
很简单,不让他吃就行了。如果一个孩子对父母准备的饭菜都挑剔那么多,显然对他人和外面的挑剔会更多。
孩子为什么挑剔?因为孩子的挑剔是得到奖赏的,孩子一挑剔,我就不断根据孩子的挑剔做出调整;我一做出调整,意味着孩子认为自己挑剔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挑剔是有效果的,因为我挑剔完之后他就改善了,所以挑剔就变成了孩子应对世界的一种模式,这不能怪孩子。
很多孩子都是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追着喂大的,孩子不吃就狂追,吃一顿饭要吃一个小时,所以很多孩子不喜欢家里的饭菜,孩子对家里饭菜挑剔,很多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孩子和成人之间是一个相互控制的过程,你控制他的成绩和作业,他控制你的饭菜,他一控制你就做出调整,证明我可以控制你,所以他只要心情不爽,他就可以说你的饭菜做得不好吃,你又特别在乎孩子有没有吃饱,那么你就要调整,你不断地调整,不断地让他获得满足。
最好的一个满足是什么?就是如果父母做的饭菜那么难吃,我又没法吃,你又担心我的健康营养问题,你就得给我钱,我去吃我喜欢吃的东西,我去吃零食,案例中他们家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也喜欢这样,我觉得外面的东西好吃,薯片垃圾食品保证比家里做的好吃,我在家里越挑剔,我获得的其它机会就更多,权利就更大。
现在的孩子也不可能饿死,我的建议就是,他不喜欢吃就不吃,没什么关系,一顿两顿不吃,三顿五顿不吃都无所谓的。
至于怎么样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感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不喜欢吃爸爸妈妈的饭菜跟感恩没有什么关系,是亲子互动的模式,长此以往确实有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是,孩子挑剔父母变成习惯了,感恩的一面就没有办法展现出来,这是有可能的。
核心的问题在于,父母为什么期待着孩子感恩?那就意味着父母经常这么做。父母经常跟孩子说,我养你多不容易,我吃了那么多苦,我受了那么多累,养你很辛苦,所以你一定要感激我,一定要报答我……这就是来自于父母的不安全感。施恩图报,意味着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爱你,我希望你将来加倍地回报给我——那孩子承受的东西就多了,我们把亲子关系变成了一种交易。
其实孩子感恩不感恩,那是他作为一个成人之后,对父母的一种回馈方式,那是他个人的事情。父母爱孩子、陪孩子、教育孩子是我们的天职,不是交易。我们爱孩子,并不是我们期待着将来他回报我,我才爱他,如果不回报我,我就不爱他,不是这样的。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因为我们那么早就跟孩子做交易,所以你就知道孩子为什么也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父母,因为我们是彼此交易,相互控制的过程,所以我不认为这种表达是一个很好的表达。
孩子是否感恩,取决于:
第一,我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孩子是跟我们学的;
第二,我们是不是以一种感恩之心,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他人,这是一种模式;
第三,就是一种归因风格,我们是不是觉得生命当中遇到的人,都是我生命当中的贵人和恩人,我们真的感谢每一次相遇,我们真的在乎别人对我们的一次微笑,一次援手,一次支持,如果我们很在意很感恩,你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一个不感恩的人。
如果你每次跟别人都是做交易,都觉得我付出得多,你回报得少,都是这样斤斤计较,我觉得孩子想成为一个感恩的人也很困难。
课程推荐
贺岭峰老师线下课4月首期正式开课!
贺岭峰的亲子关系课 之一
《如何开启孩子的“好学生模式”》
转变对学习本质的根本认识,
才能激发孩子学习动力。
权威解读孩子大脑发育阶段,
才能结束吼娃鸡娃历史。
· 两日全天线下精品课程,
贺岭峰老师亲自讲解。
· 小班分组互动情景讨论,
充足实用的案例分析。
2019年4月13-14日 09:00-17:00 上海
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咨询报名详情
《生命·成长》收看方式
⭐ 关注【此念】微信公众号,每周四上新。
⭐ 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腾讯视频等平台,搜索关键词“生命成长”即可。
- 阅读推荐 -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 《生命·成长》系列教育纪录片 | 贺岭峰访谈:孩子是父母不安全感的替罪羊,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到底是什么?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info@cinianchina.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短片